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浙江日報丨從“看天種地”到“看資料種地”,記者在婺城體驗早稻播種——一粒米的智能生長

浙江日報丨從“看天種地”到“看資料種地”,記者在婺城體驗早稻播種——一粒米的智能生長

家住金華市區的金女士,是婺城區蔣堂鎮盛桂有家庭農場的常客。“我買的富硒米,價格是普通米的3倍以上,雖然貴但我覺得值。”除了富硒米中含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金女士更看中的是食品安全。

打開手機APP,實時可見大米種植過程:翻耕、播種、打蟲、收割……“自己眼皮子底下種出的米,吃得更安心。”金女士說。

顧客吃米看手機,種植戶種糧也看手機。螢幕點一點,農機服務一鍵下單,旋耕機、無人機、機手等及時到位,“看天種地”搖身變成了“看螢幕種地”“看資料種地”。眼下正值春耕時節,記者走進我省較早一批使用數字化種糧的家庭農場之一的盛桂有家庭農場,體驗一粒米的數字化生長之旅。

農機服務 一鍵下單

4月初的蔣堂鎮,雨水淅瀝瀝地下着,翻耕過的泥土味混着些許青草氣,給這個春日增添了幾分特别的清新。第一批播種下去的早稻已齊整整地蹿出頭來,綠綠的、矮矮的,成片的稻田向遠處延伸。作為這片稻田的負責人,52歲的盛桂有站在田埂上笑逐顔開。

“天氣預報說明天會下雨,你們還照常下田翻耕嗎?”

“不影響,你來就是。”

采訪的前一天,我們特意與他進行了電話溝通。盛桂有介紹說,與以前的手扶拖拉機翻耕不同,現在旋耕機駕駛室條件良好,不管天晴還是下雨,都能照常工作。

從田埂上望去,兩台旋耕機不停地來回“挺進”,隻用了幾分鐘,一片水田就能翻耕完畢。“旋耕機等這些農機,我們都是通過手機預約的。”說着,盛桂有打開手機給我們示範。農機服務中心根據盛桂有的情況,将翻耕業務劃分給專業的服務機構、機手,後者按照約定時間下田服務。除了翻耕,插秧、收割等工作,在這個農場都是通過農機服務公司下單完成的。“今天我們準備翻耕50畝。”盛桂有介紹說。

“稻田翻耕後,我就緊接着施基肥。”53歲的汪惠忠是盛桂有家庭農場的勞工,在這已經幹了14年。為了令土壤肥力更持久,在播種之前,農場裡都會先施一遍基肥。

“以前人工施肥,一人一天大概隻能幹個五六畝。而現在,我一天噴個三四十畝地完全沒問題。”調試好的基肥,通過機器灑向四周,水田裡面濺起點點水花。汪惠忠背着施肥機繞着田埂走一圈,一塊稻田的基肥就施好了。

接下來幾天的開溝、播種也全都靠機器。“4月7日之前,我們農場完成770畝稻田的播種。”盛桂有說。

作為顧客的金女士,通過手機APP可以了解生産全過程。作為農場負責人的盛桂有,更多時間也通過手機或者辦公室的電子屏全程掌控生産情況。“有了數字化田間管理系統,不用一天到晚往地裡跑,就能了解田間地頭的具體情況。”

稻田灌溉 精确計算

都說春天的天氣,是孩兒面,一天三變。采訪的這天,雷雨一陣接着一陣。“雨還不知道要下到什麼時候呢。”避雨時,我們自顧自地嘟囔了一句。

盛桂有立刻掏出手機檢視,然後十分自信地告訴我們:“這場雨,下不久。”原來,在他農場的田間地頭裡,安裝了氣象監測儀。相比一般的天氣預報,能更精确地預報出這個區域的溫度、濕度和風力。

果然,陣雨很快結束了。除了天氣,每片稻田要“喝”多少水,也都經過精确計算。

“翻耕前兩天,我就打開了田裡的灌水系統,這也是一年中最費水的時候。”在一條水渠邊上,盛桂有指着上面的攝像頭告訴我,通過它能夠精确計算出水渠中的水流情況。當灌溉水滿足使用需求時,系統就會自動提醒。“用資料告訴我們,田已喝飽了。”盛桂有打趣地說,“這家夥智能得很。”

