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天一閣·月湖景區位于甯波市中心地段,由天一閣博物館與月湖兩大核心景區組成,總面積約1平方公裡。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近水樓台先得月,一城名勝半歸湖。月湖水域面積9公頃,古稱西湖,亦曾稱鑒湖,曆為文人雅士荟萃之地,素有“浙東鄒魯”的美譽。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甯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存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書樓之一。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匾額南國書城四個大字,是我國著名的甯波甯海籍國畫大師潘天壽于1962年所寫。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許多人會疑問,為什麼天一閣這個匾額沒有落款。據說,匾額的字型是從唐代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字帖中一個字一個字挑出來,是以才沒有落款。“好事流芳千古;良書播惠九州。”這幅對聯則為近代文學家、原文化部部長郭沫若所書。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範欽(1506~1585),字堯卿,号東明,浙江鄞縣(今甯波市鄞州區)人。明代著名藏書家,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的主人。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銅像後面照壁上的這幅圖,叫做溪山逸馬圖。畫面高2米,長4.9米,是一幅堆塑作品,是已故甯海籍民間老藝人胡善成先生的堆塑作品。據說這種堆塑是用蚌殼灰、稻草灰和泥等堆塑刻畫出來的,非常繁瑣複雜,十分精巧。八匹駿馬在溪邊休息,形态栩栩如生。畫面造型粗看覺得比例失調,其實是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繪畫技巧,突出了畫面。當年高棉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還曾在這裡拍照留念。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東明草堂,原是範氏司馬第前宅的中廳和主客廳,因範欽自号東明,是以稱東明草堂,又稱一吾廬。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東明草堂原系天一閣建成之前範欽的藏書處,後為會客廳。是以這裡還原了明代中堂客廳的樣式,展示明代中後期士大夫會客場景。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東明草堂照壁,也是胡善成老先生的堆塑作品。畫中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獬豸。據史書記載,獬豸能辯是非曲直,善惡忠奸、是正義的象征。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範氏故居,是範欽宅地的東廳,是其後代原來居住生活的地方。現建築為清道光九年重建。範氏故居處于高牆環繞的天一閣藏書樓之外,做到了生活區與藏書區互相隔離,這是範欽為保護藏書而精心安排的。“佳釀滿瓶書滿架,山花如繡草如茵”,這幅對聯是後人範永祺所寫。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在範氏故居,設計了一組範欽晚年給兩房兒子分家産的場景:他拿出一萬兩白銀與天一閣及藏書,供兩房選擇,大兒子範大沖接受了一樓藏書,二房則接受了萬兩白銀。生動地诠釋了“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煙酒切忌登樓;女子不得登樓的嚴格家規。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公元1665年(康熙四年),範欽的重孫範文光又繞池疊砌假山、修亭建橋、種花植草,使整個的樓閣及其周圍初具江南私家園林的風貌。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尊經閣,原在甯波府學内,主要存放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之類,系清光緒年間重建的重檐歇山頂建築,民國年間地方人士籌款維修天一閣時移建于此。這裡着重展現天一閣由私藏向公藏轉變的一段曆史。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有些媒體和遊客錯把尊經閣認為天一閣。其主要原因是天一閣太樸實,太不起眼了;而尊經閣飛檐翹角,巍峨壯觀,門前蹲了兩隻石獅子,還有一棵碩大的廣玉蘭,非常氣派,于是就張冠李戴,鬧出許多笑話。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尊經閣周圍的這些牆壁上的石碑,被統稱為明州碑林;,一共有173方,其中近80多方是1953年從甯波府學、縣學等處遷移過來的。碑文記載了甯波曆代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教育等情況,成為了刻在石頭上的地方史書,有着重要的曆史價值。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千晉齋,系民國建築,匾額是甯波慈溪書法家錢罕在1935年所題。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千晉齋有三個展廳,這間藏有樣式大小不一晉磚的是真正的千晉齋。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當年馬廉先生捐贈千餘晉磚,開啟民間向天一閣捐贈之先河,此屋也正是為儲存捐贈的晉磚而建。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第二個展廳展示了甯波許多著名的藏書家捐獻給天一閣的部分收藏品,其中有馮真群、張季言等藏書家的獻書詞,表達了他們将辛勤積累的藏書與天一閣并存和造福于後人的良苦用心。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最後一個展廳是曆代登上藏書樓的著名學者的事迹介紹。黃宗羲,字梨洲,号南雷。被後人譽為中國十七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公元1673年黃宗羲以他的人品、氣節成為登上浙江甯波天一閣藏書樓的第一個外姓人。黃宗羲不僅閱讀了天一閣的所有藏書,并且還為天一閣的藏書編制了目錄。他登上天一閣後發出了這樣的感慨,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百鵝亭:明萬曆年間遺物,為墓前祭亭,原在祖關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結構精巧,雍容華麗,枋額等處雕有“魚躍龍門”、“雙獅戲球”、“海馬躍浪”、“麒麟招寶”等圖樣。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原是建于清代同治年間的張公祠,1986年從江北槐樹路原甯波機械工業學校内搬遷過來,改名凝晖堂。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凝晖堂内設“四明蘭亭專題陳設”,是專門用來陳列天一閣館藏的貼石的。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在四明所存儲多《蘭亭序》碑帖中,尤以天一閣所藏之神龍蘭亭為最。此碑筆法秾纖得體,破鋒和剝落的痕迹均忠實摹出,被學術界公認為存世《蘭亭序》傳本之冠,據說刻石的時間要比紹興蘭亭的那塊《蘭亭序》還早。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水北閣原是清代甯波藏書家徐時棟的藏書樓,原址在西門外亨六享,清代末期藏書散掉後,徐氏後裔住在裡面。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1993年,因甯波舊城改造,為更好地保護水北閣,甯波市政府決定将水北閣遷移至天一閣博物館内。在天一閣古建築公司的精心施工下,水北閣及徐氏舊居于1996年在天一閣南園按原貌恢複。1999年開始,成為專門收藏新編地方志的中國地方志珍藏館。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範氏餘屋是個獨立的院落,這裡濃縮了完整的天一閣通史陳列,參觀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天一閣從建立至今發展的整個脈絡,直覺地看到重要文物和圖文介紹。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在經過精心打理的小院子裡,擺放了一組範氏族人曝書查蠹的場景塑像,生動形象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範氏藏書的管理制度。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智者之香——天一閣發展史陳列”作為天一閣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以天一閣發展的曆史為線索,全面展示天一閣近500年的風雨曆程,揭示藏書家藏書精神和文化傳承。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天一閣,也叫做寶書樓,是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開始修撰《四庫全書》,範欽的八世孫範懋柱進獻所藏之書638種。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乾隆皇帝見範家藏書數百年不毀,于是敕命測繪天一閣的房屋、書櫥的款式,興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閣”,用來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庫全書》,天一閣也從此名聞全國。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民國初年,江洋大盜薛繼渭與不法書商相勾結,盜去藏書一千餘部,運往上海倒賣。後來又經曆了許多的變故,到1940年,閣内的藏書僅存1591部,共13038卷。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天一閣建成後,也經過幾次修葺。最大的一次修葺是在1933年9月18日台風刮塌天一閣東牆後,範氏無力維修。重修天一閣委員會,向社會各界募捐,至1937年6月,維修工程完工,共收捐款2萬多元。從這次修繕開始,私家藏書樓天一閣逐漸向公共藏書樓方向過渡、發展。1949年甯波解放,範氏後人将天一閣捐贈給國家。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南北為縱軸線,由照壁、門廳、戲台、正樓、後殿等形成南北中軸線,左右兩側建有廂房。在裝飾上,它融合了木雕、磚雕、石雕、貼金、拷作等多種傳統民間工藝,并且題材豐富,造型優美,是甯波民居建築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尤以朱金木雕最為出衆,典型建築為戲台。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天一閣博物館收藏的這頂由清末民國初年制造的“萬工轎”。它高3米,長1.5米,寬0.95米,重量在200公斤上下,需8人肩擡,屬一等轎。整座花轎由木質雕花,朱漆鋪底,金箔貼花而成,金碧輝煌。極其豪華的朱金木雕萬工轎,其豪華程度甚至遠遠超過皇後用的花轎,有着“天下第一轎”的美譽。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關于天一閣的命名,一般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範欽在讀書時看到《易經》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說,他認為書最怕火,而水則能克火,受啟發而設定了這座樓,并取名天一閣。另一種說法是,範欽搜集碑刻,得一吳道士龍虎山石刻,為元揭傒斯的書,并有"天一池"三大字,範欽大喜,以為适與自己建閣鑿池之意相合,遂以“天一閣”名其樓。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天一閣藏書樓中用一種芸香草夾在書中,用以防止書蠹蛀蝕,這裡面還有一個凄美動人的故事。

