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電影風格、鏡子意象、主題呈現,深度解讀電影《剪刀手愛德華》電影風格:濃郁的哥特風格,營造獨特的影視氛圍與效果鏡子意象:通過對鏡子的巧妙、靈活運用,展現電影豐富的意蘊和内涵主題呈現:凄美愛情的表殼下,孤獨和異類是導演真正要表達的永恒主題寫在最後

作者:漫姐的生活筆記

文:團子姐

《剪刀手愛德華》是蒂姆·波頓最出名的一部充滿哥特風格的奇幻電影,帶有童話式浪漫溫馨色彩和憂傷的悲劇式結尾。

1991年,本片榮獲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第18屆土星獎最佳奇幻電影獎等多項大獎,豆瓣評分高達8.7分。

從電影風格、鏡子意象、主題呈現,深度解讀電影《剪刀手愛德華》電影風格:濃郁的哥特風格,營造獨特的影視氛圍與效果鏡子意象:通過對鏡子的巧妙、靈活運用,展現電影豐富的意蘊和内涵主題呈現:凄美愛情的表殼下,孤獨和異類是導演真正要表達的永恒主題寫在最後

作為當代哥特風格電影史上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時隔多年之後,它依舊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經典。

<h1 class="pgc-h-arrow-right">電影風格:濃郁的哥特風格,營造獨特的影視氛圍與效果</h1>

哥特電影是一種電影文化風格,源于哥特文學與哥特音樂,其風格是孤獨、黑暗、陰郁卻飽含對美好的向往。

蒂姆·波頓是國際知名的鬼才導演,當代哥特風電影的集大成者,《剪刀手愛德華》正是其哥特式風格電影的經典代表作。

01 哥特式的電影情節和主題

《剪刀手愛德華》,就像是一個光怪陸離、黑暗、憂傷、孤獨的成人童話。電影講述了有着剪刀手的機器人愛德華與人類女孩兒金相愛卻無法相守的悲傷愛情故事,以及在與人類相處過程中,由最初的受歡迎到後來被質疑、被污蔑、被傷害的經曆。

電影故事情節奇幻荒誕,以機器人與人相處為題材,童話愛情的表層下,本質卻是意在深刻展示人性的善與惡,美與醜,得與失。整部電影主題鮮明,充滿了對人性善惡的探讨和思考,哥特式精髓貫穿全片。

02 哥特化電影場景

電影開始不久,一座以大全景出現的陰暗幽森、與世隔絕的荒涼古堡,一下子就營造了電影神秘的氛圍。古堡厚重的石壁,積滿灰塵的鐵門,古堡内灰暗的光線以及住在古堡内有着冷冰冰的剪刀手、面容蒼白沒有血色的愛德華.....所有的布景和人物造型,都帶有非常明顯的哥特元素,将觀衆迅速帶入到這個哥特風的魔幻世界中。

從電影風格、鏡子意象、主題呈現,深度解讀電影《剪刀手愛德華》電影風格:濃郁的哥特風格,營造獨特的影視氛圍與效果鏡子意象:通過對鏡子的巧妙、靈活運用,展現電影豐富的意蘊和内涵主題呈現:凄美愛情的表殼下,孤獨和異類是導演真正要表達的永恒主題寫在最後

與灰暗古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山下如童話一般色彩斑斓、顔色明亮、光線柔美的小鎮。

從電影風格、鏡子意象、主題呈現,深度解讀電影《剪刀手愛德華》電影風格:濃郁的哥特風格,營造獨特的影視氛圍與效果鏡子意象:通過對鏡子的巧妙、靈活運用,展現電影豐富的意蘊和内涵主題呈現:凄美愛情的表殼下,孤獨和異類是導演真正要表達的永恒主題寫在最後

然而看過電影之後,你會發現,居住在幽森凄涼古堡内的愛德華有着孩子般純粹、美好的内心。而看似色彩缤紛、明亮美好、充滿歡聲笑語的小鎮,暗地裡卻處處充滿了窺探、猜測、誤解、陰謀甚至罪惡。

