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坡道上的家》:朋友們都結婚了,你怎麼還單着?

《坡道上的家》是一個很吸引人的書名,它打破了我們通常對家的認知。或許我們都曾見過這樣的句子,家是最讓我們安心的避風港。而坡道上的家,卻是我們不安心的來源。

為什麼家會變成這樣?我們所處的家庭究竟是怎樣的情況?我們對于自己生活的家,到底有幾分了解?這是這本小說讓我深思的地方。

《坡道上的家》:朋友們都結婚了,你怎麼還單着?

正如書的作者角田光代所說,這本書寫的并不隻是年輕母親的處境,她想讓所有人都能從中看到自己。

隻有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我們才能有改變的機會。

01.

惡女背後的真相

新手媽媽理沙子被選為了一樁案件的陪審員,案件中,媽媽水穗将自己八個月大的女兒溺死在了浴缸中。

表面來看,案件很清晰,水穗是一個不合格的媽媽,甚至稱得上是惡女。可理沙子深入了解案件之後,卻發現了惡女背後隐藏的真相。

水穗原本是一位事業有成的白領女性,結婚後為了養育孩子成了家庭主婦。可在事業上遊刃有餘的水穗逐漸被孩子消磨得沒了自信。

在與其他母親的交流過程中,水穗發現自己的女兒比其他孩子發育緩慢,水穗是以抑郁,可卻不敢與丈夫和婆婆說。

因為在他們眼裡,養不好孩子,就是母親的失責,水穗若是叫一聲苦,或是孩子出了什麼問題,她就會被質疑不是個好母親。

水穗心裡的抑郁與憋悶沒處宣洩,丈夫和婆婆選擇作壁上觀,孩子則是無休止地胡鬧,樁樁件件将水穗壓得喘不過氣,最後導緻了慘案的發生。

這是理沙子理出來的頭緒,但她悲哀地發現,沒人了解水穗,也沒人了解她。她和水穗是兩個同病相憐的母親,别人無法感同身受。為什麼呢?

小說裡說,人們對母親這一身份有着過度幻想,這是問題的根源。是以在這本書的封面上寫着,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是世界對女性最大的惡意。

我們都聽過為母則剛這句話,現實中确實也有很多這樣的感人事例。但我們沒意識到的是,這句話有時候是一種身份綁架,它強迫母親們要為了孩子,為了家庭,為了丈夫而付出全部,不管你願不願意。

好母親就該為母則剛,因為大家都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要是做不到,那是你的問題。

正是這種對母親的過度幻想壓垮了水穗,她為了照顧女兒付出了全部,但最終卻讓自己越來越沒了自信,可她不敢也不能叫苦,因為沒人會了解她,就連丈夫也隻是會輕飄飄地問一句,别人都能做到,為什麼就你不行?

一個人獨自努力的時候,卻因為一件事沒做好被責備,這是水穗的遭遇,也是理沙子的遭遇,更是惡女背後,被忽略的真相。

02.

兩個人的單身生活

賴偉鋒有一首歌《兩個人的單身生活》,唱出了當下很多人戀愛和婚姻的現狀,明明是兩個人的生活,但有時候卻和單身沒什麼差别。

就像小說裡的水穗和理沙子,為了照顧孩子,她們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專心做個家庭主婦。但在丈夫眼裡,家務和照顧孩子似乎都成了妻子一個人的事。

《坡道上的家》:朋友們都結婚了,你怎麼還單着?

《82年生的金智英》裡有一個情節,丈夫對金智英說,我可以幫你分擔一些家務。金智英反問,“能不能不要再說幫我了,難道這不是你的家,不是你的孩子嗎?”

這就是很多家庭的現狀,也是妻子面對的困局。這種局面還衍生出了幾個詞彙,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意思不言自明。

小說裡,因為孩子哭鬧,理沙子把孩子丢在了公園裡,結果正好被回家的丈夫看到,一場紛争是以而起,丈夫責怪理沙子苛待孩子,理沙子則覺得丈夫根本不了解自己帶孩子有多辛苦。

這看起來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因為沒體會過育兒不易的丈夫很難對理沙子的郁悶情緒感同身受。但他輕描淡寫的指責卻足以讓理沙子崩潰。一個人獨自努力的時候,卻因為一件事沒做好被責備,這種時候任誰也無法平靜地接受指責。

更諷刺的是,丈夫在譴責理沙子的同時,卻在幹着和理沙子一樣的事。因為女兒哭鬧,丈夫直接去住了飯店。和理沙子比起來,丈夫又好在哪呢?

但不會有人這樣比較,因為人們對于妻子和丈夫很難客觀評價,妻子為家庭的貢獻總是會被選擇性地忽略,而丈夫心血來潮的顧家舉動則總是能收獲無數好評。

兩個人經營的家庭,往往是以而形同單身。

03.

結婚不需要湊熱鬧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作家開始關注女性主義題材,從《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到《都挺好》再到《82年生的金智英》,女權這個詞被一再提起。

《坡道上的家》:朋友們都結婚了,你怎麼還單着?

但遺憾的是,一次次的提起有時候換來的往往是更深的誤解,《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面說,擅用你不了解的詞彙是一種犯罪,那有多少人知道女權到底意味着什麼?

我特别喜歡《82年生的金智英》書後的一句話,追求的不是女權,而是兩性都能自由。所有認同男女平等這一思想的人,都是女權主義者。

《坡道上的家》沒有将視角放在女性這一龐大的群體,而是聚焦在了母親這一身份。但我們從中看到的,不隻是母親的處境。

為母則剛,是對所有母親的一種身份綁架。過分地宣揚為母則剛,是對母親這一身份的過度幻想。

但這種身份綁架事實上困擾着我們每一個人。

這本小說已經被拍成了同名日劇,很多人稱之為“避孕神劇”,這當然隻是一種戲谑的說法,這本書并沒有宣傳不婚不育的想法,它隻是想引發我們對婚姻,對家庭,對育兒這些問題的深思。

正值新年來臨,在喜氣洋洋過年的同時,催婚也已經成了大多數家庭的傳統保留節目。

敢像顔甯那樣底氣十足地說一句“我不結婚,我不欠誰一個解釋”的人畢竟是少數,在親友的耳提面命中,大多數人潰不成軍,最後的結果,就像那首歌唱的一樣,《朋友們都結婚去了》,單身的人還敢繼續等麼?

但是,結婚不是過馬路,不需要通過湊熱鬧來提高參與感和安全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