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書稱錢氏父子“窮奢極貴”,為何還能保全吳越國安然無恙

作者:孫郎談古

五代十國的南方諸國,雖偏居一隅,但多數開國君主能勤勉政事、節儉治國、寬恤善政。當權力交接到第二代君主手上,情況就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十國政權中的“二代公子哥們”,多生于富貴之中,不懂先輩創業不易,随意揮霍先輩留下的财富。

在曆史上,蜀後主孟昶是有名的奢侈之君,對于揮霍他父親孟知祥留下的财富,他是很有經驗,史載:昶在蜀,專務奢靡,為七寶溺器。對于孟昶這個奢侈的表現,比較節儉的宋太祖趙匡胤就有意見了,直接把後蜀亡國的原因歸咎于此:

汝以七寶飾此,當以何器貯食?所為如是,不亡何待!(《宋太祖·本紀三》)

史書稱錢氏父子“窮奢極貴”,為何還能保全吳越國安然無恙

圖為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孟昶的奢侈并非是個例,在十國之中也不乏此類奢侈之主。隻是孟昶的奢侈有些過分,才被後人所诟病。

例如:閩惠宗王延鈞“大作宮殿,極土木之盛”、閩康宗王繼鵬“作紫微宮,飾以水晶,土木之盛倍于寶皇宮”;楚國衡陽王馬希聲“日殺五十隻雞為膳”、文昭王馬希範“好奢靡”、"作天策府,極棟宇之盛”;南吳烈祖楊渥“晝夜酣飲作樂,然十圍之燭以擊球,一燭費錢數萬”;吳越武肅王錢镠“常重斂其民以事奢侈,下至雞魚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文穆王錢元瓘“性尤奢僣,好治宮室”等等。

其中,吳越王錢镠是吳越國的開國君主,錢元瓘是他的兒子,也是吳越國第二任君主。從上面描述來看,這父子同好奢侈之風,莫非也和其它君主一樣:虧空國家府庫,引起内亂叢生,緻使國破的局面出現?

當然不是,錢镠、錢元瓘父子雖表面奢侈,好造宮室,但并沒有影響他們在吳越百姓心中的地位。之是以父子倆敢這麼奢侈一回,那是他們有這個底氣,和其它的奢侈之君不能淪為一談。

史書稱錢氏父子“窮奢極貴”,為何還能保全吳越國安然無恙

圖為臨安—錢镠故裡

錢镠的底氣還是來源于他治下的吳越國處于昌盛和安穩狀态,這和他的執政政策有着莫大的關聯。錢镠對于治理吳國有着一套完整的體系,吳越的後繼之君也隻是蕭規曹随,堅持執行。這才使得吳越國成為五代十國中一片難得的淨土。

關于錢镠的治國體系,大緻可以分成這四個内容:第一,守境,奉行“事大政策,保證外部穩定,減少不必要的紛争”;第二,穩内政,采用“良吏,任人唯賢”政策保證朝政清明,鞏固内政穩定;第三,抓人心,積極讓利于民,保持上下同欲的狀态;第四,保國祚,吸取周邊政權的“立嗣”教訓,實施立賢制度。這四點構成了錢镠治國的精髓,也是吳越國的治國體系。

相比其它幾個政權來說,各家或多或少都能執行其中一兩條,但都無法像錢镠這樣做成一套娴熟且完善的治國體系,并能在後繼君主中一直持續沿用。可以說,這就是其它幾個政權比不過吳越國的原因。

“事大政策”的貫徹

最為典型的當屬王審知,他的一句“甯做開門節度使,不做閉門天子”成為十國中“事大政策”的典範。可惜,王審知奉行的事大政策在他死後就戛然而止,他的兒孫非但違背了王審知的意願,還與中原王朝撕破臉皮,擅自稱帝,做起“閉門天子”。這也成為閩國快速消亡的原因之一。

史書稱錢氏父子“窮奢極貴”,為何還能保全吳越國安然無恙

有了閩國的失敗教訓,錢镠便規定後世子孫要堅持奉行“事大政策”。是以,不管哪位君主上位,也不管中原王朝的政局如何變化,吳越國始終奉行“進貢、稱藩”的國策。

吳越國地處東南一隅,和吳國(南唐)、閩國互為接壤。吳國執政者楊行密素來與朱溫不和,又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對于南方諸國常有吞并之心。錢镠作為楊行密的鄰居,地小國弱,和吳國抗争無異于以卵擊石。是以,果斷向中原王朝稱藩稱臣,才能牽制吳國的野心。

到了末代君主錢弘俶手上,仍然堅持錢镠定下的規矩,先後供奉後周、北宋兩朝,同時拒絕了稱藩南唐的請求,并在趙匡胤的邀約下,出兵南唐,協助趙匡胤奪取南唐地盤。

事大政策在南方諸國是一個“求生欲極強”的政策。在錯綜複雜的割據勢力中,唯有得到中原王朝的認可,才能背靠大樹在當地站穩腳跟,避免鄰國和中原王朝的侵擾。是以,南方諸國的開國君主都能很好的奉行這個政策。但是他們的後繼之君卻無法維持這個政策,各自為了貪圖享受,紛紛稱帝建國,葬送父輩辛苦打下的江山。

