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9月18日電17日,“神十二”凱旋而歸。
然而,您可曾知道,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征途中,華裔宇航員們早已留下探險足迹,揭開一層層宇宙的神秘面紗。今作回眸,小僑将與您共享他們的太空故事。

圖為神舟十二号飛船飛行模拟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供圖 來源:中新網
張福林:7次進入太空
張福林1950年出生于哥斯達黎加,祖籍廣東,具有四分之一華裔血統。1980年他被美國宇航局選為航天員,成為美國宇航局第一位華裔職業航天員。
1986年1月12日,張福林乘“哥倫比亞”号航天飛機首次進入太空,進行了5天的科學試驗。
此後,他7次進入太空,出色地完成了各種任務。他在太空上的時間已累計超過1300小時,是進入太空次數最多的華裔宇航員。
在第六次(1998年)的航天飛機飛行任務中,張福林替諾貝爾實體獎得主丁肇中所主持的“磁譜儀”計劃從事高能實體的實驗,希望發現反物質,試圖打開宇宙之謎。該趟飛行也成為兩位傑出華裔科學家合作的佳話。
2005年11月,張福林通路中國,成為中美航天領域交流的新突破。
王贛駿:在中國上空慢跑7分鐘
1985年4月29日,王贛駿成了第一個飛上太空的華人,他跟随“挑戰者号”遨遊太空一周,也是第一位進入太空做自己設計實驗的科學家。
王贛駿祖籍江蘇鹽城,1963年赴美留學,1968年獲加州大學實體學碩士學位,3年後又取得博士學位。此後,王贛駿在美國航天局下的噴氣推進實驗室工作。
“挑戰者号”每天飛越中國四次,兩次黑夜兩次白天。王贛駿回憶稱,早在任務開始之前,他根據太空總署的預定表,提前寫下所有飛越中國的時間、軌道。“我很想看看這個生養過我的地方。在等待中,我懷着近鄉情怯的憂郁之心。中國上空老是多雲,讓我不能很清晰地看見它,在長江口上空我拍了照,連海南島都讓我感到無比興奮。”
王贛駿還在太空上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一次,當“挑戰者号”從西南方向飛入中國領空時,他便在跑步機上開始跑步,直至飛船從東北方向飛出(中國領空)。“我隻用7分鐘便‘從頭到尾’地跑了中國一遍!”王贛駿笑稱自己終于實作了童年看武俠小說時“騰雲駕霧”的夢想。
焦立中:呼号“山東”的國際空間站站長
焦立中身上也有很多個“第一”:第一位完成太空行走的華裔宇航員、第一位為總統選舉從太空投票的宇航員、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擔任過國際空間站站長的華裔宇航員。
8歲那年,焦立中在電視上看到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乘坐“阿波羅”飛船踏足月球,那一幕點亮了他的太空夢。“從那時起,做宇航員的夢想便在我心裡紮根,雖然說不上是日思夜想,但我從來沒有忘記我要做什麼,我後來學化工、進企業,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實作這個夢想。”
圖為焦立中。受訪者供圖 來源:中新網
1989年,已經快30歲的焦立中終于向美國宇航局遞交了申請,經過嚴格的面試篩選,焦立中如願開始了自己的宇航員生涯。
“1994年7月8日是我生命裡最重要的日子之一。”焦立中記憶猶新。那天,34 歲的他穿上白色宇航服,搭乘“哥倫比亞”号航天飛機進入太空。“我拿着一面鏡子,反射後窗的情景,一團火焰似乎在推動我們前進,瞬間,土地離我們越來越遠,越來越暗,然後就消失了。”
那一次,他在太空待了353小時55分鐘,繞地球轉了236 圈。此後,他分别又于1996年、2000年以及2004年三次飛向太空。他說,太空行走是一種非常刺激的經驗,漂浮在空中看地球,像是在夢裡一樣。
圖為歐洲航天局(ESA)遠征65号的航天員Thomas Pesquet從國際空間站内拍攝的極光畫面。來源:中新網
2004年10月,焦立中第四次遨遊太空,搭乘俄羅斯“聯盟”号宇宙飛船進駐他參與建造的國際空間站,成為有史以來首位華裔空間站站長。在擔任站長期間,他用“山東”作為自己的呼叫代号。“想到山東是父母出生、成長的地方,我便用了這個代号。”
盧傑:重新整理太空行走紀錄
2000年9月11日,人類在太空行走的最長距離被華裔宇航員盧傑和俄羅斯太空人馬林申科打破,他們花費6小時14分鐘的時間,在國際太空站外攀登了30.58米,創造了人類太空史上新的行走紀錄。
盧傑戲稱他們像騾子一樣步入茫茫宇宙。身穿裝有小型迷你推進器的太空衣,背負着成捆電纜線、吊杆和工具“飄出”航天飛機,他們需要越過無數林立的天線和各種對接的裝置,而且不能碰觸,才能順利完成任務。
盧傑1963年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市的一個華人家庭。1994年12月,他被美國太空總署選中,開始了他的宇航員生涯。
2003年4月26日,盧傑作為國際空間站第7長期考察組成員乘坐俄羅斯“聯盟”飛船升空。時隔6個多月後,中國神舟五号上天。“歡迎到太空來!”正在國際太空站上居留的盧傑,用中文向中國宇航員楊利偉問候。
在美國太空總署電視訊道播放的錄影畫面上,盧傑拿着麥克風,祝賀中國首次載人太空飛行。“我們首先要表示祝賀,”他說,“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稿件來源:中國僑網微信公衆号;ID:qiaowangzhongguo;資料來源:新華網、中新網、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三聯生活周刊、國際先驅導報等;作者: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