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古代,中原王朝與周邊國家常年處于緊張的态勢當中,處于邊境的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特别是北方邊境,古代的遊牧民族,擅長于掠奪中原王朝的資源與财富。而大多數情況下,中原政權是無法在軍事實力上戰勝他們的,是以為了維護和平安定的環境,中原皇室通常要使用和親的屈辱政策。
其實和親的确可以帶來短暫的和平,也能極大的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融互通。例如曆史上大家津津樂道的文成公主入藏,就引發了一系列積極的影響。當然,人們提到和親,特别是提到與北方遊牧民族和親,必然會想到一個人,那就是王昭君。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因為自己的姿色沒有被漢王朝皇帝賞識,于是被誤以為是一個長相平庸的婢女,也是以被指令假扮為公主去和親。
王昭君想來,真是令人痛心。為了大漢江山,她願意去塞北苦寒之地。四大美女之中,其他三位美女都造成了“生靈塗炭”,而她卻願意為了和平獻出自己。
然而,更令人痛心的不是這裡。她為漢朝的和平犧牲了自己,卻沒有得到漢朝的保護。晚年,她曾向漢庭求助,想回到漢朝,但漢庭的回複讓她失望。這一刻,她覺得自己被“抛棄”了。
王昭君在匈奴生活了數十年之後,在那裡有了自己的親人,想必應該适應了那裡的生活。但是在晚年依舊夢想着回到祖國,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她受不了匈奴的習俗。
中國古代對女性的壓迫一直都很嚴重,是以才有了所謂的“三綱五常”。然而,其實在唐朝和漢朝,對女性的壓迫并沒有那麼重。女人死後,丈夫可以随意改嫁,不必像宋朝那樣為丈夫守節,王夫人和平陽公主就是如此。
但是,心态是開放的,但是漢族女性也有一定的底線。而匈奴人令人無法接受的婚姻制度就觸及到了漢族女子的底線。大部分的漢族女子不願意遠嫁匈奴,不是說适應不了匈奴人的生活環境。而是難以忍受他們幾乎變态的風俗習慣。
王昭君也是如此,當時,呼韓邪單于來到中原向漢元帝求親。由于對匈奴的恐懼和水土不服,很多大漢公主都拒絕去那裡。此時身份低微的王昭君站了出來,他願意假扮公主前往匈奴。
王昭君沒想到的是,在她和呼韓邪單于隻做了幾年夫妻後,呼韓邪單于卻意外去世了。由于匈奴生活環境惡劣,人口少。是以,為了保證人口,當時匈奴有一個習俗,就是所謂的“父妻子繼,兄死娶嫂”。
呼韓邪單于死後,王昭君不得不忍受這個習俗,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大兒子,也就是新單于。兩人在一起生活了十幾年,生了幾個兒子。
然而,呼韓邪單于的兒子沒有王昭君活得長。呼韓邪單于的兒子也死了,此時的王昭君已經是四五十歲的人了。她必須又要根據習俗嫁給自己的孫子。
對于身為漢族女子的王昭君來說,這種婚姻無論如何都是她無法接受的,是以這也是她想要向漢族朝廷求助的原因之一。然而,讓位于此刻,漢朝廷已經在走下坡路,它不會照顧一個“弱女子”的生死。他們隻是讓王昭君繼續用“兩國和平”的說

法忽悠匈奴。
公元前19年,匈奴皇後王昭君去世。王昭君為匈奴和漢朝的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以很多人在王昭君死後都自發地向他緻敬。
她死後,匈奴人為她舉行了非常隆重的葬禮,并自發地對她做了一些事情。匈奴人的祭祀儀式很奇怪,通常使用自殘的方法來進行。例如有人将自己的耳朵割下來祭奠她,有人将自己的手指剁下來祭奠她,總之就是怎麼血腥怎麼來。
一般來說,這種祭祀方式很難了解,人們往往對這種祭祀方式持懷疑态度,由于沒有相應的曆史記載,一直沒有得到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