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際網路讓優質教育飛向“窪地”

新華社青島7月10日電 題:網際網路讓優質教育飛向“窪地”

新華社記者張旭東

教育資源不均衡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難題,特别是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區和貧困地區,好學校、好教師成了孩子們成才的“命門”。這些教育資源的“窪地”如何填平?記者從10日開幕的2017國際教育資訊化大會上了解到,人們正嘗試讓優質教育資源插上網際網路“翅膀”,呈現到教育“窪地”的孩子們眼前。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康藏高原東南,自治州教育局總督學何光良在論壇上說,受自然環境較差、經濟社會發展程度較低等因素影響,在四川省乃至在全國,甘孜州的教育都是最落後的地區之一。

近年來,甘孜州大力發展遠端網絡教育,用資訊技術解決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短闆問題。目前,當地學校網絡覆寫率達到了87%,班班通覆寫率達到83%。

利用網際網路,甘孜州将成都和州内優質教育資源向教育薄弱地區輸送。幼稚園教學采用觀摩式,即當地幼兒教師學習優質幼兒教育視訊;國小采用植入式,即将外來的課堂教學視訊和考試試題等植入教學環節中;國中采用錄播式,即學生和教師觀看通過網際網路輸送來的優質課堂教學視訊;高中則采用直播式,即實時參與網絡課堂。

“甘孜州在引進優質資源基礎上,通過消化吸收,推出了适合當地學生學習的優質網絡課程,目前已經錄了5000多節。同時,甘孜州還利用網際網路完成了17.5萬人次的教師教育訓練。”何光良說。

得益于教育資訊化,甘孜州教學品質得到提升。2012年,甘孜州康定中學高中直播教學班一名學生被清華大學錄取,實作甘孜州本土培養清華大學學生零突破;2016年,國中網絡班畢業生在總分為750分的中考中,平均成績達到505分。

網絡教育不僅使中國偏遠地區的孩子受益,也讓國外偏遠地區的孩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孟加拉國喚醒基金會創始人、主席考維·拉克斯漢德10年前和10多個年輕人想要幫助孟加拉國因貧困而不能上學的孩子們。“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教孩子們基本英語技能。”拉克斯漢德說。

拉克斯漢德的團隊半年後發現,不能隻教孩子們英文,于是英語班變成了學校。由于他們這項活動隻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附近進行,而更多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則無法接受這樣的教育。

“為此,我們就利用網際網路和直播軟體,将這些課程直播出去,并推出了數字化教材。”拉克斯漢德說,“現在我們已經有10所線上學校,1500名線上學生,這些學生在小升初考試中的英語及格率達到100%。”

與會代表指出,在偏遠貧困地區的教育資訊化方面還存在一些困難:一是資金,因為教育資訊化要有硬體投入,需要有電腦裝置;二是網絡帶寬受限制,一些偏遠貧困地區往往交通不便,網絡帶寬不足,一些直播軟體無法運作;三是一些家長觀念守舊,認為網絡課堂是看電視,不是學習,比較抵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