導演用幽暗的古堡和色彩明亮的小鎮兩種不同的電影場景,來對比展現冷與暖,善與惡,邪與正,黑暗與光明,對比鮮明、強烈——這正是哥特電影的一貫風格。

<h1 class="pgc-h-arrow-right">鏡子意象:通過對鏡子的巧妙、靈活運用,展現電影豐富的意蘊和内涵</h1>

鏡子,在電影中具有變換叙述視角、建構影像多元空間、深化心理體驗等藝術功能。很多電影中都會使用鏡子作為媒介,展示電影更為豐富的意蘊。電影《剪刀手愛德華》,也是通過幾處對鏡子的巧妙精準運用,展現出了更豐富的内涵。

01 汽車後視鏡:切割空間,營造空間和心理距離

雅芳推銷員佩格,在小鎮推銷屢屢碰壁之後,在自己的汽車後視鏡中,看到了一座灰暗高聳的城堡,于是她鼓起勇氣闖入城堡去試試運氣。

從電影風格、鏡子意象、主題呈現,深度解讀電影《剪刀手愛德華》電影風格:濃郁的哥特風格,營造獨特的影視氛圍與效果鏡子意象:通過對鏡子的巧妙、靈活運用,展現電影豐富的意蘊和内涵主題呈現:凄美愛情的表殼下,孤獨和異類是導演真正要表達的永恒主題寫在最後

電影借助“汽車後視鏡”這一鏡子道具,巧妙地将原本屬同一空間結構的古堡和小鎮,分割成“山上”和“山下”兩個不同世界,營造了古堡内世界與外界的疏離感,使得古堡更顯神秘、遙遠。

而這種借由鏡子實作的空間切割,也隐喻着愛德華這個機器人與生活在小鎮的普通居民間身份的不同、心理的隔閡,即一方是“人”,而另一方是“非人”,這種身份的對立和無法消除的人性距離,也為後續劇情的開展做了鋪墊。

02 鏡像愛德華:隐喻人物内在心理的訴求和渴望

愛德華在佩格家,第一次通過鏡子看到了自己,那個熟悉卻又陌生的自己。鏡子中的“自己”,看起來跟真正的“人”人沒有太大差別,除了那雙與衆不同的剪刀手,代表着他“機器人”的身份。

按照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家拉康的分析,在鏡像中獲得的主體的形象,是一個“理想我”,這個“理想我”構成了所有次生認同過程的根源,也就是說,後來人們都以這個形象作為自我認同的基礎。

然而,對于愛德華來講,這種自我認同和自我身份的确認,卻是難以實作的:他理想中的鏡子中的“我”是真正的人,而鏡子外的真實的“我”卻是機器人,即“非人”,真實的自己和鏡像中“理想我”是分裂的,不統一的。

鏡子中愛德華那種羞怯、好奇、迷惘,同時又帶着興奮、愉悅的表情,傳遞出他當時複雜微妙的内心世界。通過鏡子這一進制素的運用,隐喻愛德華内心的訴求和渴望:孤獨的他,渴望人世間的溫暖和自我身份的确認,期待成為真正的人類,實作“機器人—人”的身份轉變,被接納,被認同,真正融入人類世界。

是以他參加聚會,答應與醫生接觸,這些都是為了改變自己機器人的身份,進而成為人類群體的一員。

03 非真實(象征意義)的鏡子:愛德華本身就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性的複雜

除了實體鏡子道具的運用,在我看來,導演構思奇特,他甚至,把愛德華直接作為一面虛拟鏡子,來映照人性的醜與惡。

愛德華雖然外表怪異,卻有着最善良、美好、純潔的心靈,他的存在,就像是一面澄澈的鏡子,折射出小鎮中人們的衆生百态,将小鎮居民自私、虛僞、邪惡映得清清楚楚,是以愛德華的遭遇其實也是人心的一個影像。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主題呈現:凄美愛情的表殼下,孤獨和異類是導演真正要表達的永恒主題</h1>

