天天看點

「沈陽掌故」​​馮庸和馮庸大學

馮庸大學是二十年代馮庸個人投資開辦的,這是當時沈陽唯一的私立大學。說起馮庸辦大學,有過一段傳說。

「沈陽掌故」​​馮庸和馮庸大學

馮庸

馮庸,字振雄,又字天铎,遼甯省海城縣人。生于1900年,是奉系軍閥馮德麟的長子。馮德麟和張作霖同出身于綠林。辛亥革命後,東北成立了陸軍,編成第27、28兩個師,張作霖和馮德麟便分别擔任師長。他倆素來貌合神離。關系不洽。1917年(民國六年)辮帥張勳複辟失敗後,曾參與其事的馮德麟被段祺瑞監禁于北京。當馮獲釋回沈陽,張作霖已扶搖直上,成了“東北王”,并“吃”掉了他的第28師,馮隻當了個“三陵督統”,看守清皇室的永陵、福陵和昭陵,從此兩家積怨更深了。

馮庸作為馮德麟的長子,自然想為老子争口氣。他早年畢業于東北講武堂,又曆任奉天航空處參事、中央航空公署參事兼所長等職。他信奉國家主義,懂政治,善交際,又有很強的宣傳鼓動能力,是奉系軍政界中十分活躍的人物。他不但對張氏父子握有東北大權眼氣,對他們創辦東北大學也不服氣。當時東北辦大學的風氣日盛,他便以私産創辦大學,冠以自己的大名,自任校長,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聲望。

馮庸大學創辦于1927年10月,當時馮家捐款150萬元,還外募了少量資金。校址設在今鐵西區滑翔機場,占地約1平方公裡。這所大學有兩棟主樓、一座禮堂,都是紅磚建築;有體育場,場内有田徑場、滑冰場、遊泳池,還有400米跑道;有實習工廠(包括原動力廠、材料強弱試驗廠、電氣試驗廠、機械試驗廠)和理化實驗室;有藏書較豐富的圖書館和電影放映裝置;還有當時國内大學絕無僅有的一個小型飛機場、一架飛機。

「沈陽掌故」​​馮庸和馮庸大學

馮庸大學

學校從開辦伊始,便把他原來辦的大冶工科學校合并過來,設大學、中學、國小三部,招收180名學生入學。1929年,又把大學部改為大學(4年制)、中學部改為預科(3年制)、國小部改為附屬中學(3年制)。到“九・一八”事變前,已有工科機械系、法科政治系,學生近400人。原拟1931年秋季增設理工、文、法4個科和數學、化學、土木、教育、國學、法律等十多個系,辦成一所綜合性大學,卻因時局變化而未遂。

在馮庸大學任課的教師,都是經馮庸親自慎重物色,重金聘請的有學識、有教學經驗的人,如講授高等實體的穆繼多、潘承孝教授,都是留學美國的,還從東北大學聘請名教授來兼課,教學品質高,學生成績都較好。配合教學,還辦了大學月刊、附中月刊作為教師和學生研究學術的園地。

學校校規嚴格,并編印成冊,全校師生人手一冊,上自校長,下及工友都必須遵守。日常學生衣着要整潔,不許随便會客和離校,星期日離校的也要按時返校,更不能随便出入公共文藝場所,校風正派質樸。對體育也很重視,每天都有1小時體育活動,學生還要參加軍事訓練。學校經常舉辦各種體育比賽,培養出一批優秀運動員。1931年在華北地區球賽東北區預選賽中,高、中兩級的足球、籃球選手多出自馮庸大學,到北平去決賽,還奪到了中級籃球賽的錦标。

馮庸為樹立個人威望,還制定了校歌,其詞雲:

興安嶺南遼水東,英靈瑞秀鐘,

奉人馮庸誓救國,大學化春風。

壯矣哉!無畏精神,主義使命重。

氣貫天日萬丈虹,八德八正務欽崇。

教育均等,貴在貌躬,

謹記學行實踐,救國以工。

富貴等鴻毛、名利為蓬蒿,

拯濟孤寒,責系吾曹。

馮庸主義定狂滔,馮庸同志安怒濤,

日月高主義齊高,大學旄金馬鳳毛。

主義放光豪,強國福民賴賢豪。

1929年“中東路事件”爆發,馮庸率領學生組織“殲俄義勇軍”開奔前線,參加戰備勞動月餘,學生們守紀律,聽指揮,熱情高,受到邊防戰士贊揚。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馮庸擔任陳誠的中将軍法處長,被日軍逮捕,押解去東京,後由朋友保釋逃出,經香港回到北平。這時,馮庸大學許多學生都逃亡到北平,馮庸便成立了辦事處收容他們,并将大批愛國青年組成抗日義勇軍和敢死隊參加戰鬥。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馮庸又率學生南下,投入保衛大上海的戰鬥。上海淪陷後,馮庸回到北平,把學生安插在東北大學就讀,還有部分學生投身革命。

從此,曆時五年的馮庸大學宣告停辦。抗日戰争勝利後,馮庸擔任陳誠主持的東北行轅監察處長。解放前夕,他又随陳誠去台灣,任高雄要塞中将司令官,于1982年病逝。

作者:郭君;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