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是一座溫暖有愛的城市。這裡愛心之樹根深葉茂,是以在天氣的寒霜和新冠的殘酷雙冷降臨時,像穿城而過的黃河般徜徉流淌的愛,溫暖了戰“疫”的人們——提前供暖了,城市“熱”了,人心熱了;“紅馬甲”、“紅袖标”,一抹抹暖色傳遞着愛心;蘭州人最愛的“牛大”,端給前線抗疫的人們……在與新冠病魔的鬥争中,這裡總有一份感動讓人淚流滿面!
城市“熱”了,既暖了身,更暖了心
對蘭州人來說,這個“冬天”似乎來的有點早,氣溫驟降不說,天陰偏逢連陰雨,疫情又冷冷地“光臨”到了這座城市,氣溫仿佛“無縫對接”般提前進入到了冬天,在這個疫情時刻,望着溫度計上一天天下降的刻度,更讓人愁上心頭。
不能冷了身,更不能冷了心。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積極部署下,10月23日,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釋出會通告:蘭州市于10月25日開始逐漸暖管升溫,保障提前供暖試運作。
“堅決服從省市政府應急防控總要求,全力保障2021至2022供暖期供熱品質……”市供熱服務中心立即跟進,随即推出一項項舉措。市供熱服務中心全體幹部職工全員下沉供熱一線站點,開展“保供暖、控疫情”督導檢查。組建4個檢查小組,聯合區、街道供熱管理人員,對全市500多家供熱企業開展裝置檢修、儀表檢校、注水打壓等供暖準備工作情況逐一摸排,現場協調解決影響提前供暖問題,堅決打好疫情防控的“城市後勤保障戰”。
10月25日,主城區各供熱站點已逐漸啟爐升溫、開閥供暖。同時,根據省、市有關疫情防控要求,中心安排專人,對蘭州市現有疫情封控小區、集中隔離點及重點醫院的供暖保障情況逐一核查,全力保障重點場所10月25日正常供暖。
東湖小區的王女士告訴記者,她們小區25日就開始暖管升溫了,現已基本實作了正常供熱。“我們小區屬中風險區,目前遵守疫情防控規定,居家隔離,現在不再擔心家裡會冷了。”王女士高興地說。
26日,天慶嘉園一位李姓住戶告訴記者,因為家裡有老人,自10月份降溫以來,他就把電暖氣打開了。現正值抗疫期間,最擔心的是老人感冒。李先生說,感謝供熱服務中心提前供暖。現在人們開始居家辦公,但他們還在堅守崗位,讓大家切身感受到了溫暖。
當日下午,城關區付家巷供熱站的鍋爐發出陣陣轟鳴聲,從業人員正在記錄當日的供熱運作參數。“我們的供熱面積是11萬平方米,涉及住戶2800多戶。按照政府要求,我們于25日零時啟動1台10噸供熱瓦斯鍋爐,目前鍋爐運作穩定,供回水溫度、壓力一切正常,正在按照安全規定逐漸升溫。”
到10月27日14時,全市已點火供熱面積約1.01億平方米,今冬供熱提前全面啟動。10月28日基本實作正常供熱。這個冬天暖氣熱得更早一些!
愛心傳遞着信心衆人添柴彙聚力量
“您好,是蘭州日報新聞熱線嗎?我們想送一批取暖裝置到抗疫一線,但是不知道哪裡最需要?應該送到哪裡?”10月25日早晨,蘭州日報新聞熱線接到電話,對方是甘肅廣安科技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吳蕊,她向記者表達了捐贈的想法,随後,在日報黨報熱線進社群記者的積極協調聯系下,150個溫暖的“小太陽”取暖裝置在26日0點前送到了全市12個基層物資儲備點。
疫情發生後,民營企業家和各大商會充分利用業務管道,全力發動采購物資,踴躍捐款捐物,支援一線抗疫。甘肅義順集團向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捐贈價值10萬元的防疫物資;蘭州市延安商會捐贈累計7萬餘元的物資;蘭州女企業家商會捐贈價值4.2萬元的物資……這些物資涵蓋了防疫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電暖器、加濕器、羽絨服,小到暖身貼、護目鏡、奶茶、面包,應有盡有。
這樣的捐贈每天都在進行之中,不同的物資、不同的愛心企業、不同的志願者團隊……大家把愛心送到隔離小區、送到核酸檢測點、送到卡口點,一份份愛心物資不僅僅讓大家感受到一份暖意,更是傳遞着一份信心,讓大家都堅信疫情一定會盡早過去,春天一定不會遠!
