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樂産業觀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 | 九魚
“今天開始,咱們的師生關系到此結束,歡迎以後你們來搶飯碗。”在《明日創作計劃》決賽夜上,馬頔沖着舞台上的明日畢業生們喊出了這句話。與自己第一個音樂綜藝的導師身份,告了一個極具馬頔特色的别。
告别新身份後,馬頔新作不斷。前有登上熱搜的《潛泳》,剛剛又發了一首和錢正昊聯合唱作的《不知所謂》。
出道10年,從獨立廠牌發起人、原創歌手,到《我是唱作人》第二季的首發嘉賓,再到音綜導師,每一個身份的疊加和轉換,都是馬頔音樂演藝之路越走越寬敞的證明。
如今的馬頔,作品數量不多卻每每引發關注和讨論。他更是融入主流視野,頻頻亮相各大綜藝,商務邀約日益增多。頻繁的曝光,加上他在網絡上自如的發言,也讓歌迷相較之前對他有了更豐滿的印象。
從獨立音樂人到逐漸收獲主流認可,馬頔花了近10年。但為什麼受到垂青的會是他?

《明日創作計劃》決賽夜,馬頔在舞台上和學員們告别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他的音樂裡,選擇沒有對錯</h1>
在世界衛生日的當天,馬頔發行了一首叫做《潛泳》的歌曲,随後,#被馬頔新歌潛泳治愈了# 的詞條就登上了微網誌的熱搜榜。
《潛泳》是一首關于抑郁症的歌曲。歌曲溫暖的旋律,搭配上馬頔細膩的吟唱,治愈效果顯而易見。其實,那個曾經将自己關在房間裡,看了八個月《康熙來了》的少年,從初識抑郁症這件事,到現如今為這個群體發聲,這個故事本身就已足夠治愈。
馬頔的音樂作品中,無論是關于愛情、人生這種大主題,還是關于他某一天的某一個思緒,可以說,它們都悄無聲息地透露出了馬頔是一個十分感性敏感的人。而在感性的世界裡,選擇是無法單純地拿對錯來分類的,唯有以投入的程度、展現的形式來劃分。
哪怕是告别了曾經那個心事重重的“孤單少年”,以“大雁”為喻唱作的《大雁》,工整考究的歌詞在層次豐富的編曲下,的确更顯遼闊,盡抒了另一番人生況味。但詞中依然少不了一份“三千世界 萬象千愁 誤上層樓 解愁皆稠”的感歎。
高原曾把馬頔的聲音,形容為夏季夜晚的一絲清風,清涼解渴,同時又像随時可以給你最溫情的擁抱的雙臂。
這一特質在他2016年發行的《皆非》中顯現的最為明顯。歌曲講述了一個“孤獨少年”的故事,字裡行間像極了他最喜歡的顧城《窗外的夏天》裡的那句詩:“我們年輕,什麼也不知道,不想知道。”
馬頔常被人問起“這首歌裡是不是有一個故事”,他的回答是:“你聽到這首歌的時候,它就已經和我無關了,你掉的眼淚,才是隻有你自己知道的故事。”
他将音樂作為情緒和思緒的輸出口,也使得聽的人總能在那些旋律和詞句之間找到他們自己。包括《皆非》中“信馬由缰飄零半生”這半句歌詞,也成為了馬頔微網誌評論裡出現頻率最高的内容之一。
再往後倒推兩年,也就是那首正式讓馬頔進入主流界的專輯《孤島》發行的2014年。其中那首作為專輯先行曲的《南山南》更是席卷了各大音樂榜單的頭版。其實,在正式發行之前,《南山南》就已經在網絡上小有名氣了,甚至連歌曲的吉他譜在網上都早已更新過好幾個版本了。
“迄今為止寫過的歌裡,這首(《南山南》)算是用時最久的了——三年。”
也就是說,馬頔開始寫這首歌的時候,他也不過才跨進了“不悔”的年紀沒幾年。哪怕沉澱了三年才正式将這首歌推出,但還是忍不住在歌曲介紹裡感歎“沒有人教會過我們如何面對分别,夢醒的時候我們已是酩酊大醉,甚至不曾擠出一個微笑,還來不及告别,就這麼長大了”。
如果說,《南山南》是當時就讓馬頔得到了主流認可的曲目的話,那專輯裡的另一首歌——《孤鳥的歌》就是在日後為馬頔收獲了最多忠實樂迷的音樂作品之一。
“總有一天我會變成一隻不再垂涎自由的鳥,在你的籠子裡陪着你衰老”,估計馬頔在寫下這句歌詞的時候,也沒有想到它會在日後,成為那麼多人的個性簽名吧。在馬頔當時所有以“我”為主角唱作的歌裡,《孤鳥的歌》可能算是最接近那個“孤獨少年”心境的歌曲了吧。
再往後倒推的話,看到可能就是一個剛剛開始在音樂裡找到情感安置處的懵懂少年吧。一路走來,音樂從最初為他帶來需向他人尋求的認同感,到逐漸轉變為了自我探尋的媒介。
而且近幾年的馬頔在音樂作品上的唱作上,涉及範圍也越發地寬廣了。包括才發行的《不知所謂》,就是一首輕電子曲風的情歌。和新生代歌手錢正昊的合作也被網友笑稱為“我是唱作人系列”輸出,引得一衆樂迷雙廚狂喜。
現如今的馬頔,無論是以首發嘉賓登上《我是唱作人第二季》節目,還是受邀擔任《明日創作計劃》導師一職;抑或是,光是今年,就有杭州兔子山音樂節、洛陽音樂嘉年華、武漢草莓音樂節、成都抖音汽車嘉年華等多個大型音樂節向馬頔發出了邀約,這些都是馬頔的音樂人身份以及其音樂作品,得到了行業與市場雙次元認可的展現。
馬頔在洛陽音樂嘉年華上表演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7">他的故事裡,左右都是真實</h1>
