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假如沒有豆子,就沒有生活,更沒有文學

作者 | 奧海明月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動态

閑來讀書,以消溽暑。山陰道上,豆子風光無限。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辛棄疾“大兒鋤豆溪東”,元代無名氏《十樣錦》第二折:“變晝為夜,撒豆成兵,揮劍成河,呼風喚雨。”-豆子竟有這樣神奇的法力!

魯迅的作品,像一片碧綠的豆地。《祝福》中有阿毛剝豆,《社戲》中有煮羅漢豆,《孔乙己》中有吃茴香豆,《在酒樓上》有“一斤紹酒。-菜?十個油豆腐,辣醬要多!”-還是豆子的味道。

梭羅的《瓦爾登湖》,第七章題為“豆田”:“我愛上了我的一行行的豆子,雖然它們已經超出我的需要很多了。它們使我愛上了我的土地,是以我得到了力量,像安泰一樣。”由豆子想到土地,并且從土地中獲得力量。

汪曾祺的小說《薛大娘》中,有這樣幾句:“菜園的一邊種了一畦韭菜,壟了一畦蔥還有幾架寬扁豆。韭菜、蔥是自家吃的,扁豆則是種了好玩的。紫色的扁豆花一串一串,很好看。種菜給了大龍一種快樂。”-你看這豆花多美!

在我面前,這些文字,猶如一粒粒滴裡瓜圓的豆子,在潔淨的書頁中滾動,直往我的懷裡撲。而生活中的豆子,也像一個個漢字,記錄着人類的生活曆史。甚至可以說,豆子就是人類的母親,文學的母親。假如沒有豆子,就沒有生活,更沒有文學。

因為豆子知名度高,有一種紅豆杉樹,借用了紅豆之名:“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人也愛豆子這名。有位英國演員羅溫·艾金森,本名很少有人知道,但他演的憨豆先生幾乎家喻戶曉。至于為孩子起名豆豆,光是我們這座小城,估計就能編成一個團。

豆子是個總稱,有很多種,可是很難找到分類的标準。如果以顔色分,有黃豆、綠豆、紅豆、黑豆;以形狀分,有刀豆、扁豆,但是豌豆、芸豆、米豇豆、四季豆等等怎麼歸類呢。豆類的世界其實很大,我們并不完全了解。

豆子可以直接食用,還可以像孫悟空七十二變。可以磨成豆漿、豆腐,壓成豆腐幹、素雞、千張皮子。豆腐乳也不錯。可以芽豆芽,炸油,豆油是油類中的上品。生活中,誰能離得了豆子呢。寺廟裡,離了豆子及豆制品,簡直沒有席。

豆子還有故事。前面說到小說《薛大娘》,主人公就是薛大娘,是大龍的母親。大龍種,她賣。她喜歡上保全堂新管事呂三,“愛聽他說話,愛跟他說話,見了他就眉開眼笑,對呂先生的喜愛毫不遮掩”,再後來幹脆把他帶進自己的卧室。我感覺她就像那架豔麗的扁豆花,舒舒展展,其熱情開朗又像砂鍋炒豆子,蹦蹦跳跳,無拘無束。

我的園子裡,豆子品種也真不少,吃着吃着就老了,隻得在儲存上想辦法。比如豇豆,筆直,筆細,長得極快,像抻面條似的,都有二三尺長。清炒豇豆吃厭了,腌豇豆的壇子裝滿了,用開水燙了幾把嫩豇豆,曬豇豆幹。無奈每天下一陣雨,收出收進,起了很多黴點。再吃不完的豇豆,幹脆留在藤子上,長老,收種。

無意中看到電影《傑克與仙豆》。老傑克用一頭奶牛,從一位老人那裡換了五粒豌豆。夜裡,把這五粒豌豆撒在地裡,立時長成豆苗,一直長到天上。老傑克爬上豆苗,發現了另一個世界。我于是也種豌豆,也想沿着豆苗攀緣而上。

不過,每次摘豆,想得最多的,還是《易經》中的兩句話:“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萬物之中自然有豆子,是以總是心存感激。

假如沒有豆子,就沒有生活,更沒有文學
假如沒有豆子,就沒有生活,更沒有文學
假如沒有豆子,就沒有生活,更沒有文學
假如沒有豆子,就沒有生活,更沒有文學
假如沒有豆子,就沒有生活,更沒有文學
假如沒有豆子,就沒有生活,更沒有文學
假如沒有豆子,就沒有生活,更沒有文學
假如沒有豆子,就沒有生活,更沒有文學
假如沒有豆子,就沒有生活,更沒有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