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垩紀生物大滅絕是靈長類進化的契機?

作者:天文線上

果真如此,人類将不會進化。事實上,人類能存話是個奇迹,我們經曆過很多不可思議的事件才有今天的樣子。我将會細數這些事件,而它們早在恐龍時代開始就起着決定作用并且造成影響。

白垩紀生物大滅絕是靈長類進化的契機?

人類從史前靈長類進化而來,而靈長類從哺乳類動物進化而來。在中生代爬行動物時代,哺乳類動物從一群小型爬行動物---下孔類---進化而來。它們變成體型較小、溫血、長滿絨毛且穴居在地下的生物,隻在夜間出來覓食。它們 不被大型恐龍注意,但卻被一些小型恐龍視作美食。是以它們隐藏起來生活,且保持着較小體型。顯然,它們的生存方式是有效的,并與恐龍為伴一起生存了幾百萬年。

白垩紀生物大滅絕是靈長類進化的契機?

在白垩紀-古近紀滅絕時期,爬行動物是地球的霸主。它們大部分在體型上占優勢,且它們全部都被關聯到一個大型食物網絡中。這個系統很有效。盡管恐龍不太可能在不久後到來的氣候變化中幸存下來,但是爬行動物時代也不太可能走向窮途末路。

白垩紀生物大滅絕是靈長類進化的契機?

大滅絕時期最先死去的是大片的森林,因為全球遮天蔽日的灰塵阻擋了足夠的陽光。這意味着食草類恐龍失去了大量的食物來源,而原本它們巨大的食量就已經讓森林資源入不敷出。之後食肉恐龍也因為失去食物來源而死亡。

在海洋中,食物鍊也遭到毀滅性打擊,首當其沖的是植物和浮遊生物,因為它們也需要陽光來進行光合作用。魚類因其食物多樣而得以苟活,但是大量甲殼綱動物因為它們較差的适應能力也相繼死去。

白垩紀生物大滅絕是靈長類進化的契機?

這次滅絕事件給所有大型生物和奔跑迅速的動物帶來滅頂之災。許多冷血動物也接連死亡,原因是他們大多數實際上無法調節自身的體溫而死于接踵而至的嚴冬。這一描述完全符合當時恐龍的處境,與之相同的還有很多其他爬行動物。翼龍、魚龍和很多其他飛行類、海洋類爬行動物也都走向滅絕。

雖然有很多因素導緻了恐龍滅絕,但也有很多其他的爬行動物得以存活,比如龜、鳄魚、小型爬行動物以及蛇類。這可能是因為它們要麼體型小要麼爬行速度慢、食量不大,并且在與大多數恐龍關系錯綜複雜到大食物網内,它們屬于次要地位。

白垩紀生物大滅絕是靈長類進化的契機?

然而有一個群體受到的影響最小,那就是哺乳類動物。幾乎從它們開始進化的那一刻開始,哺乳類動物就一直體型較小,并且它們大多數都在地下穴居來隐蔽自己。因為它們是恒溫動物,可以冬眠或者蜷縮在地洞内度過冬季,是以熱量并沒有構成威脅。有一些以小型植物為食,是以能在缺少光照的環境中幸存下來,另外的一些則靠捕食其他哺乳動物和小型動物維生。

當塵埃落定陽光重回大地,哺乳動物們發現自己和大滅絕之前所處地位基本一緻,唯一的不同點是:再也沒有各種各樣的大型捕食者存在,這也意味着它們最大的食物競争者已經被淘汰。

白垩紀生物大滅絕是靈長類進化的契機?

食草動物們因為食物過剩開始得到體型上的增長,和之前恐龍一樣。也是以,捕食者的體型得到相應增長。然而,哺乳動物的繁殖方法,加之恒溫動物的天性都阻止了它們去擁有恐龍一樣的體型。

同時,幸存下來的爬行動物相比恐龍曾經的地位遜色不少,這歸咎于從滅絕中存活下來的非凡特點:體型變得更小、行動更慢以及冷血特性。哺乳動物比爬行動物更快的适應并奪取了恐龍曾經的地位。而這些幸免于難的爬行動物一直秉承他們自己的生存方式,進而進化方式不盡相同并且成為今天的樣子。

整個世界都煥然一新。這一次地球上的森林和樹木不再因為大群食草恐龍的往來而承受周期性的光枝秃幹。甚至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也因不夠高不夠壯而無法擁有與之前蜥腳類恐龍同等的影響力。是以整個生态系統開啟了全新的局面,而且曾經因為地面多有危險而少有動物活動的情況也不複存在。

白垩紀生物大滅絕是靈長類進化的契機?

