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龍岩市漳平籍黃建平入選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

8月1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福建省龍岩市漳平市西園鎮丁坂村人、蘭州大學黃建平教授名列其中,歸屬地學部。

龍岩市漳平籍黃建平入選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入選名單公告

黃建平(58歲),現任半幹旱氣候變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和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是“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9年)和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7年),獲得黃榮輝、王會軍、吳國雄、石廣玉4位院士推薦。黃建平長期專注于半幹旱氣候變化研究,是我國大氣科學領域中将系統觀測和理論研究相結合并取得重大突破的優秀學術帶頭人之一。他紮根西部、始終堅守在科研第一線,帶出一支堅守西北的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曆經十餘年建成了國際領先的半幹旱氣候綜合觀測系統,并在半幹旱氣候變化及其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基礎性強、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在他帶領下,團隊先後獲批建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國家外國專家局111計劃“半幹旱氣候變化創新引智基地”,獲批建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入選教育部“雙一流”建設學科。

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共191人。其中,數學實體學部35人,化學部2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6人,地學部27人,資訊技術科學部26人,技術科學部38人。

龍岩市漳平籍黃建平入選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

黃建平教授入選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号,為終身榮譽。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于2021年1月1日開始,增選總名額為73名。

此前,龍岩籍或與龍岩關系密切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共有10位,其中,中國工程院1院,中國科學院9位。龍岩七縣(市、區)有三個縣(市、區)誕生院士,黃建平若當選,将增加到四個。

一、永定籍(5位,4位已故)

1、塗善東:(1961——)1961年11月,出生于龍岩永定(祖籍廣東省大埔縣),國小、中學都在永定學習。201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華東理工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長期緻力于化工裝置安全工程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創新發展了高溫高壓化工裝置安全維修、安全評價以及本質安全調控等工程技術,先後5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69項、國際專利4項。2、盧嘉錫:(1915年10月26日-2001年6月4日),出生于福建廈門,原籍台灣省台南市,祖籍福建省龍岩市永定縣陳東鄉蕉坑村。1955年,他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同年被高等教育部聘為一級教授,是中國當時最年輕的學部委員和一級教授之一。1981年5月,盧嘉錫出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主席團主席、成員。中國農工民主黨成員。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98年3月,當選為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3、盧衍豪 (1913-2000)中科院院士,地質古生物學家,福建永定人。193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地質系。1945年至1946年留學美國。建國後,曆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科院地學部委員、常委。

4、盧佩章:(1925-2017年8月23日),福建省永定人,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分析化學與色譜學家, 1925年生于杭州。1948年畢業于同濟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同年在同濟大學化學系任教,1949年調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實體研究所工作;1959-1986年任分析化學研究室主任,1978-1983年任大連化學實體研究所副所長;曾任中國色譜學會理事長。

5、林尚安 (1924-2009年3月17日),1924年6月,出生于福建龍岩永定縣客家土樓振成樓,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現稱中科院院士)。1946年畢業于廈門大學化學系,1950年獲嶺南大學化學碩士學位。1960年,晉升為中山大學副教授;1978年晉升為中山大學教授;1984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準許為高分子化學與實體專業博士生導師。曆任中山大學化學系副主任、主任,中山大學高分子研究所所長,校務委員會、校學術委員會和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二、新羅區籍(4位,一位已故)

1、謝華安:(1941——)龍岩市新羅區适中鎮保豐村人,曾任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院長,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貢獻與成果:謝華安研究團隊創制雜交水稻恢複系“明恢63”,1984~1996年配組選育出推廣面積超10萬畝的雜交水稻新品種有18個;利用“明恢63”雜交水稻優異種質配制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汕優63”,從1986~2001年連續16年成為中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遍布16個水稻主産省,累計推廣近10億畝,增産稻谷600多億斤,足夠全國13億人口吃上2個月。是以,“汕優63”改寫了世界農作物品種尤其是雜交稻中的四個第一,推廣面積最大、增産糧食最多、連栽世界最長和經濟效益最顯著的品種。

2、謝聯輝: (1935年3月—— ),龍岩市新羅區雁石鎮禮邦村。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54年,龍岩農校畢業後,被保送到福建農學院繼續深造。1958年福建農學院畢業,即被留校到剛複辦的植保系任教。1960年,他被派到北京農業大學植病專業進修,為後來從事植物病原學和植物病理學研究打下良好基礎。1961年,回到福建農學院,繼續從事植物病理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長期從事植物病理學的教學、科研和生産實踐。1960年代,他創立“稻瘟栽培免疫理論”,他發現了小麥稈鏽菌的南方越冬基地,提出耕作改制切斷病害循環,進而使該病在我國得以根本控制。他還比較全面地研究了中國水仙、甘薯、煙草、番茄、香蕉等植物病毒的種類、分布、發生和防治對策,較好地解決了當地的生産問題。率先在世界和中國大陸發現報告了16個植物新病毒。1991年,謝聯輝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3、郭柏靈:(1936.10——)福建龍岩市新羅區龍門鎮人,1958年畢業于複旦大學數學系。2001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與實體學部院士。 在非線性發展方程方面,對力學及實體學中的一些重要方程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Landau-Lifshitz方程、Benjamin-Ono方程等非線性發展方程的大初值的整體可解性、解的唯一性、正則性、漸近行為以及爆破現象等,給出了系統而深刻的數學理論。

4、林鵬:(1931年12月-2007年5月12日)福建省龍岩新羅區人,1955年畢業于廈門大學生物學系;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生前為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紅樹林生态系統學會(ISME)理事會理事,中國生态學會顧問,福建省生态學會名譽理事長,《植物生态學報》編委。長期從事紅樹林與海洋生态研究,被稱為“中國紅樹林之父”。

三、長汀籍(1位,外地人,在長汀一中就讀中學)

1、張存浩:(1928——)山東無棣人, 1940年随姑父傅鷹(享譽中外的化學家)、姑母張錦(化學博士)來到長汀,并轉入福建長汀中學(現長汀一中)就讀。1943年,15歲的張存浩由高二肄業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當時在長汀辦學),次年轉入重慶中央大學化工系就讀。中科院院士、2013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著名實體化學家,長期從事催化、火箭推進劑、化學雷射、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研究,并取得多項國際先進成果。2004年,長汀一中百年校慶時,他寫下“汀江水碧龍山青,母校師長同窗情”,表達深深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