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時候打燈籠,燃滴滴金,放焰火,小孩子玩火黑夜容易尿炕

小時候打燈籠,燃滴滴金,放焰火,小孩子玩火黑夜容易尿炕

燈籠,在如今人們的心中,隻是孩童的玩具和節日喜慶的象征。但在電燈尚未出現和普及的年代,燈籠卻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承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小時候打燈籠,燃滴滴金,放焰火,小孩子玩火黑夜容易尿炕

在我國古代,燈籠是用于标明官街、商号的門燈(風燈)。燈籠的曆史源遠流長,學者考證,中國燈籠是世界上發明最早的便攜照明工具。甲骨文中的“東”字可能就是對我國古代原始燈籠形象的描繪。

小時候打燈籠,燃滴滴金,放焰火,小孩子玩火黑夜容易尿炕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唐朝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紮結花燈,借着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征“彩龍兆祥,民富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關于打燈籠的由來,其中流傳較廣的說法是: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于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莊信奉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觀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說法,就指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燈。此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小時候打燈籠,燃滴滴金,放焰火,小孩子玩火黑夜容易尿炕

南朝梁武帝時,出現了用紋飾華麗的錦加繪佛教、天人和神鬼故事等制成的燈籠,形成了燈籠畫。燈籠畫,這是一種彩繪于傳統燈籠之上用于美化裝飾燈籠的傳統民間美術。

小時候打燈籠,燃滴滴金,放焰火,小孩子玩火黑夜容易尿炕

河南省安陽市内黃縣馬上鄉東四牌村的張家燈籠又稱同柱燈籠,因為張家當時住在内黃縣同柱村,人們對粘貼在燈籠上的畫習慣稱為張家燈籠畫或同柱燈籠畫,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内黃縣張家燈籠畫的人物形象崇尚英雄,繪畫顔色鮮明,大紅大綠,誇張樸實,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小時候打燈籠,燃滴滴金,放焰火,小孩子玩火黑夜容易尿炕

内黃縣馬上鄉張家燈籠畫的代表性傳承人為張四清,張四清大膽創新完善,在傳統繪畫的基礎上為燈籠畫加入了新鮮的文化元素,被有關部門命名為“内黃四清燈籠畫”。2013年,内黃四清燈籠畫被列入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同年,四清燈籠畫代表性傳承人張四清也被安陽市命名為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小時候打燈籠,燃滴滴金,放焰火,小孩子玩火黑夜容易尿炕

手中燈籠點亮,指引人們傳回溫暖的家中。村口紅燈高挂,慰藉着遠方遊子孤獨的心。談到與燈籠有關的文章,名氣最大的當屬中國當代著名文學家和教育家吳伯箫先生的一篇散文《燈籠》,在文章中,吳先生從小孩子的天性談到燎原的火把,從村口紅燈高照,談到愛國主義熱情。

小時候打燈籠,燃滴滴金,放焰火,小孩子玩火黑夜容易尿炕

吳伯箫先生在《燈籠》的開篇寫道:雖不像撲燈蛾,愛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歡火,喜歡亮光,卻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裡就哭的寶兒,點亮了燈哭聲就止住了。歲末寒夜,玩火玩燈,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裡少有例外的事。盡管大人們怕火火燭燭的危險要說“玩火黑夜溺炕”那種迹近恐吓的話,但偷偷還要在神龛裡點起燭來。

小時候打燈籠,燃滴滴金,放焰火,小孩子玩火黑夜容易尿炕

吳伯箫先生在名作《燈籠》中虛寫追慕古代名将挑燈看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績,作者借燈籠表達自己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吳伯箫先生在《燈籠》一文的結尾處,情緒陡然一揚,引述保家衛國的名稱,表達自己願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願。“塞外點兵,吹角連營……你聽,正蕭蕭斑馬鳴也,我願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王建安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