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鐵山區
小巷幹淨整潔,居民樓前無垃圾落地,各類車輛有序停放,空地上見縫插針建起的“共享花園”生機盎然……在鐵山街道新村社群,多名居民直言:“原來小區裡的車亂停亂放,樓道裡也都是難看的‘牛皮癬’。現在幹淨整潔,我們這些老居民看在眼裡、美在心裡。”
随着創文工作的深入推進,新村社群不僅給環境洗了“臉”,居民的素質也得到了“洗禮”。居民從耳濡目染到身體力行,紛紛參與到文明城市的建立中,參與度、認可度、幸福感大大提升。
“微園藝”扮靓了居民樓棟
“樓道燈、路燈都補齊全了,小區裡面還安裝了監控,樓下裝了新的晾衣杆和健身器材。”26日,新村社群居民付淑雲笑呵呵地告訴記者,現在不用為晾衣服發愁了,夜晚走路也不摸黑了,在這裡生活很舒心、很安心。
記者在社群轉了一圈,發現不僅路面幹淨整潔,基礎設施齊全,甚至還有老舊小區少見的停車場。

“這裡原來是一處低窪地,經常積水,面積雖大但毫無用處,還影響居民出行。後來我們把路面硬化,修建了排水溝,将其改建成停車場。”新村社群副主任梅潔告訴記者,改造後,這裡不僅滿足了居民的停車需求,也讓荒地“變廢為寶”。同時為加強這裡的管理,還開發了公益性崗位,讓創文成果切實惠及居民,提升居民生活的環境品質和幸福指數。
在新村社群,還有一個特别養眼的景觀,那就是每棟居民樓前都種了綠植,單元樓下還有一個用白色栅欄圍起來的“共享花園”。每個花園裡綠植品種也是“花樣百出”,有雞冠花、月季、繡球花等,有的還種植了棗樹、無花果樹。
居民樓前的小花園是“微型園藝”創文活動的成果,小花園裡的花盆是社群用廢舊輪胎上色後分發給居民的,但小花園裡的綠植都是居民根據自己的喜好種植的。白栅欄、五顔六色的花、綠植集合成的小花園,成了社群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小喇叭”奏響社群平安曲
“各位居民請注意,安全第一要牢記。關火關氣關電源,關好門窗才放心。”25日傍晚,“社群小喇叭”像往常一樣響起,“保家護航巡邏志願服務隊”隊員戴着紅袖章,舉着小喇叭,一邊繞着社群巡邏,一邊提醒居民。
這種一邊巡邏、一邊手持小喇叭進行治安宣傳的方式,深受新村社群居民喜愛。居民王光珍說,通過“小喇叭”的宣傳,學到了不少實用知識,也增強了文明守法的意識。
新村社群黨委書記陸紅玉介紹,目前社群開發出“同心同盟”大聯盟志願服務特色項目,以“紅色先鋒”黨員服務團為引領,帶動6支志願服務隊服務老年人、青少年、困難群體、特殊人群。“保家護航巡邏志願服務隊”就是其中一個。該服務隊都是由六七十歲的退休老人組成,對社群大街小巷進行治安巡邏,檢查各個角落,排查安全隐患。
“76棟居民樓發現一個鐵皮擋雨棚殘缺角,如果起大風的話,很容易掉下來,有安全隐患。”“78棟的地面發現一大攤水,出水量還不小,趕緊派人來看一看。”“向陽路發現一個蜂窩。”......“保家護航巡邏志願服務隊”隊長龔啟華是社群出了名的“熱心腸”,她和服務隊的其他21名隊員每天走街串巷,提醒居民不要在樓頂亂搭亂建,注意文明晾曬,不亂丢垃圾。發現安全隐患,能自己解決的就自己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就及時上報社群。
“小喇叭”陪伴社群居民近4年了。“隻要看到志願者在小區裡巡查,我們心裡就特别踏實。”居民黃小年說。
“我參與”共建宜居家園
“現在大家都比較自覺,文明意識也在逐漸提高。”說到創文帶來的變化,梅潔深有感觸地說,除了硬體設施不斷完善,環境逐漸變好,新村社群最大的變化是人的思想層面的變化。
“我會主動把車子停在指定的位置上。”居民宋國華說,“出門的話,有垃圾什麼的也會随身攜帶,不會亂丢。”
創文之前,會有垃圾不入桶、随地吐痰、随地亂扔垃圾的現象;通過創文,這些現象基本不見了。以前還有些居民會在樓道堆放雜物,在樓頂種菜,但現在這種現象基本沒有了。通過整改,小區整體環境變好了,居民對創文工作的配合度也大大提高。
“以前的創文主要是社群從業人員在做,骨幹力量在參與,現在創文就是整個社群居民都在參與。”梅潔說,“居民的凝聚力更強了,現在社群隻要在群裡釋出一個通知,立馬就有居民響應,參與創文的主動性大大增強。”(黃石日報記者 張春玲 實習生 尚瑞霞 賴雨濛 文/攝)
編輯 | 紀麗娟
來源 | 黃石日報
稽核 | 張春玲
監制 | 李幹勝
出品 | 開發區·鐵山區全媒體工作站
