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1.</h1>
詩人餘秀華曾說:
“我一直袒露真實的自己,無論我是“名人”或者有一天淪為乞丐。因為在整個生命長河裡,我們都太渺小,我不想浪費力氣來說假話,或者掩蓋事實。
我想,一個人活得光彩,首先就是坦蕩,誠懇。
就算有一天,所有人都覺得我不對,我依舊能夠無愧于心。
人生短暫,來不及虛情假意,來不及虛僞!”
袒露真實的自己,向世界敞開你的心。
請真實地回答我:你能做到嗎?
很難,是不是?
因為我們很怕——
怕自己的傷心事,被人不屑地說:“這點事也值得難過”;
怕自己的糗事,轉頭就成為别人的笑柄;
怕自己的真實想法,會害自己成為衆人攻擊的對象,或者傷到他人的心;
怕真實的缺點,讓不懷好意的人抓住自己的把柄;
怕自己的脆弱,讓所愛的人失望……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不願意或者不敢讓别人知道的角落,可能是曾經受過的傷害、不願面對的失敗、或者曾經做過的蠢事,我們極力掩蓋、否認或者不願承認這些事實,就是因為這些“怕”。
為了少受傷害,我們需要用“假裝的面具”來保護自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0">02.</h1>
曾經看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為什麼很多男人回家之後,坐在車裡不下來?”
有兩位網友的回答,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很多時候我不想下車,因為那是一個分界點。
推開車門你就是柴米油鹽、是父親、是兒子、是老公,唯獨不是你自己;
在車上,一個人在車上想靜靜,抽根煙,這個軀體屬于自己。”
“以前也不懂為什麼有時候爸爸把車開回家以後會坐在車裡發一會呆,還總是不耐煩地催他下車。直到自己學會了開車。
有一天晚上自己開車回家,車停好熄了火搖上車窗,然後突然不想動了。
這是一個全封閉的空間,很适合發發呆,就好像打開了另一個世界,有很多需要思考需要解決的事情,打開車門就要面對。突然就懂了爸爸……”
就算是最愛的親人,我們也不會袒露真實的自己,會掩藏軟弱的自己,孤獨的自己,我們怕他們失望,怕他們擔心。
因為我們背了很多标簽,孝順孩子,好父母,好員工……每個标簽都帶着一份期待,為了這些标簽名副其實,我們不敢敞開,怕敞開後,會遭到拒絕,會沒有人能接受,包括我們自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3">03.</h1>
在宮崎駿的電影《千與千尋》中,無臉男說:“你說,無論我變成什麼樣子,你都不會離開我,于是我摘下了面具,看到了落荒而逃的你。”
我們也是啊,怕摘下面具,看到所愛的人落荒而逃,于是,将難過的往事交給時間,給真實的自己戴上面具。
可是面具戴久了,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子?我們最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我到底該何去何從?
不願意面對的痛苦往事,還是會不定期拜訪我們,撕開結痂的傷疤,讓我們痛了一次又一次。
是以,我們再認認真真問自己:
人過一世,不過短短幾十年,難道真的甘願戴着面具,藏着掖着過一生嗎?
我們很怕被人否定,拒絕,并是以很受傷,不敢生活,面對他人。
而事實上,真正的否定和拒絕,從來和别人無關,所有的“怕”和“面具”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不接納,我們覺得真實的自己不夠完美,覺得真實的自己不配得到那麼多的愛,認為隻有掩蓋和假裝後,才會有人愛我們。
事實上,沒有人會永遠陪着你,除了你自己;
很少有人會永遠愛你,除了你自己。
生活已經如此不易,停止對自己的苛責、要求、批評,給自己春風化雨般的愛,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就算是如此不完美的自己,也值得我好好去愛。
當我們陷入困境,孤立無援,無人可了解我們的傷痛時,有一種方法可以給予我們支援,那就是自我關懷。
自我關懷就是,像母親疼愛孩子一樣愛自己,做到慈、悲、 喜、舍。
在痛苦時:
1、 告訴自己此時很難受;
2、 告訴自己難受是人生體驗的一部分;
3、 善待自己。
自我關懷并不是粉飾太平,包裹困難,自我麻痹,反而需要很多的勇氣,因為真正關懷到自己的人,必須直面痛苦的傷口,認清苦痛的真正含義,提醒自己:所有人都會犯錯,所有人都會經曆痛苦和挫折,你所做的都是當時當下最好的選擇。
就像母親對待受傷的孩子一樣,源源不斷地給自己溫柔體貼的話語,充滿愛意的行動,給自己敢于面對所有不如意的勇氣。
當我們有勇氣面對所有的不如意,當我們愛上真實的自己,那麼活出真實的自己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人生的旅途很長,我們會遇到很多人,發生很多事,愛自己,成長自己,做真實的自己。對于身邊的人,身邊的物,願意留下的,永遠不會失去;想要離開的,好好與他告别。
做真實坦蕩,不那麼完美的自己,可能會失去一些,那又怎樣,要知道有個人永遠都那麼愛我。
是的,就算再不完美,我還是很愛真實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