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英年早逝,卻被齊白石奉為人生伯樂

他是文化界的曠世奇才

他英年早逝,卻被齊白石奉為人生伯樂

齊白石感激他是自己人生的伯樂

(齊白石回憶陳師曾)

魯迅與他親密無間、欣賞他才華蓬勃

他英年早逝,卻被齊白石奉為人生伯樂

他是中國漫畫的拓荒者

他英年早逝,卻被齊白石奉為人生伯樂

他是民國畫壇的旗幟人物

他英年早逝,卻被齊白石奉為人生伯樂

英年早逝,他不為世人所知

誕辰140年,朽者不朽·陳師曾

2016年,中國國家美術館非常有誠意的推出了一個展覽:朽者不朽——陳師曾特展。但是,陳師曾是誰?回到民國時代,“陳師曾”這個大名,是名震藝術圈的。姑且不談他顯赫的出身,光說他的朋友圈:和魯迅同寝室、與吳昌碩是師徒、李叔同跟他稱兄道弟、齊白石仰仗他成名。如此等等,他可謂名不虛傳的“民國畫壇領袖”。但遺憾的是,今天再提起這個名字,則顯得極為陌生了。陳師曾到底有何造詣?他何以值得已經有一個多世紀代溝的我們,當做一位旗幟人物來緬懷呢?

今天,這些作品在我們眼中,就是民國時代的北京風俗畫。但是在當時,卻可稱得上前衛、新鮮、大膽。不錯,在風雅、不食人間煙火氣的文人畫一統天下的時代,陳師曾将視角對準老北京街頭巷尾最底層的、最卑賤的群眾,将他們的形象定格在一張張紙本上,陳師曾的意義無異于給千年傳統的文人畫審美打開了一扇窗。

他英年早逝,卻被齊白石奉為人生伯樂

1914年到1923年間,魯迅在日記中提及陳師曾70多次,談兩個人如何一起遊小市,互贈書畫印章禮物。魯迅之弟周作人曾經回憶:一次陳師曾和魯迅的朋友在街邊吃飯,胡同裡有一個結婚儀仗隊經過,陳師曾甩開大家,獨自跟着花轎,一路跟一路看,幾乎與執事相撞,友人看此情景挖苦他心不老,看新娘子着迷,陳師曾也不辯解,但是後來才知道他是在畫風俗畫。

他英年早逝,卻被齊白石奉為人生伯樂

雖然沒有确鑿的記載表明:陳師曾的藝術思想多大程度上與他日本留學經曆有關。但是,我們知道作為他同窗的魯迅,非常喜歡日本浮世繪。這些赤條條來,描繪日本底層群眾生活的作品,無疑也會對陳師曾産生一定的影響。魯迅歸國後在新文化運動中,他提出了“眼光向下”的藝術思想。陳師曾的《北京風俗畫》,可見與他摯友魯迅有着共同的主張。

他英年早逝,卻被齊白石奉為人生伯樂

另外,陳師曾與齊白石的交情也是美術史上的一段佳話。話說1917年盛夏,42歲的民國教育部職員,又兼畫壇名家的陳師曾逛琉璃廠,無意間看到了齊白石的印章,陳師曾憑借一雙慧眼,判斷齊白石非同尋常,于是特意找到了齊白石的住所,登門拜訪。那時的齊白石初到北京,不被畫界接受,窮困潦倒。陳師曾的此次到來,改變了齊白石的人生軌迹。二人成為了藝術上的知音,生活上的摯友。

48歲時,陳師曾去世,齊白石悲痛萬分的寫了這段話:君無我不進,我無君則退”

陳師曾在京生活大概十年時間,這期間也是他藝術活動的高潮期,但是他卻甯可當一個業餘畫家,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教育上。他著書立說,啟發群眾認識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告誡世人一切變革都不能脫離中國傳統這個載體。《中國繪畫史》、《文人畫之研究》等著作的問世,是他送給世人的時代精神财富。不幸的是,就在他步入盛年、中國繪畫正經曆着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時,他的生命卻戛然而止。

他英年早逝,卻被齊白石奉為人生伯樂

1923年48歲風華正茂的陳師曾去世,梁啟超在為陳師曾緻悼詞中說:“師曾之死,其影響于中國藝術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損失,不過物質,而吾人之損失,乃為精神。”

更多内容請收看本期《文化大觀園》

首播: 每周六 12:00-12:30

重播: 每周日 09:30-10:00/15:25-15:55

播出平台:鳳凰衛視中文台

編輯:王竹 倪塑

他英年早逝,卻被齊白石奉為人生伯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