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史上最為偉大的帝王,他的漢化改革為中國曆史做出了卓越貢獻,受到後世史學家們的廣泛好評。可是他在對待兒子元恂時的殘酷卻讓人诟病不已,引起了很大的非議。由于對漢化政策的不了解,元恂與父親發生了激烈的沖突,以至于被廢除皇太子之位,貶為庶人後囚禁在河陽。可一年之後,拓跋宏卻不念父子之情,聽信中尉李彪的讒言,派中書侍郎邢巒與鹹陽王元禧,帶着诏書和毒酒前往河陽将元恂賜死,讓後人感到唏噓不已。拓跋宏這種絕情的行為,也成為他生命中少有的污點。

元恂是拓跋宏的嫡長子,原名拓跋恂。漢化改革後北魏皇族拓跋氏改為元氏,是以他也跟着改名為元恂。與拓跋宏崇拜漢族文化不同,元恂是極度漢族文化的,在漢化改革政策方面站在了拓跋宏的對立面。他身高體肥,常常和保守的鮮卑貴族混在一起,堅決的反對漢化改革。他拒絕讀漢族書本,也不願意說漢話、傳漢衣,甚至将拓跋宏賜給他的漢族衣冠盡皆撕毀,仍舊解發為編發左衽,頑固的保持鮮卑舊俗。他還嫌棄洛陽的天氣,鬧着要回到北方的舊都平城。拓跋宏任命的中庶子高道悅多次苦勸他,但他毫無悔改之意,反而懷恨在心。
元恂趁着拓跋宏巡視嵩山的時候與左右合謀,秘密準備沖出洛陽城,傳回舊都平城。他擔心中庶子高道悅向拓跋宏告密,又對其之前的勸說懷恨在心,便在行動前刺殺了高道悅。但這個事情還是驚動了鎮守洛陽的禁軍,禁軍首領元俨立刻封鎖皇宮及洛陽各個城門,讓元恂無法出城。同時尚書陸琇馳馬向拓跋宏奏報洛陽的情況,于是拓跋宏大怒,改變行程傳回洛陽。拓跋宏從重處置了元恂,還讓鹹陽王元禧代替自己杖責元恂,打得皮開肉綻。事後元恂被廢為庶人,遷往河陽囚禁。第二年四月拓跋宏聽信李彪讒言,派人處死了元恂。
從曆史文獻的記載來看,拓跋宏與元恂的沖突主要還是在漢化政策方面。可是元恂并沒有直接做出明顯的反叛行為,卻先從皇太子廢為庶人,然後又賜毒酒自盡,這就讓很多人不了解拓跋宏如此操作的原因了。拓跋宏在曆史上的名聲很好,除了漢化改革的功績外,他也是以仁厚著稱的君王。可是在對待兒子的态度上,拓跋宏卻沒有了往日的仁慈,反而對兒子趕盡殺絕,這就很不符合他一貫的執政風格了。很多人認為是拓跋宏過于對漢族門閥大臣寵信,聽信了中尉李彪的讒言,才做出了如此絕情的操作。
這種說法雖然在當時是有道理的,拓跋宏的确過度的寵信漢族門閥大臣,但要說因為李彪一句話就殺了兒子,那也太言過其實了。拓跋宏是明君也是仁君,他做事是有一定規範的。尤其是在漢化改革之後,拓跋宏在朝廷政務上都積極推動漢族朝廷的政治制度,是以不再是草原上那種一言殺人的暴君。從拓跋宏的執政風格看,他不到萬不得已都不會采取殺人這種激烈的手段。況且元恂是他的兒子,父子之情讓他們的關系更進了一步,又怎麼會被李彪輕易撼動呢?即便之前元恂犯錯在先,可他已經被囚禁起來了,又有什麼必殺的理由呢?