愛德華與金之間唯美、真摯的愛情,感動了太多人。那種愛而不得,相愛卻不能相守的永遠的悲傷與遺憾,讓太多人為之淚流滿面。

從電影風格、鏡子意象、主題呈現,深度解讀電影《剪刀手愛德華》電影風格:濃郁的哥特風格,營造獨特的影視氛圍與效果鏡子意象:通過對鏡子的巧妙、靈活運用,展現電影豐富的意蘊和内涵主題呈現:凄美愛情的表殼下,孤獨和異類是導演真正要表達的永恒主題寫在最後

然而,如果認為,導演蒂姆·波頓在電影裡,僅僅是展現愛情的凄美和遺憾,那就未免太小看他的野心和能力了。

事實上,童話愛情的美好感人外殼下,孤獨和異類才是他要深層次展現的永恒主題。

01 孤獨或許是生命的常态,但每個孤獨的人都在孤獨中期盼愛、了解和溫暖

蒂姆·波頓可以說是孤獨的代言人,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童年的經曆。

他出生在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幼年時,他的房間不知道為什麼,被壞脾氣的父母釘上了很多木闆,他隻有兩條細縫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父愛母愛的缺失,加上成績不好,幾乎沒有朋友,這樣封閉的童年經曆,使得他一直生活在孤獨和寂寞之中。

就像電影中的愛德華,創造他的科學家離開了人世,他孤身一人,獨自生活在偌大的城堡,與世隔絕,沒有朋友,沒有親人。來到小鎮上,卻又跟别人格格不入,是他人眼中的異類,他想融入卻不被真正的接納。後來遇到了懂他、了解他的金,感受過愛情的甜美和溫暖,卻又不能相守,隻能再次回到古堡裡,陷入更深刻的痛苦和孤獨中。

從電影風格、鏡子意象、主題呈現,深度解讀電影《剪刀手愛德華》電影風格:濃郁的哥特風格,營造獨特的影視氛圍與效果鏡子意象:通過對鏡子的巧妙、靈活運用,展現電影豐富的意蘊和内涵主題呈現:凄美愛情的表殼下,孤獨和異類是導演真正要表達的永恒主題寫在最後

而現實中,也有太多的人,不被同類了解和接納,缺少真正懂自己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引發那麼多人的情感共鳴。是的,某些時候,我們都是孤獨的“愛德華”。

然而影片中的愛德華,卻又那麼渴望着愛、了解和溫暖,渴望實作與外在世界的連結。是以,當佩格偶然闖入他居住的古堡想要離開時,他說“不要走”;當佩格帶他來到自己家時,他充滿了好奇和喜悅;他努力地适應着小鎮生活,與人為善,希望能被小鎮居民喜歡和接納;他愛上了給他溫暖和了解的金,為此甘願為金做任何事情。

所有這一切,都讓我們感受到,孤獨的愛德華,有多渴望愛與被愛,渴望人世間的溫暖、了解和接納。

導演把孤獨融入到了他的電影中,似乎在說:孤獨,原本是生命的常态。但同時,也通過電影傳遞出資訊:縱然身處孤獨中,但每一個孤獨的人,内心深處都有着對于親情、友情以及愛情的渴望與期盼。

02 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愛德華,不要輕易丢掉自己的剪刀手

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隻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烏合之衆》

愛德華,相對于小鎮的普通人來講,無疑是一個怪異的存在,絕對的異類。

在這個小鎮,作為最特别的存在,他是孤獨的。雖然渴望被認同和接納,但這條路,是那麼坎坷和艱難。

在小鎮上,居民們一開始對他很好奇,他是那麼與衆不同,有着一雙剪刀手。後來愛德華幫大家做各種事情,小鎮居民也都樂意與他交往。然而,僅僅因為一個誤會,一場鬧劇,所有人都将矛頭指向了他,視他為“惡魔”,他被污蔑、被傷害,被排擠。

