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名為“牽牛”,其實涉及2種植物:圓葉牽牛(Ipomoea purpurea)和裂葉牽牛(Ipomoea hederacea)。再加上我似乎沒有拍到的牽牛(Ipomoea nil),一共3種。
它們的葉片都為單葉互生、近圓形,基部心形,但牽牛葉片常3裂(少數5裂),圓葉牽牛葉片不裂、近全緣,而裂葉牽牛的中葉片基部向内凹陷,深近中脈。圓葉牽牛在北京更為常見,是以我拍到的機率很高,也拍到一次裂葉牽牛,似乎沒有注意到牽牛。下文對它們不做區分,故都稱為牽牛。

▲▼裂葉牽牛(上)和圓葉牽牛(下),可見均為右手螺旋
(關于螺旋,如果感興趣,請關注以後的介紹)
▲牽牛:葉片3裂(引自《燕園草木》)
我一直以為牽牛是我國本土植物,因為從小就知道,老家人們稱它“二醜”:它的種子可藥用,稱為牽牛子,有黑褐色和米黃色兩種,是以有黑醜和白醜之分(合稱二醜),具有瀉下利尿、消腫、驅蟲等功效。今天在檢索資料的時候才發現,它原産熱帶美洲,是外來物種,隻是外來太久了。
牽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字。例如,我們村裡稱它二醜;有些地方稱它為喇叭花,是因為它的花酷似喇叭(但花似喇叭的植物很多);有些地方稱它為朝顔,大概是因為它的花朝開午萎吧,壽命不足半天。
牽牛為旋花科番薯屬的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莖長,有毛,纏繞性(據我觀察,是右手螺旋纏繞);單花或花序,均腋生。它的花冠在芽中旋轉,可能這就是“旋花”一詞的含義。
▲牽牛的花蕾,示花冠旋轉
牽牛的花基數為5,雄蕊5、萼片5、花冠5裂;多面對稱。花色有多種,如藍色、桃紅、紫色等,但一般花冠管顔色比較淡。雄蕊及花柱内藏;雄蕊不等長。子房有3室,每室2胚珠(發育為2枚種子);蒴果近球形,種子卵狀三角形。
▲示不同的花色,均可見花冠管顔色比較淡
▲▼可見花冠管顔色較淺、花冠5裂、花朵多面對稱
▲圓葉牽牛的藍色花朵,示單花腋生
▲圓葉牽牛的初果兩個,可知花序有兩朵花
▲圓葉牽牛未成熟的果實三個,可見萼片長卵形
▲裂葉牽牛未成熟的果實,可見萼片宿存、披針形、反折
▲殘留花冠的圓葉牽牛果實
▲果實成熟
蒴果具有3室(上示1室),每室中具有2枚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