從曆史文獻資料上來看,元恂其實并沒有明顯的反叛行為。他雖然反對漢化改革,但并沒有直接攻擊拓跋宏。雖然他刺殺了高道悅,但這隻是為了擺脫拓跋宏對他的管束,抓住拓跋宏出巡的機會逃出洛陽。這些行為都證明了元恂是反對漢化改革的,在當時也算是比較重的罪行。但在事後他已經受到了懲處,而且被廢除了皇太子之位,還被貶為庶人囚禁在河陽。按理說這個事情已經告一段落了,囚禁起來的元恂也翻不起任何浪花。在這種情況下拓跋宏仍舊不念父子之情,毅然決然地将兒子處死,這就顯得非常狠毒了。
主流曆史觀認為是李彪的讒言說動了拓跋宏,才使得拓跋宏做出如此絕情的決定。實際上從曆史的材料來看,李彪的話也并非完全是讒言。他舉報元恂與左右還是謀反,這種可能性的确存在的。早在元恂被廢為庶人的當月,支援元恂的鮮卑貴族就已經在謀求造反了。當時恒州刺史穆泰、定州刺史陸睿互相合謀,暗中勾結鎮北大将軍元思譽、安樂侯元隆、撫冥鎮将魯郡侯元業、骁騎将軍元超及陽平侯賀頭、射聲校尉元樂平、前彭城鎮将元拔、代郡太守元珍等人,陰謀推舉朔州刺史陽平王元頤起兵叛亂。
在這場叛亂的參與者中,絕大多數都是保守的鮮卑貴族,都是積極反對漢化政策的中堅力量。但由于陽平王元頤的陽奉陰違,表面上加入反漢叛亂集團,私底下向拓跋宏告密,使得這次叛亂被任城王元澄剿滅。從這場叛亂的時間節點看,這些人的首選人物很可能是元恂,隻是因為元恂無法逃出洛陽城與之彙合,才不得已選擇了元頤。從元恂出逃的過程看,他挑選了三千精良的禦馬輕裝北上,可見不是簡單的逃回平城,而是有着更深層次考慮的。由此可見,元恂很可能是帶着自己的心腹軍隊與叛軍彙合去了,但因洛陽禁軍的封鎖才功敗垂成。
既然黃河已被的鮮卑貴族和官員已經搞過一次叛亂了,那他們會不會來第二次呢?從當時的曆史環境看,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從叛亂後拓跋宏的反應看,他也是做出了妥協的。他不再要求鮮卑貴族常年待在洛陽,允許他們秋居洛陽,春還部落,當時被稱為“雁臣”。這說明拓跋宏在叛亂後還是進行了一系列的安撫措施,平抑北方鮮卑貴族的不滿情緒。但這種政治上的措施顯然不可能完全斷掉保守派鮮卑貴族的反漢化之路,他們的叛亂随時都可能發生。作為被囚禁在黃河以北的河陽的廢太子元恂,則很可能是他們政治上的最大動力。
本來元恂就是反對漢化的中堅,他既是嫡長子,又是廢太子,是以在政治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如果保守的鮮卑貴族将元恂作為反叛的大旗,那将在政治上具有極大的号召力,很多中間派系的鮮卑貴族和北方所屬民族部落首領都會加入其中。如此一來,這将使得北魏面臨着南北分裂的局面,這将是拓跋宏即位以來最大的危機。從處死元恂的時間點上看,正式拓跋宏西巡長安之時。他從長安傳回後三天,就下令征發冀、定、瀛、相、濟五州兵卒二十萬,準備再次南征南齊。結合兩個曆史事件看,拓跋宏顯然是在為南征清除後顧之憂。
元恂的第一次出逃就是趁着拓跋宏巡視嵩山時發生的,他很可能趁着拓跋宏南征的時候再度發動叛亂。而當時的新太子元恪年僅十四歲,坐上太子位才三個月時間,根本不可能穩定北魏的大後方。而拓跋宏南征又會帶走數十萬軍隊,這又會導緻黃河以北兵力空虛。這樣的情況下,他自然會對元恂非常猜忌,有點風吹草動都感到緊張。雖然史書上說元恂自盡前也留下書信為自己申辯,但這封書信的内容并沒有公之于衆。從政治和戰争的角度看,即便元恂真的沒有與北方鮮卑貴族們合謀,拓跋宏也不會放心把他囚禁在河陽。
河陽地處黃河以北,與洛陽隔河相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元恂在這裡被叛軍劫走了,那北魏就是後院着火。如果此事發生在拓跋宏南征的關鍵時刻,很可能讓他面臨腹背受敵的危局。是以出于各種考慮,作為帝王的拓跋宏肯定會以自己的政治抱負為優先,選擇賜死元恂以保證自己皇位的穩定。元恂之死不但斷了鮮卑貴族保守勢力的念頭,還能夠起到震懾作用,讓他們不敢輕易反叛。至于元恂死得是否冤枉,這對拓跋宏來說已經不重要的。作為政治家,他不會輕易相信元恂會改變自己的立場,走入漢化的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