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新發傳染病的誕生,都會促使一批科學家為尋找疫苗做長期努力。即便這種努力并不意味着必定能帶來現實的結果,但對于打好科學基礎必不可缺。
在與疾病的抗争中,疫苗研制團隊比病毒更大的敵人是時間。伴随着技術的進步,在此次疫情暴發後,已經有包括Moderna、上海斯微生物等中外多個全球團隊使用mRNA(信使核糖核酸)平台快速研制出疫苗,先後進入早期的測試階段。
與中美科研團隊相比,歐洲的疫苗科研團隊采取了更加謹慎安全的方法來研制疫苗。第一财經記者日前從法國巴斯德研究所了解到,巴斯德已經選用以麻疹(rougeole)疫苗為載體的疫苗研制平台,預計疫苗将于8月底開始投入臨床I期。
mRNA尚無臨床資料驗證
總部位于巴黎的法國巴斯德研究所是疫苗研發的鼻祖,其建立者路易·巴斯德于1885年研發出第一劑狂犬病疫苗。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生物、微生物、傳染病及疫苗研究機構這一,巴斯德研究所于1983年首先成功分離出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對白喉、破傷風、結核、小兒麻痹、流感、黃熱病和鼠疫等疾病也有革命性的發現。自1908年起,共10位科學家于此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巴斯德研究所疫苗創新實驗室主任弗雷德裡克-唐吉(Frederic Tangy)教授2月24日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mRNA研制疫苗的方法雖然很快,但是目前這種方法沒有得到任何臨床上的驗證,工業制造流程也遠未成熟,無法生産出所需的數以千萬計的疫苗制劑。”
mRNA疫苗模拟了自然病毒感染發生的過程,誘導人體細胞産生與病原體表面相同的蛋白,激活人體的免疫反應,這就猶如在人體内建造一座“制藥廠”。
然而,進入臨床試驗還需要必經的步驟,根據試驗周期和病人的情況,臨床試驗周期可能從幾個月至幾年不等。
唐吉教授向第一财經記者指出,mRNA疫苗的價格很可能高得離譜。相比之下,麻疹疫苗為載體的疫苗開發更加可行。他對第一财經記者說道:“麻疹疫苗每年都已經能達到幾千萬的産量,這是已經被驗證确定有效的疫苗,在人類藥物史上已經使用了超過40年。”
根據巴斯德的方法,以麻疹疫苗為載體的平台開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需要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通過克隆的方式,在麻疹疫苗中加入新型冠狀病毒的病毒片段,不斷調整後再進入動物試驗,這一階段曆時約3個月;第二階段是小鼠測試通過後,疫苗直接進入工業制造階段,緊急情況下工業制造可縮短到4個月,同時進行臨床前毒理學試驗(動物試驗);第三階段為臨床研究階段,臨床分三期,I期臨床需要2個月左右,評估疫苗對人體的安全性。
疫苗研發滞後仍能為科學打基礎
這意味着巴斯德的疫苗最快也要8月才能進行臨床試驗,而屆時疫情很可能已經過去。對此,唐吉教授告訴第一财經記者:“這是所有冠狀病毒疫苗所面臨的問題,除非疫情繼續持續下去。”
一位正在參與新型冠狀病毒疫苗開發的前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中國研究員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疫苗從研制成功到準許上市,最快也要一年,申報可以加快,但準許上市就不一定。臨床試驗本身還要花時間,如果疫情結束了,三期臨床就沒法做,就像SARS疫苗那樣。”
但這位研究員同時表示,疫苗的研究仍然有必要,要為科學打基礎,為下一次疫情的到來做好技術儲備。
據唐吉透露,巴斯德研究所當時研制的SARS疫苗現仍儲存在冷凍櫃中,在動物試驗中已被證明是有效的。如果SARS卷土重來,那麼就可以用疫苗來更迅速地進行控制。
第一财經記者了解到,巴斯德研究所全球團隊都在夜以繼日地研究新型冠狀病毒,并為此擱置多個項目,優先處理與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的研究項目。巴斯德研究所還專門制定一套處理方案,節省成本并提高診斷速度。
在全球範圍内,治療性疫苗的頭部企業都将mRNA疫苗作為重要的研發方向,如Moderna、CureVac、BioNTech等。Moderna 曾創造 40 天研發出癌症疫苗的紀錄。
2月24日,Moderna研制的首批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已經送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進行安全性臨床試驗。該公司盤後股價大漲20%。
NIH疫苗研究中心副主任Barney Graham此前表示,Moderna的疫苗将最快于4月進入人體臨床試驗。他說道:“這是針對未知新病毒的疫苗探索,也将倒逼流程體制的改革,讓我們期待能夠推進得多快。”NIH還表示,已經準備好擴大規模應對未來的疫苗生産。
在中國,由中國疾控中心、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和上海生物技術公司斯微生物共同設計開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也已經于2月9日就進入到動物試驗階段,該疫苗同樣是基于mRNA平台開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