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日本推理小說迷倒衆生

即使在大片夾擊下,日本推理電影《祈禱落幕時》也獲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在日本,這部電影獲得了15億日元的票房,在中國也獲得了6000多萬的票房。

《祈禱落幕時》在豆瓣電影獲得了8.0的高分。

《名偵探柯南》更是家喻戶曉。柯南系列電影已經有22部,跟漫威系列一樣高産。而媒體稱柯南這個IP價值百億日元。

實際上,推理小說改編電影非常難,除了《福爾摩斯》和阿加莎·克裡斯蒂的作品之外,鮮有推理小說登上大銀幕。這大概是因為推理小說需要抽絲剝繭尋找真相,需要娓娓道來描述情感糾葛,需要關注一直懸着心跟随作者深入故事當中去。是以電視劇更适合推理題材,比如《神探夏洛特》等等。

為什麼日本推理小說迷倒衆生

即使是好萊塢電影,也都以驚悚片、懸疑片、犯罪片為主,少見推理題材的電影。

南韓人的電影題材廣泛讓人驚豔,但推理故事也不多。

但日本卻一枝獨秀,優秀的推理電影屢屢問世,這麼說吧,在日本推理電影像皮卡丘一樣流行不衰。

而日本推理産業的模式也很清晰,小說火了拍電視劇,電視劇火了拍劇場版。經過層層篩選,最終鐵粉就會出現在大熒幕前。

今天,我們不聊日本的推理行業,就說說推理小說的IP是如何締造的。

說實話,我看推理小說看的确實不多。早年讀過錢德勒的《漫長的告别》、《長眠不醒》,隻覺着叙述老練,推理環環相扣,股市也經得起推敲,但僅此而已。

後來讀阿加莎克裡斯蒂的《陽光下的罪惡》,有點失望。這個故事當中,人物被限制在一個小島上,由一個讓人反感的女子被殺引出了各種紛争。所有人物都有殺人的可能性,偵探必須從每一個人行為的每一個細節中尋找碎片,然後拼成一副完整的圖景。

最後,故事的結局并沒有特别出人意料,反而顯得有點頭重腳輕。是以,在我生命中不算漫長的歲月裡,一直沒有建立起對推理小說的熱情來。

後來偶然開始讀東野圭吾,開始有限度的關注日本的推理小說。第一本閱讀的東野圭吾應該是《白夜行》吧?故事極為精巧,講述的居然不是硬漢派的推理故事,反而是一個關于人與人之間距離感的故事。

到了《幻夜》雖然沒有《白夜行》那麼有張力,但依然是讓人出乎意料的推理作品。主題還是我們無法擺脫的命運的左右,情愛的挑逗。

推理簡史

那麼作為小說,推理小說有什麼自己的特色呢?這就要先來解讀一下小說的來源了。

簡單來說,小說的興起是市民文化興起所緻。像中國宋代之後小說開始廣泛風靡,而明清時期小說大放異彩,這都得益于市民文化的飛速發展。世人都覺得《金瓶梅》色情,其實《金瓶梅》的偉大之處在于勾勒了明朝的市民生活,煙火氣十足,好似那個朝代的《清明上河圖》。

推理小說,最初叫偵探小說。偵探,這個詞在1194年就有了,含義是足迹、蹤迹,可以指人,也指動物的蹤迹。到了19世紀,這個詞才演化成了現在的偵探,表示調查和搜查的意思。

現在,偵探指的是一種人或者是一個職業,他們的任務和目标就是找到案情的真相。而真相,隻有一個。

1841年,美國作家愛倫·坡提出了推理小說的概念。有趣的是,他一輩子就寫了五篇推理小說,但之後所有的推理小說幾乎都沒有逃出他對推理小說的設定。19世紀晚期,偵探小說傳到了日本,受到廣泛歡迎。

20世紀20年代,日本作家水谷準首次提出了推理的概念,但也沒什麼人關注,大家還是管這種題材的小說叫偵探小說。一直到了20世紀50年代,日本人寫的偵探小說成為世界偵探小說舞台上最重要的一環,那時候,推理小說這個概念才開始被廣泛認可。

推理小說帶給我們最大的樂趣,就是通過不斷湧現的,或者時續時斷的線索來找到真相。

在推理小說中,總會有一位偵探或者警察出現,而偵探和或者警察要按照作者的韻律和節奏去調查案件 ,這個節奏的作用是帶領讀者一起深入其中。這大概就是推理小說的魅力所在。

