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未滿18歲請在家長指導下閱讀這篇文章

未滿18歲請在家長指導下閱讀這篇文章

中文預告

<b>時光網訊</b>一部英國喜劇《性愛自修室》最近正在美國Netflix上熱播,該劇由Laurie Nunn編劇,由一群非常優秀的年輕演員擔任主演,包括阿沙·巴特菲爾德(《安德的遊戲》)、艾瑪·麥肯、舒提·蓋特瓦、康納·斯溫德爾、Kedar Williams-Stirling、Aimee Lou Wood,還有已經年滿五十的女演員吉蓮·安德森(《X檔案》)。

這部劇設定在一所英國的高中裡,學校裡的一個男孩因為自己母親是性治療師而感到尴尬,但卻在學校裡跟一個“壞女孩”開起了自己的“性診所”,一邊賺錢,一邊還可以幫助學生們解決問題。這是一部風騷露骨又搞笑的青春性喜劇,風格、對話、音樂和表演都極具創意。如果《美國派》是一部電視劇,發生在英國,而且由韋斯·安德森導演,那差不多就是《性愛自修室》了。

未滿18歲請在家長指導下閱讀這篇文章

青春靓麗的男女主

這部劇一開始讓觀衆認識了奧蒂斯·米爾本(阿沙·巴特菲爾德 飾),一個害羞,身份尴尬的少年,很難适應學校的生活。他跟媽媽一起住,而媽媽吉恩·米爾本醫生(吉蓮·安德森 飾)是一位知名性治療師,她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很不同尋常,總會侵入奧蒂斯的隐私。奧蒂斯有一個朋友叫艾瑞克(舒提·蓋特瓦 飾),一個年輕的男同志者,他家信教,父親不認可他的生活方式。奧蒂斯很快認識了梅芙(艾瑪·麥肯 飾),她是學校裡所謂的“壞女孩”,被父母遺棄,跟學校裡最受歡迎的運動員傑克遜(Kedar Williams-Stirling 飾)搞着地下情。

當學校裡的人都知道奧蒂斯的媽媽是一位性治療師之後,梅芙想到一個點子,她想在學校開辦一個性診所,給其他學生看診,讓奧蒂斯做治療師。他們幫助的第一個人就是學校裡的校霸,亞當(康納·斯溫德爾 飾),他跟女友艾米(Aimee Lou Wood 飾)在性方面有些問題。這門新生意很快就讓奧蒂斯和梅芙走近了,但當奧蒂斯對梅芙動了心,而梅芙不一定會回應的時候,事情就變複雜了,而且奧蒂斯和艾瑞克之間的友情也受到了考驗。

一開始,這部電視劇做得很聰明,精明,而且非常時尚,音樂也很不錯。不過我覺得<b>在現實中,世界上沒有哪個高中能像劇裡這個一樣,文化進取,社群多元,所有青少年在性方面都很積極,愛聽音樂,還喜歡七八十年代的複古文化。這個背景設定真是個美好的虛拟世界。</b>

未滿18歲請在家長指導下閱讀這篇文章

《性愛自修室》劇照

這部劇在塑造人物方面也做得很好,每個人都很立體,不落俗套。劇裡有一個尴尬的少年英雄(奧蒂斯),他的同志朋友(艾瑞克),還有一個出身貧賤又被人誤解的“壞女孩”(梅芙),傻氣的校霸(亞當),無腦的校花(艾米),以及傲慢自大的學校運動健将(傑克遜)。

<b>每個角色的形象都因為甜蜜溫柔的劇本,還有演員們的出色演繹而得到了提升。</b>這部劇第一季給了每個角色成長改變的空間,也讓觀衆有時間去了解他們的生活和他們真實的樣子。

吉蓮·安德森顯然是享受這個角色的,她操着一口恰到好處的英國口音,擔起了劇中大量幽默戲份,但也有走心的時候。她跟巴特菲爾德之間的母子化學反應很好,她自己的副線故事也很紮實。劇中所有的年輕演員都很出色,演得很好,把角色演繹得很傳神。

