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活在過去的燕王姬哙

作者:鮮衣怒馬夜行人

燕國是小國,司馬遷說這個國家“迫蠻貉,内措齊、晉,崎岖彊國之間,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這個國家能延續數百年在大國之間生存,在司馬遷看來是得益于召公的仁義。

燕國曆史國君中出了個奇葩,名叫姬哙。這個姬哙做了一件令中瞠目結舌的事,搞了個禅讓,差點讓燕國滅亡。

此事首先是齊國的陰謀。齊國派蘇代,也就是蘇秦的哥哥出使燕國。哙就向蘇代打聽,齊宣王這個怎麼樣?蘇代說不行,稱不了霸,因為他不信任大臣。姬哙是個善于接納别人意見的人。蘇代這麼一說,他對照自己一想,要想稱霸,看來需要對大臣們充分信任。于是重用當時的權臣子之。這還不夠,又有人來出了個馊主意,古代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堯不但繼續有天下,同時還獲得了美名,這個事可以借鑒啊。這還不夠,禹覺得自己的兒子啟能力不夠,結果舉薦伯益接班。後來啟不服氣,糾集了一幫人,推翻了伯益,自己當了天子。這是禹想讓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這個位置,這個也可以參考,把權力交給子之,子之隻是挂個名,而大家都支援太子,太子有實際的權力,最後仍可以做國君,這是多好的事。哙一聽,有道理啊,索性把王位讓給了子之,自己當臣子了。

這是戰國時期的一出鬧劇,在王室衰微,群雄争霸的情況下,姬哙不顧現實社會的現狀,居然還用古代的禅讓制,把王權白送給子之,這完全是一種迂腐的行為。禅讓是有着特殊的社會背景的,在上古時期,生産力極度落後,社會制度也不完善,物質極度匮乏,這個時候作一國之君奉獻多于擷取,是以禅讓是行得通的。而春秋戰國時期,随着生産力的發展,權力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沒有權力的集中,是無法生存下去的,這種時候還采取禅讓,完全是脫離實際的行為。子之掌權後燕國的情況應該是非常糟糕的,司馬遷說他統治“三年,國大亂,百姓恫恐”。後來将軍市被與太子平謀劃推翻子之,沒有成功。這又給燕國帶來災難性的打擊,“搆難數月,死者數萬,衆人恫恐,百姓離志”,看司馬遷的描寫,當時子之估計為了鏟除異己,鞏固自己的地位,在燕國實行了大屠殺。但這也使他徹底失去了民意。齊國乘虛而入,燕國軍隊放棄抵抗,姬哙身亡,子之逃亡。

但這次燕國未滅國,原因不明,可能是齊國手下留情了,或者是有趙國等其他諸侯國支援,使燕得以存在。燕人擁太子為王,這個太子是誰有争議,有人認為是太子平,現在一般認為是當時在趙國作人質的職。是姬職的可能性比較大,這也說明燕國未滅是有趙的支援。另一方面,平在推翻子之的行動失敗後,子之不可能還容他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