清代謝堃《春草堂集》記載:嘉慶年間,甯波知府丘鐵卿内侄女錢繡芸,酷愛詩書,聽到甯波天一閣有數萬卷藏書,欣喜之餘,為求得有登閣讀書的機會,就托丘太守為媒,嫁與範氏後裔範邦柱秀才為妻。婚後,錢繡芸滿懷登閣希望,對範秀才提出要上天一閣看書時,範秀才為難地說:“範家有‘書不出閣、女不上樓’的家規,你想登閣看書,這是萬萬辦不到的事啊!

錢繡芸為了書而嫁入範家,以至臨終都沒能走進天一閣,最終抑郁而死。死已不甘,特留下遺言:“我之是以來汝家者,芸草也,芸草既不見,生亦何為?君如憐妾,死葬閣之左近,妾瞑目矣!”錢繡芸可謂是世間第一“女書癡”。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因餘秋雨文章更使它名震一時

甯波天一閣作為亞洲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之一,是千百年來中國士子文人永久的精神家園和聖殿。曆經近500餘年的天一閣是甯波藏書文化的典範,也是中國藏書文化的生動象征,如今已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甯波的書房”。上個世紀90年代中葉,著名散文家餘秋雨寫出《風雨天一閣》,更使天一閣名震一時。

(拍攝于2019年4月2日甯波天一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