Aimee Lou Wood演繹的艾米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校花”形象,格外甜美。康納·斯溫德爾的角色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他深入刻畫了亞當這個角色,并且證明了即便是校霸,也有感情。Kedar Williams-Stirling飾演“校園風雲人物”傑克遜,表現也很好,但他最出彩的部分還是撕開自己的假面,把内心的脆弱暴露出來的時候。在劇中最難演的是舒提·蓋特瓦的角色,他飾演明豔的男孩艾瑞克,既有自己的想法,又很尊重人物本身。他成功地給奧蒂斯和梅芙的關系加上了一層有趣的看點。

未滿18歲請在家長指導下閱讀這篇文章

這部劇裡最出挑的明星在我看來還是艾瑪·麥肯,她飾演梅芙。如果你覺得這個年輕的女演員很眼熟,抱歉,不是因為她以前演過戲,在此之前她隻拍過兩部很小的電影。眼熟很可能是因為麥肯的樣子很像獲得過奧斯卡提名的瑪歌特·羅比。話雖如此,麥肯對梅芙的演繹着實不錯,演出了角色身上“艱難生存模式”的感覺,但又能讓人感覺到她内心深處還是一個戰戰兢兢的小女孩。

但是,如果沒有一個有趣,有情義,讨喜的主角,這些配角演得再出色也沒有用,幸好阿沙·巴特菲爾德飾演的男主角讨人喜歡又溫柔。這位演員跟其他演員的互動都很有愛,特别是跟安德森、麥肯還有蓋特瓦。巴特菲爾德完全讓人相信他就是那個不自在的,害怕異性的小男孩,但他變成少年治療師的時候,也很有說服力,而且你能明白他是如何不知不覺地從母親那裡學會了這些職業技能的。

他的表演真實有力,在高手環繞之下,還能擔得起男主的重擔,很好地演繹了這部劇集。<b>最後,《性愛自修室》是一部犀利,大膽,聰明,有趣又暖心的劇集,雖然不一定适合所有觀衆,但隻要看了,就會覺得有意思,很感動。</b>

<b>其他媒體評論:</b>

“性可以是刺激的,可怕的,極為尴尬的,也可以是一場美妙的冒險。它有可能改變一生,也可能令人感到恐懼,無聊。不管你在這方面有怎樣的經曆,發生關系這種事都有可能被放大成一個承諾,或者一個威脅。但對于青少年來說,要動真章的時候,他們可不懂這些道理。有些時候,你想要或者需要知道的,是如何讓發生關系的人各自保持體面。

未滿18歲請在家長指導下閱讀這篇文章

性作為點綴,在青少年喜劇中已經存在幾十年了,是以,《性愛自修室》也不例外。 Laurie Nunn的新喜劇完全用活了八十年代美國高中的各種典型——從未經人事的書呆子,到穿着棒球服的運動員,還有抽煙的叛逆少年,再到穿着豔麗的‘希德姐妹幫’式外套的惡毒女孩——當你看到有人掏出蘋果手機的時候真的會覺得違和。

這部劇也用性愛本身和多種關于性的病症搭成了一個架構,用同情心、玩笑,以及可能很有用的耐心,讓角色紮根于各自的經曆(或經曆的缺失)。

這部劇說得非常正确的一點是,做不做愛,隻是孩子們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或想做的事的一個開端而已。抛開技術不談,劇中還探讨了關于性和包容的問題,以及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并學會為之發聲的過程。你還會看到敷衍的性愛和真正的歡愉之間是有巨大的差異的。這些問題在以往的大量青少年喜劇中鮮少被真正涉及,是以,《性愛自修室》把這些更加具體的問題放到劇中,用帶着關愛和幽默的态度進行探讨,還是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綜藝》雜志

