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期在亞太地區搞“小圈子”動作不斷。繼美國召集日本、印度、澳洲上司人在華盛頓舉行會晤後,10月12日至15日,美日印澳四國海軍又在孟加拉灣舉行“馬拉巴爾2021”第二階段海上聯合演習。美國此前還宣布與英國、澳洲建立三邊安全夥伴關系,圍繞核潛艇及相關技術開展合作。
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帕特魯舍夫近日接受俄媒采訪時表示,美日印澳“四國機制”,本質是“亞洲版北約的雛形”,後續美國還将嘗試拉攏更多國家加入其中。
美國在亞太地區加緊推進多項合作機制,打的是什麼算盤?“亞洲版北約”會如美國所願嗎?
煽動對立——
意欲營造“反華聲勢”
據《華盛頓郵報》網站報道,美國、日本、印度、澳洲上司人近日舉行“四國機制”首次上司人線下會晤。美國在會議期間重提“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并表示四國将在新冠疫苗、氣候變化、基礎設施、新興技術等領域進行合作。報道稱,盡管四國上司人沒有提到中國,但“中國是該組織大多數議程的潛台詞”。
美日印澳“四國機制”俨然是近期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要“抓手”。今年3月,美國就曾主持“四國機制”上司人線上會晤;去年11月至今,美日印澳四國海軍還曾三度舉行“馬拉巴爾”海上聯合軍演。
美國《政治報》網站報道稱,就在美日印澳上司人線下會晤前一天,美國衆議院“輕松通過”一項7680億美元的國防政策法案,其中7400億美元用于五角大樓基礎預算,該數額比此前美國政府要求的高出250億美元,另外280億美元用于美國能源部的核武器計劃。另據美國《星條旗報》網站報道,美國9月初在夏威夷進行了“愛國者—2”防空反導系統實彈演練,随後相繼在日本、澳洲進行了類似演練,目的是在西太平洋組織一張反導網絡,“向中國傳遞針對性信号”。
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在亞太地區頻繁拉幫結派,首要目的是在軍事戰略領域與中國展開全面競争。在美國看來,中國軍事實力的快速增長構成對美國霸權的巨大威脅,美國與亞太地區盟友的雙邊關系已不足以制衡中國。是以,美國選擇在軍事領域繼續拉攏盟友,組建“四國機制”等多邊機制,在軍事戰略上形成對中國的圍堵态勢。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與美英澳新組建的軍事聯盟不同,美國宣稱美日印澳“四國機制”為非軍事領域的合作對話。在四國上司人會晤前,美國就已啟動了對四國半導體産能、供應鍊等領域的分析工作。此外,四國還将在通信網絡、衛星資料、海洋活動探測等領域開展密切合作。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周方銀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在亞太地區加快推進多種軍事及非軍事的合作機制,目的除了威懾中國,還意圖在國際上營造“反華聲勢”和“反華氛圍”,吸引更多國家追随美國的腳步。美國在已推動“印太戰略”多年的情況下,仍要在此基礎上提升“四國機制”對話的層級,在與英國、澳洲已經有幾十年穩定同盟關系的背景下,還要推動建立美英澳三邊軍事同盟,這從側面說明,美國此前針對中國的舉措收效有限,需要不斷“出新招”,顯示美國一直在采取行動,以防止同盟體系人心松散,確定其亞太地區政策向前推進。
捆綁盟友——
威脅地區和平穩定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袁征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采訪時指出,美國在亞太地區通過強化與盟友的雙邊關系、借助美英澳三邊同盟、美日印澳四邊安全對話機制,并試圖強化五眼聯盟,建構針對中國的“統一戰線”,竭力遏制中國的發展。“美國的‘小圈子’做派,背離了曆史發展潮流,具有濃厚的新冷戰色彩,是零和思維的典型表現。”
上月,美英澳圍繞核潛艇簽署防務協定後,東南亞國家就普遍表達了批評與擔憂。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報道,馬來西亞總理伊斯邁爾警告說,美國和澳洲之間的協定可能導緻該地區的核軍備競賽,加劇地區大國對立。另據馬來西亞《星報》網站報道,印尼外交部釋出聲明強調,澳洲應履行核不擴散義務,根據《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繼續緻力于地區和平、穩定與安全。報道引用專家分析稱,核潛艇的存在使澳洲自身、其鄰國及整個亞太地區面臨核事故風險。