如果我們聚焦在日本推理小說的話,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類叫本格推理小說,剩下的是一類。我們可以這樣了解本格推理小說,為了推理的魅力要在一定程度上放棄小說的魅力。小說的使命在于揭示我們生活中一些不為人知的意義,而本格推理小說為了設計一個個精巧的犯罪閉環,常常有些超越現實的意味存在。甚至要超過情理的限制。

為什麼日本推理小說迷倒衆生

到了50年代末期,松本清張橫空出世,他改變了推理小說的叙事方式。以前,本格推理小說都是浪漫主義色彩的,英雄美女,跟007似的。而松本清張更關注日本廣泛存在的社會現狀,給推理小說注入了現實主義的背景。改變了後世對推理小說的了解和創作方式。

松本清張非常敏銳的發現了戰後日本社會的魔幻與現實。在這個時期,日本人的思想經曆了無數摧殘和打擊,天皇地位的坍塌、為了偉大理想而戰的信念被摧毀的一無是處……那麼,在我們一直笃信的價值觀裡,到底有沒有對錯?

這個思想影響了松本清張的小說創作。而他大部分作品都在叩問一個問題:如果有人為了這樣的動機,犯了這樣的罪,你如何判斷,如何看待?

如果說,本格推理小說在抽絲剝繭般的揭示誰是兇手,那麼松本清張雖然也布下了重重迷霧,但最終的目的是告訴你,為什麼這個人會犯罪,他的罪行有沒有合理性。換句話說,罪犯有沒有重新選擇的可能性?

松本清張對後世推理作家影響很大,像桐野夏生也是社會派推理小說的主力作家。他有一本叫《OUT》的小說描述了一位家庭主婦殺人事件,其背後是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之後的慘淡現實。

推理的接力棒傳遞到了東野圭吾手中,早期他的創作更像是傳統意義上的推理小說,也就是本格推理小說,之後,他的作品題材廣泛,視野非常廣闊,同時,在很多作品中加入了超現實主義的因素。

東野圭吾原本是一個工程師,在1985年的時候,他寫的《放學後》獲得了日本推理小說最高獎項江戶川亂步獎。這個獎在日本很牛,主要是鼓勵那些有推理夢想的新銳作家,如果你獲了獎,你的作品就能被講談社發表。

《放學後》也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推理小說,情節看得人引人入勝。東野圭吾獲獎之後很開心,覺得以後我就是一職業作家了,那就辭職在家寫作吧。可是,在此之後,他的作品反響一般,他也沒有像自己想的那樣橫掃推理文壇。這種平淡的生活一直持續了十年。

十年之後的1996年,東野圭吾的《名偵探守則》終于光芒光放四射,刺穿了東野圭吾生命中暗黑的幕布,這個推理天才終于君臨天下。

此後,東野圭吾一發不可收拾,他有着驚人的創作能力,題材也很多樣。像《解憂雜貨鋪》就完全不能算是一推理小說,更像是玄幻小說,不過這不重要。

還有《秘密》也非常超現實,女兒的靈魂進入了母親的身體,這個故事觸及了人類的倫理觀,值得深思。

不那麼嚴謹的來說,東野圭吾早期作品主要是本格推理小說,人們的視野在于誰是兇手。而《白夜行》、《虛無的十字架》等作品則開始深入探讨社會問題,一群被異化的都市人内心的掙紮與絕望。他們都在尋找救贖的道路,有些能獲得重生,有些則依然穿行于是苦澀的暗夜。

我們再把推理的語境擴大一下,或許我們不能完全描述為什麼推理在日本那麼受歡迎,但我們可以簡單剖析一下,文學環境對于推理小說風行起到的推動作用。

除此以外,推理小說的獎項也推動了日本推理小說的發展。類似于江戶川亂步獎就是日本推理小說的最高獎項。如果你獲了獎,就能獲得出版作品的機會,也算是正式出道,成為了一位推理小說家。

當然,在推理小說風靡的條件下,推理漫畫也橫空出世,柯南就是明證;而推理電視劇也屢屢霸占電視螢幕……

就我個人而言,本格推理自然有他的魅力,然而社會性的推理小說似乎更有張力,也更能引發我們的共鳴。總之一句話,日本人人愛推理,你看,連皮卡丘都變成了 “大偵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