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出現了很多傑出的詩人,他們以卓越的藝術創作,表現出中國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他們的藝術珍品,各具不同的風格,使得沒有人能代替他們,沒有人不喜歡他們,給予我們美的享受。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獨特的詩人。

他以田園詩出身,是田園詩的開山鼻祖,在中國的詩壇上獨開一派田園詩派。從他以後,凡是寫田園詩的,沒有不受他的影響。他具有高度造詣的田園詩,可以說是我國詩歌田地裡的瑰寶。我之其意就是談他的田園詩,談他的藝術造詣和風格。但是這些内容和陶淵明這個人結合在一起,可以說如果不了解陶淵明這個人的特點,就很難體會他的詩的奧妙,是以我得小介紹陶淵明其人。
唐代有位著名詩人孟浩然,他是唐代山水詩的代表之一。有一次他在初夏的季節,回歸到他鄉下的南園,後寫了一封信給他城裡的老哥,大概在自己的田園裡明白了陶淵明田園詩的樂趣,由衷的表示敬佩。他在詩裡說
嘗讀高士傳,最嘉陶征君。
日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
高士傳,是指古代的隐士高人。陶征君,古代把拒絕征召的人叫征士。陶淵明曾經多次拒絕征召,是以他也是一位征士,稱為征君表示尊稱。陶淵明整天藏在田園的樂趣裡面,這就是伏羲遠古時代的老百姓。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陶淵明所迷戀的田園樂趣,是田園生活的意趣,妙趣。
而這種樂趣和羲皇人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古代那種生活情态連在一起。陶淵明生活在末晉宋初,但卻把自己關閉在一個田園裡,制造了一個生活天地。在那裡過起了遠古時代的生活,這就是陶淵明。孟浩然說陶淵明是羲皇人,并不是孟浩然的臆造,而是陶淵明的自述。陶淵明在給他的兒子們的一封信裡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五六月大夏天裡,往朝北的窗邊一躺,一股涼風襲來,渾身清爽,就好像是回到了羲皇時生活裡去了。
在《五柳先生傳》裡面,了解他的回歸田園生活情态裡也說"銜觞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也就是說喝喝酒吟吟詩,趣樂在其中,就好像無懷氏葛天氏的老百姓。陶淵明做遠古百姓也好,羲皇百姓也好,還是無懷氏葛天氏百姓也好,就是不做近朝百姓。
陶淵明為什麼要超越自己的時代,創造一個田園的生活天地,做一個上古之民呢?其實陶淵明志向遠大。他和一般的知識分子一樣,也曾經想做一番事業,但是他生活的時代,官場黑暗,太渾濁,而且又在晉末宋初,也就是晉朝快滅亡了,新朝更疊,統治階級内部鬥争非常激烈。這些都使得陶淵明心灰意冷,是以他開始的時候很晚也沒有出世,年近中年也是幾進幾出,看破官場黑暗鬥争,最後解官歸隐田園,再也不出山。
那時候的官場和士族社會是什麼樣子呢?陶淵明在《飲酒》這首詩中有揭露"雷同共譽毀"
有說好的有說壞的,沒有标準,雷同一聲褒貶各一,是非颠倒。"鳥盡廢良了"那是用完了人家的才智,就把人家除掉。這一切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僞"沒有真,人性都被扭曲,異化了,而喪失了真。是以陶淵明在這首詩的最後一句裡帶有主見的感慨說"羲農去我久,舉世少複真"伏羲神農氏離我們太久遠了,現在整個社會裡很少能看見真了。是以他就要回歸田園裡。為什麼呢?用他自己的話概括"養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很簡陋的茅屋,他要在田園裡養生修善。他在這裡似乎回到了神農氏時代,人性是真的而不是虛僞的,社會是淳的而不是薄的。人們又都可以找回自己的本性,自由自在的生活了。這就像他在《勸農》詩裡所描述的内容情景,"悠悠上古,生民,傲然自足,抱樸會真。"當時玄學流行,陶淵明受其影響,接受了玄學的自由主義這種思想,并接受了道家的人性觀,社會觀,用以編織他在現實社會相對抗的理想生活境界。這是一種真淳樸的生活境界,他在田園裡所追求的就是這一種生活境界。這就是所謂田園樂趣,是以對陶淵明來說,田園就是在污濁的官場和僞善的世俗社會之外開辟的真淳世界,是和現實截然對應的生活天地。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提出的生活理想,在那個生活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百姓自食其力。人們之間關系和睦,互相幫助,大家都很自由自在的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陶淵明在《桃花源記》裡談了這個世界隐蔽了500多年,一朝叫世人打開,但是很快又關閉起來。為什麼呢?"淳薄即異,旋複還幽蔽"因為桃花源的世界是淳樸的,而現實世界是薄的,淳和薄是不同源的,是不能合并的。是以敞開了一天,很快就關閉起來。
陶淵明的田園和現實之間的關系也是淳和薄的關系,是以他的田園生活和桃花源記的理想生活是一脈相通的。可以說陶淵明追求的田園生活是桃花源記裡的理想升華,不過桃花源這種烏托邦的現實理想,可以在她的理想當中編織,但是很難實作。他的田園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當時農村,是當時誰會壓榨之下困窘的田園生活。陶淵明這樣的知識分子,所謂志士的階層,也是常用到"夏日抱長饑,寒夜無被眠"夏天沒有飯吃。冬天夜很長,但是沒有被子遮蓋。
陶淵明确實生活在田園當中,歸隐避世,抱有理想的生活境界。魏晉玄學提倡"得意忘言"陶淵明接受了這種思想,他一生追求生活中的意趣。比如說《史記》中記載他有一張琴,但是沒有弦,可他喝酒喝到高興了"撫琴以寄其意"還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隻要體會了琴中的樂趣,得了這個意,不一定需要弦上的聲音。再比如說他讀書,他自己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唯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讀書他并不追求對書内容的全面了解,而是從裡面找他會的地方,一旦有了會意,也就是說和他心靈相應合了,他就高興的連飯也忘記吃了。他對飲酒也是這樣,他自己說"任真無所先"試酌,剛一開飲,百種事情都排除掉了,再喝上兩杯後連天也都不曉得了(一種忘我認真的境界)進入這種境界以後就徹底的自然了,與道合一了。在這種境界裡頭就沒有虛僞了。什麼是真呢?莊子的"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受于天地。"真是和禮相對應的,進入了真的境界,就完全去掉了禮法對人性一切的扭曲和意化,恢複到了人性的本然,這就是陶淵明借酒所得的意。那麼他日常生活對意的追求,就是前面所說的,大暑天裡,往北窗邊一躺,一陣北風吹來他就升到了遠古時代裡去了。這種意的生活态度,好像給他身上安上了一對翅膀,使他能夠從精神上超越出當時的人生現實,而進入一個他獨有的田園天地。在那裡體會着,品味着,享有着一種莊子的生活境界。盡管他困鎖在農村的現實,但是他總在維護他的生活境界,在詩歌裡面擁有它,贊美它。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體會陶淵明的詩了,就能夠體會他的詩的本質和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