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風化雨丨王亞平參與創辦《避暑錄話》結交名家

作者:半島網

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文豔

誰都癡愛在夏天的青島流連,

像一個嬰兒投入舒适的搖籃,

她能輕輕地把你搖入睡鄉,

在甜蜜的夢境裡忘卻一切的憂煩。

黃昏的風從奇熱裡吹來涼意,

無邊的大海環抱着青山,

綠林叢露出美麗的樓閣,

一扇窗,一隻瓦,也夠你欣欣賞玩。

——《暑天别青島》

春風化雨丨王亞平參與創辦《避暑錄話》結交名家

王亞平在青島另一個著名的活動是參與了副刊《避暑錄話》的創辦。這要從王亞平與王統照的交往說起。王統照(1897年~1957年)是衆多文學青年的領路人。青島大學原中文系主任、教授劉增人先生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老舍和王統照關系非常好,老舍經常到王家吃飯,而臧克家、吳伯箫這些青年也經常去。吳伯箫來青島以後,也跟王統照學習請教。詩人王亞平到青島教書時認識了王統照,也把他作為自己的新詩領路人”。是以,彼時可以看到王亞平經常帶着自己的詩作到王統照家裡去請教的畫面。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關系,王亞平參與了一個短暫卻聞名遐迩的副刊“組織”:《避暑錄話》作家群。

“在1935年的夏天,一群作家聚集在青島,他們是:王餘杞、王統照、王亞平、老舍、杜宇、李同愈、吳伯箫、孟超、洪深、趙少侯、臧克家、劉西蒙等12人。他們在青島,或者是為了長期的職業,或者是為了短時的任務,都是為了正事而來的,沒有一個是真正的有閑者,沒有一個是特為來青島避暑的。”(洪深《發刊辭》)

王亞平在《老舍與》的回憶文章中,也介紹了《避暑錄話》創辦的經過:“1935年夏天,青島的風光是美麗的,氣候是宜人的,雖然膠州灣時刻會有狂浪襲來,但确實是個避暑勝地”,“當時的青島,人稱荒島。老舍幽默地說:‘我們住在荒島,偏要幹點事兒,不能荒廢下去!’幾個人,在他的鼓勵下,說來說去,商量着搞一個短期文學刊物”。

春風化雨丨王亞平參與創辦《避暑錄話》結交名家

從1935年7月14日創刊号面世到9月15日終刊,曆時兩月,每周一期,零售大洋3分,共出了10期。《避暑錄話》的名字洪深在發刊辭中解釋為“避暑”,但臧克家透露了背後的玄機:“洪深先生對避暑風趣地加以解釋:避暑者,避國民黨達官老爺們之炎威也”。老舍對刊名解釋則是:“宋朝,有個劉夢得,博古通今,論著很多,這個《避暑錄話》,也是他的著述,凡二卷,記了一些有考證價值的事。我們取這個刊名,要利用暑假,寫些短小的詩文。”

對于老舍先生創作的刊名《避暑錄話》,王亞平很是佩服,“如果不是讀書多,知識廣,很難想出這樣确切的刊名”。

“《避暑錄話》副刊雖小,陣容不弱。老舍的散文,親切中洋溢着幽默,讓你像聽着最熟悉的朋友作漫不經心的絮語,和他一起吟味着生活的溫馨與苦澀。洪深是左右開弓,一面關注戲劇,也創作,也研究。孟超、亞平、同愈寫詩,吳伯箫寫散文,王餘杞連載他的筆記《一個陌生人在青島》”,劉增人如此描述。

春風化雨丨王亞平參與創辦《避暑錄話》結交名家

包括發刊辭在内,《避暑錄話》刊登了67篇詩文,除了洪深、老舍各9篇外,孟超9篇,王統照7篇,王亞平5篇,吳伯箫4篇,杜宇5篇,李同愈4篇,劉西蒙4篇,臧克家3篇,趙少侯3篇,王餘杞1篇。另外,還有“息”1篇,斲冰2篇,冰高1篇。王亞平作的詩篇有《賣菜女郎》《暑天别青島》《詩兩章》《農村的暮》《流》五篇。其中《賣菜女郎》中描寫道:“她生來不願向命運的鐵臉投降,/但她身上卻鑿滿噩運的創傷,/自從饑餓的洪流把她推出家園,/便将生命傳遞給無奈的勾當……”

從最後一期的《餘白》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份副刊的讀者不僅限于青島,“遠及香港四川,亦有訂閱者”,發售處除了青島的荒島書店、平原書店,上海、北平、天津、濟南、綏遠、太原都有發售方,可見其影響之廣。王亞平也說,“《避暑錄話》從出刊後,在荒島文藝界起了點破沉寂的作用。這時我們雖說在這兒編輯大型詩刊《詩歌季刊》,但因顧及環境并未公開活動。最能引起青年文學愛好者注意的是,在這個刊物上寫文章的有‘五四’以來的文界老将”。

他們堅持到9月15日,最終因“炎暑已過”,失去避暑之意,“避暑的離開了,留在荒島的都開始了自己的工作,《避暑錄話》也自然停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