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雙版納人氣美食“會走路的魚“是澳洲生态殺手攀鲈

西雙版納人氣美食“會走路的魚“是澳洲生态殺手攀鲈

攀鲈。(圖/翻攝自微網誌)

曾被視為破壞澳洲生态的神秘殺手“攀鲈“,近年來成為中國美食新寵兒!攀鲈長相奇特,不但能在地面搖擺前行,還能在泥地裡休眠,還被稱為“會走路的怪魚“,如今成為西雙版納着名“緻富魚種“,許多餐廳紛紛引進,吸引饕客們前來品嘗,據說口感十分鮮美。

據《每日頭條》報導,攀鲈是傣族常見的食材之一,全身上下除了内髒外,其他部位均可食用,隻要烹饪得當,魚鱗、魚骨都能吃。傣族料理中,攀鲈可制成魚肉涼拌生食、炸魚皮、魚骨或是完整烤魚,味道十分鮮美。

報導指出,攀鲈無法以一般處理魚類的方式處理,因為極有可能刺傷廚師,必須先将它平放砧闆,雙手戴上厚膠手套,以湯勺等物品固定魚尾,另一手持木槌将其敲暈,等到背鳍放松後才能剖腹刮鱗片。

正因為體型堅硬、難以處理,許多人不明白攀鲈“有什麼好吃的“,是以一度成為瀕臨滅絕的品種。直到西雙版納當地人“開發成功“,衆人才知道原來攀鲈的營養價值極高,魚肉中含有豐富成分,且味道十分美味。

西雙版納人氣美食“會走路的魚“是澳洲生态殺手攀鲈

巴布亞紐幾内亞、澳洲早在2015年就傳出攀鲈危機。

央視曾于“緻富經“節目中介紹過攀鲈,全名為“龜殼攀鲈“,屬于大陸特有淡水魚品種,主要分布在中國、馬來西亞、印度等東南亞地區,因為産地多,是以俗稱也不少,在雲南稱為“吧西哩“,傣族語譯為“很快消失的魚“。該魚體型小,但經過不斷人工培育,如今可以長到20公分長。

攀鲈是種擁有強大侵略性的淡水魚,具有堅硬的魚鳍和魚鱗,當被鳥類或其他魚類吞食後,會用尖銳背鳍卡住掠食者的喉嚨,導緻它們窒息而死。此外,雖然是淡水魚類,但攀鲈具有吸氣式器官,能夠在陸地上栖息數天或是數周,在幹旱期間,它們會鑽入泥地中求生。

雖然攀鲈在中國被視為美食,但在澳洲可是危害生态的殺手。英國《每日郵報》2015年曾報導,詹姆斯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研究發現,攀鲈雖然是淡水魚類,卻能生長在海裡,懷疑它們已演化出适應鹹水環境的能力。

科學家南森(Nathan Waltham)指出,攀鲈還能利用尾鳍“攀“在漁船底部“搭便車“,在巴布亞紐幾内亞嚴重威脅當地生态,若不加以控制,恐會延伸到澳洲托勒斯海峽(Torres Strait)附近繁殖,最終入侵澳洲。澳洲當地政府也警告漁民和旅行者,要能判别這種魚類,盡可能不要讓它破壞澳洲的生态環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