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采用古老而傳統的“摘禾”方式收割稻谷。 金秀瑤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中新網來賓10月28日電(吳雪君 羅海梁 莫蘇琪 梁春玉)金秋十月,在廣西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長垌鄉同王屯,百畝嶺禾喜獲豐收,漫山遍野的金黃染遍大地。目前正直摘禾的好時節,村民抓住晴好天氣,用傳統的方式剪禾、挑禾,在嶺地裡忙碌着,瑤山處處洋溢豐收的喜悅,一幅壯美的農耕畫卷展現眼前。
“今年收成很不錯,辛苦大半年終于迎來了收獲。”同王村村民鄧麗珍熟練地用雙手“摘禾”。這是一種古老而傳統的收割方式,在這裡稻谷收割不用機器,不用鐮刀,而是完全用手工操作,甚至是一顆顆地“摘”下來,在别人看來最費時費力的事,村民們卻樂享其中。
背運收獲的稻谷。 金秀瑤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當地種植嶺禾曆史悠久,素有“一畝稻花十裡香,一家蒸飯十家香”的美譽。嶺禾種植在平均海拔600米的高山上,土壤中富含多種微量元素,且這裡光照充足,空氣清新,降雨适中,農民在栽培過程中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及生長調節劑等,種出來的稻米氣味香醇、營養豐富、口感極好,因而廣受市場歡迎。
“我們連片種植107畝,大約有兩萬斤,按照市場價20元一斤算的話,收入大概40萬左右。”平孟村黨總支部副書記郭成麗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村民在晾曬稻谷。 金秀瑤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據了解,平孟村同王屯于去年在公路沿線可視山地上種植了包括映山紅、櫻花、桃花等四季花卉,共350多畝。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作雙向效益,當地充分利用花卉的種植空間,套種嶺禾,建立嶺禾種植區107畝。采取“合作社+農民”的模式,通過農業産業扶持帶動村民增收緻富。
“接下來,我們将在政策資金扶持、技術教育訓練等方面加大力度,幫助農民發展高山嶺禾種植,進一步提高嶺禾品質,打響品牌,有效助推鄉村振興。”長垌鄉公共文化和旅遊服務中心主任郭光前說。
被稻谷染黃的山地與錯落有緻的農家小屋構成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金秀瑤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近年來,金秀縣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依托良好的自然資源和生态優勢,按照“選準一個特色産業,帶動一方百姓發家緻富”的思路,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産業結構,聚焦發展高山嶺禾、林下中草藥、靈芝、食用菌等生态特色産業,不斷增強農村産業發展後勁。多元化特色産業已成為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為助推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