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微聽新洲,品味問津書院的千年之韻!

微聽新洲,品味問津書院的千年之韻!

問津書院,坐落于大别山南麓腳下、新洲區東部舊街的孔子河村,被地人稱為“孔廟”,湖北省唯一的孔子遺迹,是我國唯一一個以“孔子使子路問津”典故而命名的書院,也是湖北省文物保護機關,被譽為中國最古老的“大學”,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

微聽新洲,品味問津書院的千年之韻!

問津書院因孔子周遊列國,至楚國,使子路問津于長沮、桀溺典故而得名。因而,新洲區就有了一連串跟孔子有關的地名,如孔子河村、孔子河、孔子山、問津碑、孔歎橋、孔子坐石、講經台、回車埠、研墨池、長沮沖、桀溺畈等。

(一)執辔問津,萬古斯文于此盛

書院,始于唐代,書院制度形成于宋代,其曆史淵源同曆史尊孔、崇孔緊密相連。在唐代,書院是藏書、校書的場所,相當于圖書館或博物館,而書院也起源于私人講學,至此書院具備了承載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

問津書院的前身為孔廟。相傳西漢時期(公元前164),治所庶民在孔子山附近耕田時,掘出一塊上書“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的秦隸石碑,劉安得知後十分重視,命人在發現石碑處建亭,将石碑立于亭内,并在孔子山傍孔子河濱修建孔廟,設私學、著書立說,時有伏生、申公、夏侯、歐陽等學者常聚于此。

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著名詩人杜牧時任黃州刺史,改建孔廟,命廟名為文宣廟,後大興廟學,并設立學宮興學教士,弟子數百人,一時“家循孔教,人誦儒書”,孔廟也是以成為湖北乃至全國最早的書院。

南宋1274年(度宗十年),湖廣儒學提舉龍仁夫,在孔廟旁築室立院講學,時稱“孔子山廟學”,也稱龍仁夫書院。

明代是問津書院的輝煌時期,大批名儒前來講學,盛況空前,書院講學,于斯為盛。

(二)幾經戰火,文章禮樂衍千年

一個朝代的終結,必然是以戰争的形态來揮手告别。一個朝代的開始和繼續,也必然離不開文化的穿針引線。

元末明初,朱元璋在新洲打敗陳友諒,孔廟書院一度毀于戰火,後經地方官吏儒士多次小規模複修。明朝結束了元末以來動蕩不安的社會局面,經濟得以複蘇和發展,政治和社會相對穩定,朝廷提出了“世治宜用文”的文教政策,書院作為與民間,特别是知識階層有着血肉聯系的文化教育機構,在錯綜複雜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的激烈鬥争中,獲得了新的發展。

明神宗年間重修廟院時,湖廣巡撫熊尚文捐資為廟院命名,并撰書“問津書院”匾額,“問津書院”至此正式定名。

在明朝,尚書耿定向、禦史舒山、湖廣巡撫熊尚文等高官鼎力相助,兩次大規模複建書院。

明弘治至嘉靖年間,兵部尚書王陽明多次來書院會講,使廟院講學宗風為之一變,其“陸王心學”成為廟院講學最大門派,百年不衰。

到了清代,書院在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在知識分子中産生深遠影響,學術空前活躍,人們關心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空前熱情。清代皇帝也關心書院發展,命督府、學政慎選山長,獎勵成績卓著者,要求加強對書院的管理。問津書院在康熙年間得到修複和擴建,鹹豐初年第三次遭戰火破壞,但在同治、光緒年間又得到修複和擴建。清代的問津書院,先後登壇講學的名儒達百餘人,多為天南海北的客籍大儒。

問津書院,被譽為孕育鄂東文人的搖籃,曆朝出自問津書院的舉人、進士、名儒、要吏不計其數。數百年間,儒士們師承淵源,學派分宗,各自立說,衆家争鳴,繁華紛呈。康熙、嘉慶皇帝還分别禦賜有“萬世師表”和“聖集大成”匾額,使得問津書院聲播海内。

兩千年來,曆代鴻儒在書院中教書讀書,風景和書香交相輝映。

(三)如今的問津書院

兩千年後的今天,問津書院,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機關,成為了傳播國學和儒家文化的重要基地,集文化熏陶、理想教育、人格培養為一體的文化教育陣地,書院精神在推動儒學複興、弘揚傳統文化中薪火相傳,煥發出新的生機。

-END-

編輯:明婷婷

初審:蔣成鳳

來源:紫薇都市田園、綜合整理

終審:武漢市新洲區文化和旅遊局

(部分圖源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