不僅僅有愛心的傳遞,醫務人員的馳援也讓蘭州人倍感溫暖。10月26日上午,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組建的首批200人醫療隊誓師出征,首批醫療隊共200人,由來自甘南州人民醫院、甘南州藏醫院、甘南州婦幼保健院的醫護人員組成。10月26日中午,省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上司小組辦公室醫療救治組從白銀抽調的50名醫護人員集結出發。每一個馳援的醫務人員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用堅強的毅力和精湛的技術,完成黨和國家交給的特殊任務。
一碗牛大的溫度讓蘭州人“滿血複活”
疫情發生後,蘭州市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從業人員們第一時間行動起來,醫療求助、核酸檢測、防控和生活必需品保供……千頭萬序,雜而不亂,忙忙碌碌中卻分明有一股暖意在這座城市間“接力”。
10下旬的蘭州,清晨時分是最冷的時候。10月21日淩晨,最低氣溫隻有4度的街頭,臨時搭建的各個核酸檢測點持續排起了長隊,很多志願者忙着布置場地、維持秩序,都顧不上吃飯。“我們給就近市區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和志願者免費提供熱騰騰的牛肉面暖暖身體,你們辛苦了!”朋友圈裡,張國仁牛肉面老闆娘米紀信的一則消息在當天成為蘭州人的“熱搜”,幾乎同時,金味德、“一碗蘭”等牛肉面館也紛紛加入,開始免費為一線醫務工作者、志願者等從業人員提供牛肉面、炒面等快餐。“我們最開始幾天的午飯都是在牛肉面館解決的,一碗牛大下肚,頓時我就‘滿血複活’了。”在七裡河區當志願者的小趙這樣告訴記者。
“疫情發生後,我市多家牛肉面館自發為防疫工作者提供免費餐食,讓他們在寒冷中暖胃又暖心。”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市商務局和市牛肉拉面行業協會的呼籲下,我市近40個牛肉面品牌的百餘家門店自發向工作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志願者、社群從業人員、執勤民警免費供餐。
蘭州牛肉面是蘭州人的“金字招牌”,蘭州人走南闖北不忘的鄉愁,蘭州人舌尖上的美食,蘭州人好的就是這一口,這個冬天,這碗面好溫暖,好攢勁!
溫暖還來自于那些一線的基層工作,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後,防疫一線随處可見志願者的身影,核酸檢測點維持秩序、入戶排查、小區門口值守、防疫知識宣傳、跑腿幫忙……在路人行色匆匆的大街上一個個“紅馬甲”、“紅袖标”變成這個寒冷季節裡最溫暖的色彩。
在福利東路社群,記者看到這樣一個個志願者身影。志願者蘇澤淩和他的男朋友馬虎成是西北師範大學畢業的研究所學生,現在是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的在讀博士生,因為疫情目前回國學習。當收到志願者招募令後,她立刻領取任務,随後幾天,一直在社群幫忙排查重點人員、協助通知居家隔離人員上門核算檢測……而她的男朋友則在核酸檢測點現場維持秩序,大家都親切的叫他們“抗疫比翼鳥”。
志願者馬見玺是西固區德佑福運十一街加盟店負責人,疫情發生後他關掉自己的店加入到志願者隊伍。他曾參加過2020年烏魯木齊的抗疫工作,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抗疫志願者”。來到社群報到戴上紅袖标,他立即進入工作狀态,挨家埃戶敲門發放出入證、在核酸檢測點維持秩序、推着産婦做核酸檢測……大家都叫他“戰疫小馬哥”。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争中,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宣告:這裡有我!雖然大多數人都很普通,大多數事也并不都值得書寫,但這些點點滴滴的愛心卻彙成暖洋,在這座西北的堅強的城市溫暖流淌。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安希榮汪文學呂晟君蔣淩顔娜鄭麗君
稿源:蘭州日報 編輯:劉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