通過金華水利部門的專業測算,使用這個數字化節水系統,盛桂有家庭農場的灌溉用水一年能夠節省三分之一。

要想實作田間的數字化管理,田間地頭的高科技産品必不可少。在這個家庭農場中,處處藏着大學問。

在采訪過程中,每條田埂邊上的一個個白色小塑膠盒,十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橫豎成排、間距均勻,遠遠望去,猶如一個個統一着裝的“田間衛士”。

“這是誘捕器。”盛桂有介紹,水稻開始生長,這些“田間衛士”就能發揮作用。二化螟是水稻的天敵。誘捕器通過發出雌性二化螟的資訊素來誘捕雄蛾,使得雌蛾不能正常交配産卵來抑制種群生長。

為了捕蟲更有效,這裡的田間還安裝了大型智能蟲情預報燈,它能監測500畝至1000畝稻田的病蟲害情況。“晚上把燈打開,利用二化螟的聚光性将它們吸引過來。預報燈内的探頭會捕捉并監測每晚飛入的二化螟數量。”這台機器省市植保站和農場三方聯網。“二化螟數量一旦超過警戒線,植保站的專家就會打電話來提醒了。”

在金華,蔣堂的富硒米小有名氣。富硒含量的多少,可不是種植戶随便吹噓的。就以盛桂有家庭農場的這些稻田來說,每塊田裡的微量元素到底有多少,都有準确的資料。

在成片的稻田裡,有塊“閑置”的土地,不插秧苗卻埋管。去年,由省農業農村廳和省财政廳出資建設,婺城區農業農村局實施的浙江省耕地品質長期定位監測點建成并投入使用。通過管道内的資料分析,來監測該區域的土壤肥力。“它能測算氮、磷、鉀等多種元素的含量,讓我們施肥更精準。”

線上線下 打響品牌

無人機、播種機、施肥機……在盛桂有家庭農場的倉庫裡,各種現代化的機器一應俱全。“為了更好地機械化操作,我侄兒專門學習了無人機飛行并通過了相關考試。”盛桂有驕傲地說,有了這些機器,770畝稻田全年隻需3個人打理。

以春耕這半個月為例,他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以前一個小工的工資是150元/天,我們農場大概需要20人,人工費就要4.5萬元。現在機器換人,勞工的費用是500元/天,但人數減至3人,機器的油費200/天,總共花費是2.85萬元。從全年來看,光人工費就能節省十幾萬元。”

一粒米很純潔,這裡面飽含了種植戶的心血,粒粒皆香甜。一粒米很複雜,從土地翻耕到稻子收割,曆經好幾個月,粒粒皆辛苦。

在蔣堂鎮蔣獻勇家庭農場裡,2萬元一台的插秧機12日開始下田插秧。“以前人工插秧,一個人一天隻能插1畝地,現在一台插秧機2個人配合,一天可以插秧三四十畝。”蔣獻勇說,目前他承包了蔣堂鎮900多畝的稻田,下半年估計會擴大到1000多畝。“如此大的種植面積,數字化、機械化的種植更是必不可少。”

“數字化的應用,改變的不僅僅是種植方式,我們的産品品質也在不斷改進。”盛桂有說,他家的生态大米,現在每斤售價在6.8元至20元,價格是普通大米的3倍左右,但卻不愁銷量。

據了解,2013年,盛桂有家庭農場的大米銷量在10噸左右。這幾年通過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銷量增長到了300多噸。“我們的大米打開銷路靠的就是口碑。”

數字化的應用和銷售模式,令盛桂有嘗到了甜頭,也為蔣堂鎮的其他種植戶帶來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據悉,目前蔣堂鎮的19名種植大戶成立了聯合社,種糧面積多達6700多畝。大家抱團發展,越來越多的種植戶開始走向數字化的種糧之路,不斷打響蔣堂富硒米的品牌。

浙江日報丨從“看天種地”到“看資料種地”,記者在婺城體驗早稻播種——一粒米的智能生長

盛桂有向記者介紹農場裡的田間管理系統。 拍友 葛躍進 攝

浙江日報丨從“看天種地”到“看資料種地”,記者在婺城體驗早稻播種——一粒米的智能生長

勞工汪惠忠背着施肥機繞着田埂走一圈,一塊稻田的基肥就施好了。 拍友 葛躍進 攝

值班主編:徐賢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