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的節目裡接了個電話,妻子是熱熱鬧鬧大大咧咧的性格,本以為自己所遇良人,這一生無憂幸福,誰知先生在退休的年紀突然決定落葉歸根回鄉定居,以“離婚”兩個字的結局合上三十年的婚姻這本書,理由說不出什麼緻命的,但态度的堅決倒是一反平時的安靜和遷就,讓本以為他隻是鬧鬧脾氣的妻子有些措手不及。有個細節我記得蠻清楚的,妻子在和我聊了一番之後,突然想讓先生也接起電話跟我敞開心扉開誠布公,卻怎麼勸說都勸不動。而應該不隻是我,很多人都感受到了他在這樁婚姻裡的“無我”,不是他看不見自己,而是不被看見。時間久了,傷,便深了吧。他想回到那個并不起眼的地方度過的日子,并不是有多豐富,而是因為“被看見”和“被需要”。

最近有個綜藝叫做《屋檐之夏》,讓“社恐”的話題一下子湧上了熱榜。幾位上了年紀的人在面對與人交往的緊張、忐忑、渴望和無助,一下子戳中了人心。卻讓人的心裡好像被狠狠地戳了一下,仿佛看見他們,也預見了我們有一天也會老去的模樣,跟不上嶄新的生活、好奇着年輕的生命,卻又在無法融入與共情的自卑裡縮進安全的殼,仿佛不出門、不社交就是一種自我保護,安全而妥帖。
你,會不會想起自己的父母?離家在外奮鬥的朋友都經曆過一段難熬的時光,不是奮鬥的過程,而是帶着父母在嶄新的城市裡适應與融入。前一段時間一個朋友的父親和他大吵了幾架,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他挺不了解父親驟然變壞的脾氣,卻忘記了父親已經背井離鄉在這座沒有熟人的城市裡幫他帶了整整半年的孩子,那份孤獨,無處傾訴。
想起曾經看見到的一段話:“父母親,對于一個年輕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裡面,它為你擋風遮雨,給你溫暖和安全。可一旦你離開它,即使你會想它、愛它,也很少會關注它,了解它。” 為人子女的我們,應該都曾許下過孝敬父母的諾言:“長大了我養你們;給你們買大房子;帶你們去旅遊;給你們錢花……”但是長大後,我們慢慢發現我們連和父母見上一面都成了一種奢侈,更别提一份細緻的陪伴,慢慢的閑聊……父母總是在我們沒有留意的時光裡,獨自老去,等我們發現父母變了,也許父母早已老得不像樣子。
他們不是社恐,而是除了我們的世界裡,他們找不到陪他們融入嶄新的人,我們是橋,橋沒了,他們隻剩無助地望着對岸的繁華,兀自孤獨。
哪有什麼習以為常?有的,不過是他們的寵愛讓我們的自由自在無牽無挂有恃無恐。十月的最後一天了,這一年的時光所剩無幾。
請你,一定記得要回家,要記得,永遠“看得見"那些把你視為生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