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婚後要不要和父母同住?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有答案了

作者:凱紫
婚後要不要和父母同住?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有答案了

讀者來信:凱紫老師您好,我今年26歲,老公27歲,結婚3年 ,現在在孕期。

我們現在生活中遇到了問題,我自己的母親57歲,就一心想和我們在一起住,覺得不和她住就是不孝順她,不了解她。

可是在一起住,避免不了有沖突,請老師出出主意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婚後要不要和父母同住?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有答案了

凱紫回答:姑娘你好,在我們中國這樣一個講究孝道的社會,和父母的關系往往會是我們很多人成年後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你媽媽覺得,你不和我住就是不孝,這讓你覺得很不舒服,而你為什麼會覺得不舒服,因為這是她強加給你的想法,是利她,不利你的行為。

我們這個社會往往給子女的壓力是:多數人會告訴你,你整個成長的過程中都是父母對你的付出,你怎麼可以不照顧你的父母?

這就是所謂的養育之恩,于是我們處在子女的角色時,沒有選擇且必須無條件接受父母要求的利他行為。

這就好比中國人普遍都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很多人生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老人有人照顧,有人管,不至于成為孤寡老人。

我記得二胎剛剛放開的時候,常常看到有人說:生兩個孩子好,萬一老了住院,一個孩子忙不過來。

有這樣的想法,不得不說他們生養孩子目的明确,這樣的父母他們給孩子的愛從來不是那種純粹的、無私的、不計回報愛,而是充滿私欲的、有所求、有目的的愛。

但事實上呢,我們每個人一旦降生到這個世界上,就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說我們不需要為父母負責,而是我們不可能承包了父母剩下的人生。

而更重要的是,父母和子女要想維持一段好的關系,隻有唯一的紐帶就是“愛”,父母足夠地愛孩子,孩子感到愛之後同樣的也願意回饋相同的愛,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始終保持流動的狀态,這段關系才能足夠穩固。

任何試圖用外界的某種觀念、思想來對子女施壓、使其屈服的,這不是愛,這是道德綁架,是情感勒索。

對于沒有流動,讓你感到壓抑的親情,你當然有拒絕的權利。

我想,我今天的這個回答可能會有很多人覺得大逆不道,很多人會覺得不管父母怎麼對我,我都要無條件地對他們好,但借今天的這個留言,我也很想問問大家幾個問題:

1、你們和父母的相處如何?

2、父母對你的選擇和生活方式是否足夠尊重:

3、你的父母是否有給你帶來過傷害?

4、你是否願意和父母一起生活?

5、如果你現在正在和父母一起生活,你覺得快樂嗎?

我相信,在我們生活中,真正和父母相處愉快,沒有沖突,并且從小得到足夠支援的人并不多。

可是我們即便沒有被善待,我們還是要說服自己是被愛的。

而有一種父母從小開始就給孩子灌輸你長大後要報恩的思想,他們希望孩子代替自己完成未完成的夢想,他們不斷地告訴孩子自己的犧牲和付出,要求孩子把服從、聽話當作成長的使命。

我在咨詢中經常會遇到有部分咨詢者反映出這樣的一種情況,成年後問題越嚴重的,他在和父母關系那欄的分數會填越高。(如果你現在親密關系有遇到問題,你也不妨給自己和父母的親子關系打個分,1~10分,你打幾分?)

