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時代報告劇《那些日子》:見證真實的力量

近幾年,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湧現出一批既有熱度又有口碑的農村題材影視作品,如電影《十八洞村》改編自湖南十八洞村脫貧攻堅的真實故事;《我和我的家鄉》以喜劇形式展現了新時代鄉村風貌;電視劇《山海情》全方位展現了東西協作扶貧下的“閩甯模式”。但總體來說,農村題材影視作品仍然比較少,熒幕上的農民形象還不夠生動立體,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更是難得一見。

近日,一部農村題材20集時代報告劇《那些日子》在電視熒幕上和網絡平台上同時熱播,反響不俗。有人認為,這是繼《山海情》之後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又一部“良心之作”,看後直呼“過瘾”,讓人回味無窮。該劇由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福兆傳媒(福建平潭)有限公司、中國農影音像出版社聯合出品,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廣播電視局、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等機關聯合攝制,是國家廣電總局重點劇目。自8月10日在江蘇衛視及全網平台開播以來,在多個網絡平台赢得高口碑。劇中緊湊的故事、合理的沖突沖突和真實人物動人的扶貧精神獲得網友廣泛贊譽。截至目前,在某短視訊平台“#電視劇那些日子”詞條視訊總播放量超4.4億次,好于許多同期商業大劇的表現,并多次沖上新浪熱搜榜。

近年來,農村題材電視劇精品之作較少,這部《那些日子》是憑借什麼脫穎而出的呢?電視劇以脫貧攻堅獎獲獎者中10位優秀共産黨員作為故事原型,主創人員能夠站在農民和觀衆的視角來體驗生活、塑造人物,讓觀衆深刻感受到這樣的人物不是憑空編造的,而是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是以,在筆者看來,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創作态度,以真實的人物、真情的流露打動人、感染人,也許是《那些日子》成功的重要因素。

《美好青春》單元,講述了“七一勳章”獲得者黃文秀的故事。以真情打動人,是這一集扣人心弦的關鍵。黃文秀要冒雨趕回百坭村搶險和父母告别的那場戲,“一句,我走了,刺痛了多少中國人的心靈。”“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我們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些網友評論,讓人們欣喜地看到,電視劇對新時代年輕人樹立正确價值觀的現實意義。在《神山廚娘》單元中,演員方曉莉穿着和原型人物一樣的沾滿泥土的解放鞋,在崎岖的山路上放羊,背着百斤毛竹下山,和原型人物融為一體,演活了這個地道地道的農民,也演出了一位農家婦女内心的堅韌。再比如在《隴上花兒》單元中,主旋律專業戶丁柳元成功演繹了身殘志堅的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獲得者李曉梅帶領村民脫貧的傳奇事迹。當主人公高位截癱回到鄉裡,鄉親們日夜守候,給了她重生的力量。有網友感慨,“人活到這份上,算是這輩子無悔了……”

該劇制片人兼總導演劉雁虹介紹,“真實”是這部劇的生命力所在。《那些日子》本着真實性和紀實性相結合的原則,合理融入影視劇藝術表達,劇中沒有華美的道具、沒有精緻的妝容,但一切都來源于真實的生活,質樸自然。這個隻有20集的電視劇,是劇組深入海南、廣西、江西、甘肅、内蒙古、山西、四川、河北等8省區10個原深度貧困村深入生活創作拍攝的。真實場景和真摯情感對觀衆的沖擊力,顯然是在某影視城搭景拍攝所不能比拟的。是以當在熒幕中看到你成長過程中曾經遇到過的那些人和事,就會被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與之共鳴,這就是真實的力量。

觀衆在劇中親眼看見原深度貧困村裡某些人的固執觀念、落後面貌,真切體會平凡英雄的兒女情長、溫暖的瞬間、生活的不易,這些都帶着濃濃的人間煙火氣。作為文藝作品,沒有什麼比真實的力量更強大,沒有什麼比真摯的情感更有穿透力。觀衆和網友對這部農村劇的認同,是對創作者真誠拍戲态度的認同,是對真、善、美人性追求的認同,是對劇中展現出來的家國情懷主流價值觀的認同。

目前,鄉村振興的号角已經吹響,新時代農村火熱的奮鬥場景比比皆是。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創作,鄉村題材影視創作正大有可為。我們相信,影視創作者隻有紮根廣袤的中國大地,從廣大人民群衆的實踐中提取創作的素材,才能奉獻出更多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力作。(李琭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