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面對外來民族的侵略,清政府腐敗無能。于是無數仁人志士投入到求亡圖存的運動中來,企圖自救。
在經曆了一百多年的抗争之後,革命先輩終于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統治,趕跑了侵略者,瓦解了國民黨反動派,最終建立起人民當家做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衆所周知,戰争結束之後總會論功行賞,我們也不例外。經過了土地革命戰争、抗日戰争、解放戰争許多革命先烈都永遠留在了戰場上,還有些人從炮火中生存下來,身上傷痕累累,背上戰功赫赫,他們自然應該受到嘉獎。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的決議。

這項決議借鑒了蘇軍的軍制,設定了十大元帥和十大将軍,我國最開始的時候打算設定十五個大将,後來改為了十位大将。這樣,候選的有十五人,而軍銜評定是要綜合戰功、資曆、任職、能力、素質五個方面的考量,考量評比之後就有五人不能夠當選大将。他們分别是張宗遜、蕭克、王震、宋任窮、周純全。那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沒有入選的這五位将領吧!
1、張宗遜
張宗遜出身黃埔,是革命隊伍中少有的高材生,而且他由于有文化、善于指揮部隊,很早就得到了重用。在秋收起義和井岡山的革命鬥争中他也一直表現優異,是我軍初創階段的少數幾個連長之一。
張宗遜在長征時主力4師師長,在抗戰時期張宗遜也當過358旅旅長,解放戰争時期張宗遜又擔任一野副司令員。10名大将中有6名曾經和張宗遜平級,而張宗遜之是以沒能評上大将是因為他雖然參與了很多戰役,但直接指揮的重大戰役較少,戰功方面成果不太顯著。
此外,有人說張宗遜之是以沒有評上大将,和他在大同戰役中指揮失誤也有關系。在解放戰争初期,我軍武器裝備差,想要獲勝确實很難,面對敵人的兩面夾擊,指揮失誤更加使我軍陷入了困境。
2、蕭克
如果說張宗遜沒有評上大将是因為指揮失誤,那蕭克沒有評上實在是一個很大的遺憾。蕭克跟張宗遜一樣,出身黃埔,他參加革命早,北伐時期,蕭克就已經是一個革命戰士了。
紅軍時期的蕭克擔任了紅六軍的軍團長;抗日戰争時期,八路軍一共有三個師,在八路軍的三個師裡,蕭克就是其中的一個副師長。
蕭克的資曆按理來說是可以夠格評上大将的,那他為什麼隻被授予了上将軍銜呢?
這是因為長征時期,蕭克對于軍事路線有一些錯誤認知。紅軍時期,張國焘有異心,而且找他談過這個話題,但蕭克當時沒有明确指出來對方的錯誤,這影響了蕭克的軍銜評定。
3、王震
王震在土地改革時期就參加過南昌起義了,王震是文武全才,抗日戰争中他指揮的359旅被譽為“百勝鐵軍”。解放戰争時期王震也擔任過西北野戰軍2縱司令員,在西北戰場揮斥方遒,一時風光無限。許光達在辭讓大将的時候,就曾經向黨中央舉薦王震,可是王震最終還是被評為了上将。
王震沒有被評為大将的原因很明顯,王震将軍雖然骁勇善戰,但是他因為在戰鬥中負傷了,中途有一段時間去到了蘇聯養傷,錯過了紅軍長征。缺失了這段長征經曆,他的資曆就跟其他将領比起來稍顯遜色。
4、宋任窮
宋任窮是出了名的政工将軍,1927年秋收起義,他跟着部隊上了井岡山,長期擔任政工工作。抗日戰争時期,他也帶兵打過仗,他上司的冀南根據地,在戰場上頻頻傳出勝利的凱歌。解放戰争時期,宋任窮又負責後勤工作,為渡江戰役提供了很大的支援。
宋任窮沒有評上大将的原因還是比較容易了解,他長期默默地做事,從事後勤或者政工工作,戰績方面自然比不過其他将領。
5、周純全
周純全參加過黃麻起義,長征時期,他擔任過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和紅四方面紅軍政治部主任。抗日戰争時期,周純全創辦了軍政大學,解放戰争時期他擔任後勤部長,為遼沈、平津兩大戰役的後勤保障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
周純全雖然做了許多後勤工作,但他也在革命中犯下了一些錯誤,跟随過張國焘期間。是以周純全将軍1955年隻是被評上了上将軍銜。
看完了這五位沒能入選大将的将軍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有很多将軍都有大将、元帥的資格。可是因為犯過不少錯誤,最終隻能被評上上将。從中可以看出,我軍的賞罰制度是非常公平的。
不過,革命不分先後,也不論高低貴賤,無論有沒有評上大将,他們都是共和國的功臣。相信他們參加革命的初衷也不是為了軍銜,而是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如今他們的願望實作了,我們的國家也越來越富強,我們将永遠敬重這些保家衛國的将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