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多家上海電影院同步上映!蘇州、無錫、杭州、嘉興等長三角地區城市同步上映!戲曲電影這回的手筆有點大!
鬧出這麼大動靜的,是上海的聲音、經典的聲音——滬劇電影《雷雨》。曆經近兩年的籌備與炮制,滬劇電影《雷雨》于今日正式登陸大銀幕。
記者在淘票票票務平台查詢發現,在上海大光明電影院、上海百麗宮影城等多個市中心的劇場,今明兩天的一些場次已經買滿八成甚至滿座。這種情況也延續至周六日的銷售,上海影城、UA梅隴鎮等多家影院的下午場已近售罄。盡管并非是影院最大的放映廳,在市中心與商業電影正面迎擊之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也讓人激動。而在滬劇院的微信公衆号留言中,早就有崇明這樣的滬上遠郊、長三角地區如常州的戲迷翹首以盼,擔心被放映院線“遺忘”。
早在幾天前開啟預售時,茅善玉就第一時間得知了這個好消息。“一開始,院線還覺得心裡沒底,排的都是早上10點的非黃金場次,看到後來預售的情況好,慢慢的下午場、甚至晚上黃金場也開出來了!”
作為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戲劇梅花獎數字電影工程”項目,及促進上海電影發展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在主創方面,電影特邀國家一級導演滕俊傑監制,著名導演梁漢森執導。而演員方面影片幾乎采用了目前舞台版的全部陣容:上海滬劇院院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滬劇代表性傳承人茅善玉領銜飾演繁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滬劇代表性傳承人陳瑜飾演魯媽,此外著名滬劇演員朱儉、王明達、洪豆豆、錢思劍、淩月剛、金世傑一并參演。
自話劇《雷雨》發表80多年以來,這一部舞台經典先後被多次改編上演。早在1938年,滬劇《雷雨》經由申曲前輩藝人施春軒等人,以幕表戲的方式搬上舞台。作品一經問世便引發滬上觀衆的強烈反響。此後滬劇逐漸演變成為《雷雨》的最佳演繹體裁之一。
到了1959年,時值新中國建國十周年,滬劇界為向祖國獻禮,以大會串的形式,集結當時滬劇舞台上最有影響力的明星,由宗華改編的滬劇《雷雨》上演于人民大舞台。丁是娥、解洪元、王盤聲等老藝術家悉數亮相,成就了一版陣容強大,流派争豔,合作默契的經典《雷雨》,史稱“名家大會串版滬劇《雷雨》。
經由幾代傳承,茅善玉憑借在劇中對于繁漪的精彩演繹,于2013年摘得“二度梅”。而在近幾年《雷雨》更是走進清華北大校園,在北方的青年學子中産生影響力。而今年适逢新中國建國70周年、“名家大會串版滬劇《雷雨》”公演60周年,上海滬劇院攜手上海新文化影業推出實景滬劇電影《雷雨》,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用這種方式來紀念滬劇史上的經典一幕,緻敬滬劇前輩,更獻禮祖國華誕。
茅善玉感慨:“可以說,一甲子時光裡,隻要上演《雷雨》不管在哪,不論什麼時候,都是場場爆滿。這就是經典文本的魅力,這就是滬劇演繹的魅力。”
将滬劇舞台上的“裡程碑”之作拍成電影,讓熟稔舞台表演的主演迎來從藝生涯中的一大挑戰。為幫助演員在鏡頭前“入戲”,導演梁漢森别具匠心,以虛實結合的電影表現手法,着力塑造了“繁漪”這個人物的内心世界,以“繁漪”的視角揭示了周家兩代人的愛恨糾葛。
梁漢森表示:曹禺大師創作的話劇《雷雨》是中國戲劇史程序中的一座裡程碑,它以強烈的戲劇沖突向世人展現了封建社會的餘毒對人格的磨折,喚醒了人們對舊社會的反抗精神與對新時代的向往。電影中不僅保留了舞台版本中“盤鳳”、“吃藥”、“花園會”、“撕支票”“四鳳獨歎”“五重唱”等經典唱段,通過實景拍攝不僅再現了一個真實的周公館,并展現了許多在舞台上未充分展示的原著中的經典場面,例如翻譯雨夜尾随周萍,四鳳、周沖雙雙觸電而亡的場景。茅善玉及一衆優秀滬劇演員都在影片中奉獻了舞台上難得一見的精彩表演。電影将原作的精華通過畫面和聲音的傳達,多方位滲透觀衆的視覺與聽覺,帶來前所未有的滬劇“新體驗”。
滬劇這一上海“鄉韻”在江南已傳唱百年,此次由上海滬劇院帶來的實景滬劇電影《雷雨》,是滬劇藝術通過院線電影這一普及全民的藝術載體,将戲劇經典以申曲風韻娓娓道來的一次突破性嘗試。此片不僅是滬劇藝術在創新實踐中的突破,更是戲曲民粹響應時代号召的邁步,展示了滬劇作為地方劇種,努力培養潛在觀衆,積極投入文化交流的決心。
作者:黃啟哲
編輯:黃啟哲
圖檔:上海滬劇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