隻有佩格一家,是真正的愛他心疼他,隻有金看到他怪異外表下孤獨的内心和美好的靈魂。對于小鎮絕大多數居民而言,他永遠都是一個異類,一個跟自己不一樣的存在。是以他們對愛德華,充滿了畏懼、猜測和不信任。愛德華可以用剪刀剪出美麗的園藝,卻永遠剪不掉世人的不安和誤解。他試圖改變自己,以求被接納卻以失敗告終。最終,他隻能再次回到自己的古堡之中,為自己心愛的女孩兒,雕着美麗的冰雕,冰雕飛屑從山上的古堡飄下,揚起漫天雪花。

從電影風格、鏡子意象、主題呈現,深度解讀電影《剪刀手愛德華》電影風格:濃郁的哥特風格,營造獨特的影視氛圍與效果鏡子意象:通過對鏡子的巧妙、靈活運用,展現電影豐富的意蘊和内涵主題呈現:凄美愛情的表殼下,孤獨和異類是導演真正要表達的永恒主題寫在最後

人類社會,對于異類,永遠是審視和保留的态度,從未真正接納,偏見一直都存在。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衆》中早已告訴我們:群體是盲目且極端的。人們不願意去了解“異類”,作為少數人的“異類”,往往不被社會所認同和接納。

而愛德華這個角色,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導演蒂姆·波頓的内心寫照。

因為幼年糟糕陰郁的成長環境和經曆,導演性格古怪,自閉又倔強,也是很多人眼裡的異類、怪胎。

《在好萊塢圖謀不軌》一書裡,蒂姆·波頓談到自己對《剪刀手愛德華》的創作感想:“在那個環境裡,你要麼砍掉自己的大部分個性之後被同化,要麼擁有一個自我封閉的人生,讓自己感到遊離于人群”。

然而蒂姆·波頓沒有放棄自我,沒有砍掉自己所有的個性去獲得世俗社會的接納和認可,而是選擇了直面所有的孤獨和質疑,獨自堅持和努力着。

在那段漫長的備受質疑、嘲諷的孤寂時光裡,他始終默默堅持着。後來,他去了迪士尼做動畫師。再後來,他因為獲得了一次機會,開始做導演,指導自己的電影。此後,他的電影被越來越多人喜歡和認可,他的人生,也走向了更遼闊的世界。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愛德華,都曾經有一雙剪刀手。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當我們看到周圍人懷疑、猜測的眼神,當我們不被了解和認可時,我們很多人,就慢慢丢掉了自己的那一雙剪刀手。或許有痛苦和糾結,但是為了更好地适應社會,為了更好地融入人群,我們還是丢掉了原本的一部分“自我”,變成了芸芸衆生普通一員,外表有着相似的神情和面容,内在有着趨同的想法和追求,過着跟他人一樣類似的人生。

而導演想要告訴我們:很多時候,請不要那麼急着丢掉自己的剪刀手。 即便身為他人眼裡所謂的“異類”和“怪胎”,也不意味着你要徹底改變自己,磨滅自己原本的特性。有時候跟周圍人的“不一樣”,所謂的“怪胎”,反倒可能為你人生打開更廣闊的世界。而一味迎合他人,讨好這個世界,也許會讓你徹底失去自我,讓自己的人生陷入更加迷茫、困頓的境地。

<h1 class="pgc-h-arrow-right">寫在最後</h1>

《剪刀手愛德華》這部電影,有着豐富的精神核心,講述的不隻有童話般的愛情,更有對複雜人性的探讨,以及對人類孤獨和異類主題的深刻展現。

它讓你想去一次次重溫和回味,而每看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和領悟。或許,這就是好電影的魔力,也是經典的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