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愛好之樹并非盡獲花果

記得在波士頓的時候有一次坐了一位中年司機的計程車,他在途中給我不無炫耀地說,其實我是來自俄羅斯的大提琴家呢。這不是我第一次坐藝術家做司機的計程車,至少我還坐過一回來自海地的鋼琴家做司機的計程車。

在美國,看到在街道上賣唱的男高音、油畫家根本就不奇怪。我在選修耶魯的“當代藝術的社會學考察”一課的時候,教授告訴我們在美國的當代藝術家至少超過80%都有不同的兼職,最典型的是出租司機、油漆工、木匠和網絡作品後期制作。但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使兼職掙飯錢,還保留着自己的藝術愛好和專長,這樣的愛好把他們從其他同類藍領中差別出來了,也讓這樣的藍領和其他能靠藝術謀生的那些朋友差別出來了。

愛好之樹并非盡獲花果
愛好之樹并非盡獲花果

沒有愛好是可悲的,因為一輩子缺少明顯的有傾向性的選擇能力、成就享受點和朋友圈獲得機會。家長、老師包括我們自己,要把在廣泛的可能性裡培養喜好的傾向作為我們一項重要的事情去做。有愛好,才有自覺的選擇,才有甘願的付出動機,才有了自然的資源聚焦點,才有了最大的成就可能。

但是很多時候愛好在财務、商業、競争意義上并不一定是有養身立命價值的,我看過有喜歡收集瓶蓋子的、縫紉機的,喜歡一種特别手法的繪畫沒有賣出去過一幅畫的,愛寫詩沒有發表機會,有一堆發明從來沒有過賺錢機會的,這些人幾乎把自己生活工作裡掙的錢和資源都放在愛好裡,愛好成了耗錢的地方,甚至成了家人抱怨的地方,但是這些人也有比較顯著的人生标志——對于自己喜歡的東西有很多專業知識,有持續的熱情,有特别與衆不同的分享内容,有外人不完全能了解的成就感與價值感。至少這些人也把自己定義出來了特點、趣味和垂直領域的自我領地。愛好有的時候不見得幫助所謂世俗的成功,但的确能夠塑造我們人生的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