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浩:機構現在好像換手率非常高,下一階段震蕩箱體在哪?小編按:市場分析政策分析趨勢分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0">小編按:</h1>

周五滬指在金融、釀酒等闆塊的帶動下發力走高,盤中收複3700點;深成指、創業闆指午後亦上揚;兩市闆塊走勢分化,半導體闆塊大幅走高,銀行、釀酒等闆塊拉升,煤炭、石油、電力等周期股集體回落;兩市成交超1.5萬億元,北向資金淨流入超36億元。截至收盤,滬指漲0.27%,報3703.11點;深成指漲0.5%,報14771.87點;創業闆指漲0.31%,報3232.01點。

今天市場早盤一度出現了一波跳水,最終并未能阻擋漲勢,收盤依然是三線收漲的格局。滬指再創半年内新高站上3700點,創業闆在滬指的帶動下站穩3200點,狼帥陳浩在做客央廣直播時認為,會迎來下一個震蕩箱體區間!具體點位在哪兒?以及如何解讀眼下流行的政策?……财咖放送精彩,不容錯過!

陳浩:機構現在好像換手率非常高,下一階段震蕩箱體在哪?小編按:市場分析政策分析趨勢分析

陳浩

我覺得上證指數這一次的上行應該能穩在相對高一點的區間,也就是大緻在3650點,然後指數可能會找一個新的栖息地,大概就是3600~4000來點,這是下一個階段的震蕩箱體。

總的格局上還是認為指數的走勢不太可能是爆發式瘋牛,而是不斷的翻箱式的震蕩慢牛走勢,然後個股主要是在賽道上高度内卷,以大概六個季度為周期,不斷的此起彼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6">市場分析</h1>

機構現在好像換手率非常的高,會導緻整個市場開始質疑和擔心:萬億成交量上到底是誰創造的?但我覺得成交量不是問題,因為總市值現在已經很高了,理論上是需要有成交量的支援的,如果沒有這些成交量,如果沒有不斷的在發行新股,那麼股市恐怕就低迷了。

我判斷指數會上翻一個箱體的原因是資金推動,現在從指數看,機構一直沒有間斷過買買買。雖然市場的輿論一會兒說見頂,一會兒說得抄底,但是這一年以來各機構擇時完敗,包括很多量化的基金都把擇時因子的全值給弱化了,就是它很難在這種波動中占到太多的便宜,于是就成了一路持有。

現在大家說各類基金包括債券加在一起幾十萬億的市值了,以至于散戶一旦把錢給了基金,基金就去買股票,整個市場的資金是越來越多,越來越穩定,就是這樣的情況,而且這是大趨勢,按道理說理财就是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買債券,一個方向是買股票,而債券中,高利率債券部分已經都不行了,是以這部分資金正在緩慢的流入股市。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5">政策分析</h1>

市場的結構性其實就是看闆塊指數,我最近分析了一下若幹個多因子量化為什麼赢?發現它們其實還是右側交易,就是這個闆塊在某種風險容忍度下,如果趨勢還是可以的,他們就堅守不做左側——不是說因為賺錢了咱們就跑,而是說走壞了咱們就砍;而且很幸運的是現在的賽道輪轉周期是六個季度,是以你找到一個新賽道,到這賽道不行了,中間還有四個季度讓你賺錢,這就形成了目前通過看圖去做政策的比通過信仰要好得多,是以價值投資最近有點兒灰頭土臉,倒是玩算法的人目前該揚眉吐氣了。

現在流行的叫多因子,這是怎麼回事兒?就是我們打一個比方吧,比如說有一個因子我一直也在看,就是上證指數的流通市值,就是個股的流通市值表示盤子大小,你總是動态地追蹤過去1周10周12周等等不同時間段市場的個股的漲跌,跟它的大盤小盤有沒有相關性,如果發現有相關性,你就把自己的錢向相對有優勢的地方去搬動。這就是通過對曆史資料的回測去看不同的因子誰影響了股價的漲跌,然後去決定政策,他是這麼玩兒的。

流通市值的背後是機構選股的取向:一開始就是以肥為美,大家預期行業龍頭會壟斷市場,業績不斷會增長;但是過一段時間行業龍頭們市盈率都接近60倍了,就是各種“茅”,那就有人産生猶豫就退出了,這一退出就導緻個股的形态或者曲線不好看;又引發了量化基金的換倉,形成這麼一種周期性的正回報或者負回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5">趨勢分析</h1>

其實說起來量化追蹤的是機構行為,隻不過是把這種追蹤反映在不同名額跟收益的相關性上了,本質上都是機構不斷的換地方而導緻資金跟着機構走。财務報表一定是必配的因子,等于相當于量化也在玩基本面,隻不過它玩的是資料,就是淨資産收益率還有一些其他各種資料。現在一個多因子量化可能得用上百個因子同時觀測市場。

最初的上漲趨勢都是市場磨合出來的,比如最近像環保闆塊、基建闆塊,甚至包括一些道路公路型的個股,目前都在發育成新的熱點賽道。但這些不可能同時都火,那麼誰先火呢?這有點不确定,等于市場磨合中,某一塊就漲起來了,于是又引發資金的追捧。茅台為什麼這麼高?因為教科書有一個現金流貼現的算法,公式告訴你茅台沒有天花闆,估值無窮高,漲到哪兒都是合理的,這麼一說,那機構就有恃無恐了。但實際上還有另外一個理論就是市盈率,大家一緻都認為60倍市盈率就是天花闆,誰到60倍都不靈。這兩家這一打架,結果又發現流動性是不高的,跑了幾個小機構就形成機構踩踏,于是就形成今天的樣子。

茅台股有資格到60倍再出現回調,但是别的賽道比如說環保是不可能到60倍的,40~50倍大家就害怕了。是以再往後可能市場的炒作會越來越趨向于中線化,而不是長線化,機構逐漸就是大散戶,這也是我們開始吐槽機構的地方,也在做各種高抛低吸。

其實沒有誰知道能漲到哪兒,目前就是沿着趨勢運動——什麼時候圖顯著變壞了,估計也走不了了;抛盤一湧,就一地雞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