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詢之後,我會慢慢發現,其實他和父母的關系非常糟糕,而那個高分隻是他以為父母對他的傷害、對他的諷刺、對他的打罵也是愛的一種。

他不敢面對自己被忽略的事實,是以他内心有個聲音一直和自己說:“我是被愛的。”

這裡說一個案例:

我有一個咨詢者和老公關系惡劣,她在婚姻裡總是患得患失,對老公無法信任。她卻和我說從小爸爸媽媽都非常愛她,給了她很多關注,在咨詢一個月後,我慢慢了解到,原來她内心對父母有強烈的不滿。

她爸爸以前是貨車司機,常常要在外面跑車不能回家。她媽媽喜歡打牌,打到興起的時候飯都不煮,她常常餓肚子。她小時候很努力讀書,成績很好,可是媽媽卻幾乎沒表揚過她,她常年都是班級前五名,但隻要她有一次考差點,就會被媽媽罵。

爸爸每次回家她都很高興,感覺和過節一樣,她和爸爸說媽媽不做飯,總是罵自己,爸爸會告訴她媽媽帶她不容易,要她多了解媽媽,還會和她說下次要努力考第一名,媽媽就會高興了。

于是她對愛的了解就變成是:

1、我爸爸總是不能回家,是因為要掙錢養家,要讓我能上學。

2、我爸爸每次回家都給我買好吃的,雖然他一個月才回一次家,但我依然覺得好幸福啊。

3、我媽媽不做飯給我吃,是因為她自己情緒不好,不是她不愛我,爸爸不在她很孤獨,是以她需要通過打牌讓自己開心。

4、我考試沒考好媽媽會罵我是因為她希望我成為更好的人,她就是愛我才會對我這麼嚴格。

而在咨詢後,她才慢慢地意識到,原來自己在現在婚姻裡的狀态和她小時候一模一樣。

她小時候爸爸和她約定回家的時間常常都會拖延,她總是等待爸爸,是以她長大後也會害怕老公會失約,是以她不敢信任老公。

她小時候成績一掉下來,媽媽就會批評她,她長大後老公一有什麼情緒,一說什麼,她就會覺得老公也要開始批評她,她就開始防禦,甚至攻擊。

你看,我們每個人的行為模式都和過去的感受相關,是以我們一定要重視和父母的關系,我們能去面對的時候,才能解開心裡的結,如果我們選擇逃避,把過去的傷痛藏在心理,那麼這個傷痛就會成為攻擊自己、伴侶或者他人的武器。

就像上個月吳謝宇弑母案審判,我看了他的那個庭審視訊,他強調媽媽很愛爸爸,這就是他對親情的一種幻想,他幻想父母有好的感情。

但事實上,他父母若真有健康親密的感情,能給他無條件的愛,就不可能塑造他這種極端的性格。

是以我們大家要意識到,我們如果強求自己要聽從父母安排,非要為自己塑造孝順的人設,這并不是真正的愛,而是你在壓抑自己。

婚後要不要和父母同住?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有答案了

我前面說到,好的關系是愛能流動起來,壓抑就意味着你的愛是靜止的,甚至你和父母的這段關系裡沒有愛。

那麼如果父母一定要求和自己住,可以怎麼辦呢?

1、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采取折中的方式,給父母在家附近買或者租一套房子,這樣即能表示自己對父母的關心,也不會對自己的生活造成過大的影響。

2、和父母約法三章,你可以來和我一起住,但是你必須尊重我們的生活習慣,這是我的家,就不能按照你的标準來生活。

父母做得到可以留着,做不到就送他們回去。

不要覺得這樣做會傷害父母,因為如果他們和你住在一起不開心,你不送回去那麼傷害的就是你和你的伴侶。

隻要是不好的感情就必然會有人受到傷害,我們要理性判斷自己的感受,不要因為一個“孝”字,要求自己忍氣吞聲。

更不能因為自己所謂的“孝順”,影響夫妻關系的和睦。

一個小家都經營不好的人,他也沒有能力經營好“大家”。

3、和父母約定會定期回去看望,讓他們知道你不接受同住不是因為你不願意對他們好,隻是因為你想要自己的生活。

雖然說起來這三點不難,但恐怕執行起來還是會有一定的難度,父母還是有可能會因為被拒絕而指責你。

這時候你反而要更理性,你可以看清,你的父母并沒有那麼愛你,他們要你為他着想,卻一點也不願意考慮你的感受,那麼你的妥協又有什麼意義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