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蛋豆,農民用來喂狗,李時珍早就點贊,男女都喜歡的滋補品,還是高端食材。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 data-track="4">這麼好的東西人不吃喂狗吃?</h1>
朋友從農村帶來一包東西,掃了一眼,不知啥玩意兒,外觀像袖珍洋芋。抓起一把細看,确實很像,花生米一般大小,長得洋芋一模一樣,就是很袖珍。
過了幾天,想起來這東西,随口問一句:“啥東西,咋吃啊?”回答說:“山藥豆啊,咋吃都中”。咋吃都中?我不信,不用多想就知道,洋芋嘛可以刮皮削皮,這袖珍型洋芋可怎麼搞?小到無法下手,帶皮吃?
想不到好辦法,幹脆發到平台,征求網友們的意見。發出不久,有熱心主意來了,評論區第一條卻是“沒人吃,我這都喂羊吃”,第二條是“都喂狗了,不過要煮熟”!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 data-track="28">查下資料,确實是寶貝食材!</h1>
鐵棍山藥産地在河南懷慶府,今焦作市轄區,當地流傳有很多山藥的傳說。流傳甚廣的是首兒歌,叫“三受不了”:男人不要吃,女人也不要吃,地裡不要種。歌詞說出來有點色,按下不表了,有興趣的可在評論區讨論。
山藥蛋蛋是典型的山藥“同根生”,山藥長在地裡,蛋蛋長在地外的藤子上。按傳統說法,山藥蛋接受了日月之精華,理應比山藥營養。一查資料果然是,明代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
“(山藥蛋蛋)煮熟去皮食之,勝于山藥,美于芋子。”
權威的定論,想必沒誰會懷疑吧?
後來中醫的研究與實踐,發現更多的滋補藥性,完美展現了古人“藥食同源”理論,不僅僅是美味食物,更具有“養精補腎”作用。這還得了!趕緊的想法多搞點!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 data-track="30">想不到寶貝藏在枯草下!</h1>
朋友說家裡很多,都在地裡沒人拾,眼看着要爛在地裡了。我說可不正是收秋季節嘛,主人不要我可要,怎麼拾來呢?路途太遙遠,又不能跑過去,急人。
好朋友的标志是急你所想。說老爺子願意幫我收拾這個秋收。老爺子行伍出身,快八十了,身體棒棒精神頭足。平時無不良嗜好,就愛喝二兩老酒。我說用老酒換工,我家有陳放十來年的老醬酒,老爺子喝過很贊。還說去地裡多拍照片,我也順帶開開眼。
收到照片一看,原來蛋蛋藏在一排排枯草下,這麼多量居然沒人要,可惜啊。再看老爺子工作,扒去枯草,順地皮攏聚蛋蛋,然後去雜濾土,裝進背簍。背朝天面對土地勞作辛苦,世世代代這樣過來了,粒粒皆辛苦。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 data-track="31">這樣做了吃應該合适吧?</h1>
說到吃,怎麼做呢?李時珍老先生說得倒好,煮熟了去皮。捧在手裡反複掂量,這麼小的個,沒蠶豆大,煮熟了去皮?還不一捏成泥,看來不好下手。
遇到困難找網絡,查一查别人怎麼做怎麼吃吧。一查不要緊,居然那麼多做法,怪我孤陋寡聞了。好歹我也是美食作者,對資訊的甄别有點經驗,看了一圈食譜沒有相中的。不是人家做的不好,而是很多的做法不合我意,都是靠各種調料出味。
《舌尖上的中國》有句話,說出做飯的核心價值:
“高端的食材往往隻需要采用最樸素的烹饪方式”。
既然營養價值高于山藥,山藥蛋理應該當屬于高端食材。而且烹饪的根本,是展現和突出食材本來的味道,而不是用多種香料壓住。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5" data-track="32">山藥蛋蛋的市場前景大不大?</h1>
想到小時候家裡煮豬食,青菜碎米蕃薯一鍋煮了,筷子挑出一塊煮熟的蕃薯,皮都不去直接進口,那叫一個香。山藥蛋這樣煮,也應該适合。
洗的時候發現,蛋蛋雖小毛不少,淘米一樣洗掉了灰土,還要個個拔了須毛。然後淘洗了大黃米,冷水一起下鍋,煮了起來。平時熬小米粥,和着蕃薯、老南瓜、綠豆比較多。這次來個極簡模式,隻和山藥蛋蛋,看看效果如何。
燒開後轉小火,隻用中間火頭,半小時就熬好了。小米粥聞着格外香,應該是山藥蛋蛋的作用,粥湯也比平時粘稠。筷子叨一粒蛋蛋,軟軟糯糯的,比山藥味道足些。看來這個搭配比較合适,色香味色俱足,美食莫過于此了。
查資料時注意到,山藥豆的行情還不錯,各個平台都有。價格區間比較大,低的三幾元一斤,大幾元、十幾元、幾十元都有,最貴的近百元。我感覺單就搭配着熬粥,地裡的産量和農民重視程度等因素考慮,山藥豆會有比較好的市場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