“美國向澳洲提供核潛艇技術,公然沖擊了全球核不擴散機制,給地區和平帶來不穩定因素。”袁征說,“美國挑起地區國家間對立的做法,幹擾了各國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正常友好往來,不僅無益于地區熱點問題的解決,更不利于各國協作應對全球性風險挑戰。”
日本《朝日新聞》稱,本屆美國政府從阿富汗撤軍引發巨大混亂,又由于向澳洲提供核潛艇技術導緻與法國不睦,盟友對美國的信任正在下降。目前,美國有意借助“四國機制”,挽回國際形象。
“在美國的同盟體系中,最核心的仍是由西方盟友組成的盎格魯—撒克遜圈子。”王棟表示,“美英澳聯盟就具有鮮明的‘白人’特征,本質上展現了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觀念。”
美日印澳四國上司人今年3月舉行線上會晤時承諾,将向東南亞等地區提供10億劑新冠疫苗。然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美國在印太戰略架構下上演的一切戲碼,不為積極推動任何程序,隻為遏制不聽從倡議的國家。
“美國并非真心通過‘四國機制’推進疫苗、基建及其他項目,而是希望借該機制抵消中國在多個領域的影響力。”周方銀表示,“美國對待盟國的态度非常功利,其決策的核心标準是‘美國優先’。目前,亞太地區并不存在現實且緊迫的傳統安全挑戰,經濟發展是各國的普遍關切。然而,美國不充分考慮盟友利益、不尊重盟友意願,出于一己私利,把盟友捆綁上反華戰車,強行将各國注意力扭轉至安全問題,惡化了地區安全氛圍。”
大開倒車——
“亞洲北約”難成現實
“美日印澳‘四國機制’的存在就是為了搞遏制,削弱中國影響力已經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強化反華聯盟成為本屆美國政府的新選擇。”美國《洛杉矶時報》網站刊文稱。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發表文章指出,劃分太平洋“勢力範圍”的觀念早已過時,在各國政治、經濟、科技往來加深的當下,沒有也不應該有一條“硬邊界”,把太平洋劃分為兩個陣營。西方大國所謂“太平洋地區隻能依靠傳統安全夥伴,是以太平洋地區國家可以充當戰略防禦的堅固堡壘”的言論,本質上要求域内國家讓渡更多主權給西方大國,對域内國家的吸引力不強,對太平洋地區走向安全與繁榮毫無助益。
周方銀認為,美國離實作“亞洲版北約”還有很長距離。“北約吸納了歐洲大多數國家,而美國在亞太地區組建的美日印澳合作架構目前仍以四方對話為主。同時,在北約内部,歐洲各國間的多邊同盟關系顯著,而‘四國機制’則由以美國為主導的雙邊關系組成。抛開美國的因素,其他盟國彼此間的聯系不足以建立緊密的同盟。此外,北約已建成高度機制化的完善體系,配備北大西洋理事會、軍事委員會等多個職能機構,這些機構開展的工作具有相當的實質性,而美國在亞太地區成立這樣機制化建制的可能性不大。”
日本《朝日新聞》分析稱,美國如果迫使亞太地區國家在中美之間納“投名狀”,不僅可能導緻印度的疏離,還無法達成拉攏東盟的目标。
“印度至今仍有不結盟的外交傳統,強行搞‘北約’性質的軍事同盟,不符合印度相對獨立的外交政策。”袁征說,“目前,在美國的拉攏下,印度雖加入‘四國機制’,但美印之間圍繞經濟、武器交易等問題存在的沖突,随時可能影響美國建立聯盟。”
袁征指出,中國與周邊地區國家經貿合作日益密切,意味着美國在這一地區搞所謂“亞洲版北約”會面臨較大阻力。目前,亞太地區不僅擁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2020年11月15日正式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還涵蓋了東盟十國和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共15個國家,區域内交流更趨緊密。各國制定外交政策時必然會尋求平衡,不會輕易選邊站隊。
王棟指出,美國在安全上另起爐竈并将矛頭對準中國的做法,對地區和平與穩定帶來負面影響,加劇了地區地緣緊張和對立,同時弱化了東盟中心地位,對亞太地區國家的既有合作架構構成挑戰。
“東盟是目前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如果美國真的搞‘亞洲版北約’,一定會激起域内國家的反對聲浪。隻要區域内國家堅持和平發展的主線,那麼美國挑起地緣對抗的圖謀注定是徒勞的。”王棟說。(記者林子涵)
原标題:美國搞“亞洲版北約”會如願嗎?(環球熱點)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10月18日 第 06 版)
來源: 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