如果把音樂人馬頔比作一個詩人的話,那網際網路版本的馬頔就是一個喜劇片導演。
好比點開馬頔的網易雲音樂的個人首頁,最近的動态是在為《孤鳥的歌》“正名”。因為他這條半嚴肅半打趣的動态,評論裡的畫風也随着一路開啟了“全民喜劇人”模式。
他随意抛出一個梗,就像導演的那句“開機”,馬上就能為網際網路貢獻出一段段趣味橫生的對話。
馬頔的微網誌畫風更是如此。與其說那是一個知名唱作人的首頁,不如說是一個真實有趣的老友朋友圈。
從“别逼我,給我逼急了我就穿秋褲! ”的日常絮叨到“網抑雲看到一句話——‘晚安呐!阿普唑侖女士與鹽酸舍曲林先生,希望有天與君相道後會無期’” 的佳句分享,再到“逐漸覺得喝酒沒意思,打算戒酒了 ”的預設flag。偶爾插播的一條正兒八經的綜藝、巡演和作品的博文,反而更像走錯了片場。
這一畫風也被馬頔帶到了《明日創作計劃》之中,導師馬頔也被網友戲稱為“被唱歌耽誤了的脫口秀人才”。
但其實,了解馬頔的人都知道,他并不怎麼喜歡接受采訪;在馬頔那些為數不多的采訪文稿裡,他也不怎麼會過于地表達自己。但他在節目裡,面對那些熱愛音樂的年輕人時,總是能做到毫無保留地輸出。
而且一碰觸到音樂專業問題,馬頔更是絲毫都不會退讓,甚至變成了一個“話痨”。
在一期《明日創作計劃》的節目中,有一組學員的表演不盡如人意,他選擇跳過所有的“糖衣”,直言不諱地指出了那一場演出的問題根源。因為他覺得作為一個獨立音樂人,永遠都不要忘了在獨立音樂裡耕耘的前輩們,也要多多關注還在獨立音樂中埋頭苦幹的年輕人,他們能在這個舞台上邁出這一步,已經足夠彰顯他們的信念。
他希望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和鼓舞,在那個舞台上,為獨立音樂留下盡可能多的火種。
在那樣的一個語境下,馬頔說的這番話與其叫做點評,不如把它看作是一個過來人的心得和祈願。這些輸出中,他一直都沒有把自己當作主角或者思考的中心,而是從更行業也更實用的角度出發。
但在私底下,他不僅會和明日學員們分享老友們的趣事,還在講起自己夢中寫歌的事情時,逗的鏡頭内外都笑聲一片。
在學員講起自己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為“成為媽媽眼裡那個很完美的存在”而努力的時候,馬頔更是在現場直接站了起來,就像一個大哥哥一樣,說出了那句鼓舞了那位學員以及很多人的話:
“朋友,放松點,你是在玩音樂,不是玩完美的!”
雖然這是馬頔第一次以導師的身份參加到音樂綜藝之中,但他卻超額完成了這個身份所帶的責任和義務,成為了學員們一個亦師亦友的存在。
他在語言表述上的出色能力以及有趣的内在,也讓他成為了像《拜托了冰箱》、《你我皆王者》等非音樂類節目的受邀嘉賓。畢竟,誰會不喜歡一個真實有趣的人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5">他的未來裡,依然沒有假設</h1>
馬頔在近1年裡,不僅和錢正昊合作了《不知所謂》、和世界衛生組織、網易雲音樂聯合發行了《潛泳》,為電視劇《古董局中局之掠寶清單》唱了《來年今日秋》的OST,受邀參加了多個大型音樂節;同時,還在《明日創作計劃》中攬獲、完成了音樂導師的身份。
這些作品和身份的疊加,也讓他成為了像嗨拜蘇打酒、喜馬拉雅&五菱汽車、萬科樂跑活動等商務活動的主要演出嘉賓。
從獨立音樂人到得到大衆、行業以及商業價值的認可,馬頔花了近10年。這10年,可能也隻有馬頔自己才能講述清楚,他是如何收獲今天這樣的成果的。
在參加《我是唱作人2》期間,馬頔曾在淩晨兩點給導演車澈發過一條消息:“你覺得人都是孤獨的嗎?”
問出這個悲傷問題的他,也是将《潛泳》中的治愈感唱到滿格的他,同樣也是會在節目現場,用自己童年故事來勸慰、鼓勵年輕音樂人的他。細聽過馬頔的音樂的人就會發現,無論是再悲情婉轉的旋律,抑或是感歎人生、愛情的糾結的歌詞,都無法掩蓋他想要扒開一條縫隙,讓所有聽歌的人都可以在歌曲的那幾分鐘裡自由喘息的美好願望。
哪怕是他那些“戒酒人設”也好,發成了朋友圈的微網誌畫風也好,皆是如此。
也正因為馬頔是這樣一個真實到近乎沒有距離感的人,有趣到像是一個行走的快樂分發員,他的音樂作品才能如此地打動人心。看似互相沖突的輸出風格之間,他一直都是他。就像在《南山南》一夜之間刷遍了大江南北的歌單時,他也會調侃自己還是那個“孤獨的少年”,還是一個胖子,飄不起來。
“如果?假設?既定了也不可能實作,不是挺失望的嘛。”在一次采訪中,當被問到一個以“如果”開頭的問題時,馬頔如是回答道。
因為不愛假設,是以更懂得腳踏實地地做好今天的事情。帶着這樣态度,馬頔走完了他音樂生涯的第一個十年,相信在下一個十年裡,他未來的道路也隻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長。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