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布施與接受,誰更有福報

作者:中華網佛學頻道
布施與接受,誰更有福報
布施與接受,誰更有福報

在我國,這一二十年出生的人,就是享受型的人,比如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從小家庭經濟條件好,在家裡的地位獨特,從出生到走向社會,幾乎沒有奉獻過,完全是享受型的人生。

享受型的人走向社會之後,承受能力很差,受不了苦,受不了挫折。這一點,做父母的最有感觸。

因為在家裡被哄着、被抱着長大,吃得最好,一直在享受,走向社會之後,你也想最好的,我也想最好的,一個機關裡面,誰不想最好的?但是機關裡面,好東西很有限,隻有老闆可以享受。

我們要改變這種思維,人要學會奉獻,而不是享受,不是索取。奉獻才是人生,才是對社會、對個人、對家庭都有利的一種态度。而且奉獻的人、布施的人比接受的人更有福報。這一點很多人意識不到。

布施與接受,誰更有福報

隻會享受,恰恰是沒有福報的表現,因為享受消耗福報。福報就像銀行裡存的錢财,是有限量、有定數的,享受多了,很快就沒了。

奉獻的人往銀行存錢;享受的人在取錢,取得越多,剩的越少。越是會享受的人,福報越少。

世間有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早期福報很大,享受父母的、享受别人的幫助,自己一無所成,最後福報享完,窮困潦倒。從古到今都是如此,古人、今人都這樣,這個規律從來就不會改變。

享受型的人,不會一直享受下去,沒有人一直支援、奉獻給他。我們看周邊的人就知道,經常索取、享受、需要照顧的人,有困難的時候,要别人幫助他;沒有錢的時候,要别人支援他;但别人沒有錢的時候,他漠不關心,還有人願意幫助他嗎?這樣的人,今天被人識破,明天被人識破,識破的人越來越多,最後誰都不會願意幫助他,他的福報也就結束了。是以福報是在布施當中積累的。

佛門為什麼講行善、講布施?施者有福,布施的人比享受的人更有福報。布施,代表在存錢、在積累。

我們這裡是種福田的團隊。種福田,随時在種,才有收。享受的人随時在收,沒有種。這是兩個結局。布施的人比享受的人快樂,不光有福,還更快樂。因為布施給别人,幫助了别人,心裡是愉悅的,不會是抱怨的。

但享受的人呢?就沒有這種心态了,反而覺得應該如此。享受的人不會産生喜悅,享受完了就會索取,索取當中會産生抱怨。今天給我一百塊錢,明天給少了,就不行了。我們看自己身邊的子女就知道,子女小時候比較好哄,随便就打發了;慢慢長大懂事一點,就不那麼容易打發了,這次給了一百元錢,下次給九十元,就不幹了。索取隻會越來越多,人的心态、欲望會越來越膨脹,福報就越來越少。

古人講了一句話,叫“為善最樂”。行善的人,他的心中才有喜樂。這個是改變人生的一種方式。

布施的人,可以改變自我、改變人生,甚至改變他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都是奉獻的人,隻顧自己的人,這一輩子就平平庸庸過去了。

社會上有影響的人物,都是奉獻型的人。最典型的代表有:印度的聖雄甘地、天主教的特蕾莎修女。一個修女的奉獻,影響了整個世界。

奉獻的人,可以改變他人。他周邊所有的人,乃至一個國家、乃至世界,很多人的觀念都會因為他而發生變化。這就是奉獻的人,可以改變他人,這個是正能量。

我們經常講正能量。正能量在布施的人身上是最明顯的。你身邊有這樣的人,那就是你的福報。但是要珍惜這個福報,不要天天去索取、去享受,享受完了就沒有了。

要珍惜過去種下的好因緣,要去感恩,去報恩,要學會奉獻。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給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脫

圖文皆來源于網絡,内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布施與接受,誰更有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