老舊小區改造,給下陸區市民很多新鮮感和幸福感
寒露已至,秋風裹挾着涼意陣陣襲來
卻無法吹散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期盼
連日來,下陸區團結社群東升小區
忙碌的勞工和往來的車輛
讓這個曾經一片沉靜的小區變得熱鬧起來
如期推進的團結社群
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工程
各項工作正在平穩有序進行之中
打造多功能現代家園
“整個改造項目分三期進行,目前小區的雨污管網改造已經完成,二期正在進行地上部分的架空線下埋、道路硬化刷黑等工作。”據該社群書記談家興介紹,目前一期改造工程的整體施工量已完成了70%左右,小區内的人行道鋪磚等工作基本完成,路面刷黑、路燈安裝等工作本月底完工。年底之前,兩個新改造的小區廣場——峥嵘歲月廣場和春華秋實廣場也将建成完工。屆時,這個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小區,将重新煥發青春光彩。
團結社群位于下陸大道以北,是一個有着近5000居民的大型老舊社群。近年來,該社群基礎設施老化、配套設施不齊、景觀綠化缺失、公共空間混亂等問題日益凸顯,直接影響了小區居民的生活品質。為了顯著改善社群居民的生活環境,也為建設文明黃石增添一道美麗風景,根據《下陸區老舊小區改造實施方案》的要求,團結社群經過向上申請,按照“因地制宜、分步實施、有序推進、長效管理”的原則,以實作“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環境美麗、生活友善”為工作目标,開始有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本次改造工程涉及到28棟樓房,1300多戶居民,改造的主體部分為東升小區。該小區建成時間已接近40年,居民多為東鋼退休職工,從社群的實際情況出發,改造項目秉承了可持續發展理念,綜合考慮各年齡居民訴求,以全體居民福祉為原則,以大幅提升小區居民環境為目的,緻力于打造一個集文化展示、運動健身、休閑休憩、宜居生活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型小區。
居民主動協助小區改造
沙池、景牆、兒童遊樂設施……按照設計方案,峥嵘歲月廣場将以文化景牆為載體,表現小區居民為國家冶金工業發展所做出的曆史貢獻,而位于小區另一端的春華秋實廣場,将建有休憩平台、陽光廊架、健身步道、乒乓球台等設施,作為一個老年活動廣場,展現小區退休居民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
與此同時,本次改造規劃了300個機動車停車位,以及14個非機動車停車棚,後期還可根據居民的實際需求進行增加。原本小區内共計僅有十幾盞路燈,改造後,包括電力燈和太陽能燈,小區内将一共有110盞路燈。過去利用舊社群辦公樓改造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也将迎來原址重建,一個全新的老年人溫馨家園将在不久後建成開業。
“老舊小區改造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鮮感和幸福感。”79歲的餘自強是最早一批入住這個小區的居民,親眼見證了這裡近40年間的變遷,雖然目前的改造施工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一定不便,但他堅信以長遠眼光來看,小區正在變得越來越好。
為了發揮餘熱,給小區改造增添助力,餘自強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出門,在小區裡四處檢視,義務監督施工品質,在污水管網改造過程中,還憑借對小區情況的熟悉,幫助施工方順利推進工程實施。
“發現小問題,我自己當場給想法處理了,大事就找社群。”餘自強用期待的語氣說道,“現在晚上一出門,到處都是亮的,和原來黑乎乎的景象完全不一樣。等改造完成了,路面平整,綠化更新,還有展現我們小區特色的文化牆,想想都覺得很漂亮。”
和餘自強一樣,小區居民對未來的美好生活環境充滿期待。
來源:下陸全媒體工作站、團結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