歸根結底,後繼之君違背開國君主的遺願,還是和開國君主對子嗣教育有關。

史書稱錢氏父子“窮奢極貴”,為何還能保全吳越國安然無恙

圖為杭州西湖—五代十國吳越國都

錢镠教子

子嗣繼承和教育一直是十國中最大的問題,不少政權因為子嗣繼承問題,引發手足相殘,同室操戈的亂象。諸如楚國的馬氏兄弟,雖然有“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但也壓制不住兄弟幾人為奪位引發的争鬥;閩國的王氏兄弟,從王延翰起,兄弟相殘的現象就一直伴随着閩國走向滅亡。

錢镠深谙此理,知道兄弟不睦,将會導緻國破家亡。是以,他在修身治家上也十分嚴謹,先後訂立“武肅王八訓”、“武肅王遺訓”等家規來曉谕子孫。當王位傳到末代錢弘俶手上,他仍可以秉承祖訓,延續家風。

錢弘俶能成為吳越王,是因為大将胡思進發動了政變,囚禁錢弘倧後,才迎立他即位。錢弘倧被廢後,胡思進屢次進言要殺掉他以除後患。錢弘俶因為兄弟情深,又有祖訓教導,便數次拒絕了胡思進的要求,并且派親将薛溫保護在錢弘倧身邊。

錢弘倧就成為五代十國中少數能丢失王位還能保全性命的君主,這還得益于錢镠所創立的家規,若不是錢弘俶遵循祖訓,錢弘倧也難逃一死。

一個好的家風可以讓政權根基長久且永固!在南方諸國之中,能做到這一點的,也隻有錢氏家族。雖然錢镠父子有“窮奢極貴”的缺點,但是在子嗣教育及國家大事上,還是能夠作出清醒的決定。就比如下面這點“民貴君輕”,就是那些貪圖享樂,奢侈至極的君主所不能做到的!

史書稱錢氏父子“窮奢極貴”,為何還能保全吳越國安然無恙

圖為杭州錢王祠—民間百姓為錢镠建立祠堂

民貴君輕,審時度勢

“民貴君輕”的思想是錢镠整套治國體系的核心。他常告誡子嗣說:民為社稷之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幹戈即是以愛民也。錢镠能有此番“覺悟”,還得益于他父親錢寬的提醒。

錢镠占據兩浙十三州後,在臨安故裡大肆興造府第,奢華無比;每次回故裡,巡遊的隊伍也是極盡豪華。錢寬得知是錢镠回來,就四處躲着不見,錢镠疑惑,找到父親向他請教為何不見的原因,錢寬就說:

吾家世田漁為事,未嘗有貴達如此,爾今為十三州主,三面受敵,與人争利,恐禍及吾家,是以不忍見汝。《舊五代史·世襲列傳》

正因錢寬的教誨,錢镠才能如夢方醒,也就有了這個“民貴君輕”的思想。錢镠在任期間,積極開墾田畝、勸課農桑;興修水利、修築石塘等來造福吳越百姓,是以民間都尊稱他為“海龍王”。

史書稱錢氏父子“窮奢極貴”,為何還能保全吳越國安然無恙

圖為錢塘—錢镠所築石塘

其後幾王也一直奉行“民貴君輕”思想,末代吳越王錢弘俶繼位,更是勵精圖治,在免除曆年欠稅的基礎上,實施“縱民之耕,公不加賦”的政策,讓吳越百姓民心大悅。

此外,錢弘俶還能審時度勢,在吳越尚未受到戰火侵襲的情況下,主動納土歸降,保全吳越之地,百姓依舊生活在繁榮和諧的生活中。

史書稱錢氏父子“窮奢極貴”,為何還能保全吳越國安然無恙

圖為杭州西湖雷峰塔—據說為錢弘俶修建

綜上所述,吳越國能坐擁兩浙之地八十四年(以《新五代史·吳越世家》記載為準),絕非一朝一夕的打拼,而是經過五位君王的不懈努力,才讓吳越之地長期處于安穩狀态。而其它幾個政權,雖有高光時刻,但都無法長期保持高光狀态。

再反觀錢镠、錢元瓘父子來看,偶爾的奢侈并無傷國體。在大是大非的選擇上,他們能審時度勢,不惜自降身價,也要保境安民,實作“民貴君輕”的目标;其次,不管是對官員,還是繼承之君的人選上,都是奉行選賢任能的政策,隻有這樣選出來的人,才能貫徹和執行錢镠的思想及整套治國體系。

這就是吳越國能在國主“奢侈”的狀态下,還能保持安然無恙的原因!

參考資料:

《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十國春秋》、《資治通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