哺乳動物的繁殖不是靠大型卵生是以不必非要呆在地面。它們的腹中胎兒可以随母體移動。它們同樣不具備大多數爬行動物那樣的皮膚鱗片。一些體型輕巧動作矯健的食草動物漸漸開始利用樹叢的庇護來防衛捕食者。它們因攀爬技能總能保全自我,化險為夷。樹木提供來豐富的食物來源,進而讓它們覺得沒有必要再回到地下。于是它們成為了靈長類的祖先。

如前所言,随着捕食者和其威脅被淘汰,靈長類動物的體型增長。它們栖息在樹上,其攀爬能力和身型也得到增強以适應體重的增加。是以它們擁有了靈活的手和腳,而且有一根長長且靈活的尾巴來幫助保持平衡和靈敏度。最終比如貓科和猛禽一類的動物得到進化,偶爾捕獵靈長類為食。然而它們任何一類都沒有在樹林中攀爬和靈活機動的能力,進而沒有辦法将靈長類作為主要的食物來源。

白垩紀生物大滅絕是靈長類進化的契機?

整個地球看起來完美和諧,森林極少有的見證了滄桑巨變,大大小小的動物在陸地上悠閑吃草,捕獵者以它們為食,一些動物依然隐居在地下,同時也有新的生物栖居在樹上或者翺翔天空。各個角落生機盎然,很長一段時間,食物網幾乎處在一種均衡平穩的狀态。

然而,沒有系統是可以亘古不變的。在非洲東部,大陸闆塊運動導緻東非山脈隆起,阻斷了生态系統賴以生存的水源。

内陸的大片森林退化并最終被牧場和草原替代。這一區域内的靈長類必須找到生活在陸地的方法,否則隻能死亡。

食物資源變得遙遠,要存活唯一的方法就是從僅存的幾棵樹上下來。

漸漸的,我們的祖先開始直立行走,并且因為森林之間距離的不斷增加而不得不更頻繁的這樣做。森林的退化緩慢進行,滿足了所有育種群體去适應。長腿長臂短頸,沒有意義停留在四肢着地了,是以自然選擇開始有利于那些直立行走的物種。這解放了我們的上肢去做其他的工作,比如使用木棒和石頭狩獵。同時我們也能站得更高,盡可能使我們視線高于覆寫大地的雜草以及看得更遠。

白垩紀生物大滅絕是靈長類進化的契機?

靈長類的主體形态源自曾經栖息在樹上的一類動物,雖然我們祖先有更好的耐力,但它們容易遭到捕食者追捕,這些捕食者短距離内奔跑迅速。我們的祖先使盡各種可能的方法來抵抗它們,并發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自由的上肢帶來的便利,是以它們手裡常常拿一根削尖的棍子用來在長距離活動時做防禦,這樣它們不太容易受傷。這些非常實用的武器被發現後,同樣也被用于狩獵,并且這些工具成為了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

許多年過去了,手工制作武器和工具的知識同樣一代一代傳承。三不五時,新的工具就被發明出來,而且有時候它們相比之前那些更好用。工具的變化和進步很快,超越了任何生命形式所可能達到的程度,并且沒有生物能夠那麼快适應。雖然生理上比還較弱,但我們祖先的武器和工具與它們擁有的較高智力一樣,将他們自己推上了食物鍊的頂端。

白垩紀生物大滅絕是靈長類進化的契機?

讓我們祖先與衆不同的另一個能力是語言。靈長類動物用聲音來警告同伴威脅的存在,以及發出逃跑的必要而回到樹叢中。從那起,我們的祖先保留下了一條聲帶,能發出比其他所有動物更為複雜的聲音。

自從早期人類離開樹林開始直立行走以來,合作成為了在抵禦捕食者和團隊狩獵時的一項可貴能力。它們的聲音從前隻起到單一目的,但逐漸演變的複雜,以至于能夠包含從前無法表達的意義。受語言影響,知識得以精确傳遞,

思想不再是簡單的本能而是有邏輯和結構的。這些進一步確定了我們祖先在世界上主宰物種的地位。

很多變化随之而來,冰川時代、小滅絕事件、被迫遷徙到艱難的地形以及其他生物的領地。然而,針對每一種情況各種形态的工具和武器都應運而生,它們給予了早期人類前所未見的适應速度。在進化時間軸上一眨眼的工夫,我們的祖先已遍及地球上每一個大洲。這就是完全接管地球的時刻。

僅僅在一萬年前,最後一次冰川時代退去。我們開始發展農業和馴養動物。我們不再需要追逐食物,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可以把它們安置在一個地方,這就是我們做的。人類,和早期靈長類祖先一樣,喜歡群居生活。自從我們安頓下來,人們互相關聯,演化出了偉大的文明,達到的力量水準即使是恐龍在其黃金時期都望塵莫及。

這就是我們的由來。所有的一切引導我們走來,直到今天,直到你正在閱讀這篇文章。

這就是在經曆所有這些事件後我們人類之是以成為如今的我們。如果缺失其中任何一環,它就會像推倒多米諾骨牌一樣。推倒一塊,剩下在鍊條上的事件都可能分崩離析。

作者: quora

FY: Patrick

如有相關内容侵權,請于三十日以内聯系作者删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