未滿18歲請在家長指導下閱讀這篇文章

“在讨論電視上展現的青少年性愛時,人們經常會就其是否符合道德,是否夠負責任展開讨論,卻很少有人讨論到那樣的展示到底夠不夠差。性愛經常被僞裝或理想化處理,卻沒有講過它也可能是一種笨拙,尴尬,鬧騰的試錯過程。《性愛自修室》周五就要在奈飛上線了,這是一部趣味十足的英國青少年喜劇,正如片名寫的,劇中有很多對性的展現。

但最精彩的還是‘自修室’的部分。就像跟它類似的講美國國中的動畫《青春無禁忌》一樣,《性愛自修室》把性探索當做是探究真正的自己,了解自己想要什麼,以及如何與他人産生連接配接的學習過程。”——《紐約時報》

“奈飛最新的講述青少年人生的劇集既有性喜劇的喧鬧,又包含了對年輕人的共鳴,阿沙·巴特菲爾德和吉蓮·安德森在其中的表演都非常精彩。人們一代代各有不同,但講一個‘青春期’的故事,永遠不會出錯。不管他們的購買力或者品牌忠誠度是怎樣的,所有經曆過二十歲出頭那段歲月的人都有過青春的懵懂,初戀的笨拙青澀,考試和論文的焦慮汗水,并且大緻能夠在回望青春的時候輕松一笑。

前有像《On My Block》、令人歎息遺憾的《諸事不順》、以及《十三個原因》第一季這樣的劇集,奈飛近幾年在‘青春期’這個題材上可以說是做得很不錯,最近又上了一部有趣又值得尊重的佳作,正喜劇《性愛自修室》。既有點像奈飛出品的精彩類型動畫劇《青春無禁忌》,又有點像《諸事不順》的結局,這部《性愛自修室》的閱聽人大概也是正在經受青春期噩夢的人們吧。

但這部劇非常激烈粗放,而且畫面呈現的形式可能讓青少年或剛成年的年輕人們感到難堪——這部劇最好的觀劇方式應該是自己獨處時觀看,然後,有可能的話,再跟其他人坦率地探讨。”——《好萊塢報道》

“‘性交可以是美妙的’吉恩·米爾本對她的兒子奧蒂斯如此說。‘但也可能導緻巨大的痛苦。而且如果你對待性的時候不夠小心,它甚至可能毀掉你的生活。’吉恩應該是了解的。她是一個性治療師,也是這個領域的暢銷作家,但她跟奧蒂斯父親(也是一位性治療師,之前還跟她一起寫書)的婚姻卻沒能走到最後,因為他總是不斷地出軌。

未滿18歲請在家長指導下閱讀這篇文章

奧蒂斯對性應該也有了解,畢竟他目擊過父親的不堪舉動,也知道他的家庭是如何是以而破碎,并且導緻他在青少年時就失去性欲。他不敢手淫,而跟學校裡一個饑渴女孩的破處嘗試又引發了他的恐慌發作。一開始,這部劇過于依賴這些刺激情節。例如,故事開頭講述了天賦異禀但卻有性障礙的校霸亞當(康納·斯溫德爾 飾)在女友艾米(Aimee Lou Wood 飾)面前僞裝高潮,而艾米卻執着于“精液”在哪裡這個問題。

這部劇前期,就像亞當一樣,大部分學生的問題都是假裝自己在性方面很自信,實際上卻并非如此。但這個現象讓奧蒂斯、梅芙還有奧蒂斯的好基友艾瑞克(舒提·蓋特瓦 飾)迅速找到了症結所在,發現了他們的同學們在處理性這件事的時候有多驚恐,多無措。

奧蒂斯給出的建議大多都不是技術性的,而是找到了問題背後的心理原因:一對相知很長時間的好朋友可能并不應該發展成情侶,或者艾米應該弄清楚自己究竟喜歡什麼而不是一味在新的性感男友身上找滿足。這部劇說明了,性和性别認同都有可能是滑稽可笑的,或者是可怕的,這要取決于情境,艾瑞克的自我發現之路在這兩方面都有涉及,而且遇到的問題都相當激烈。”——《滾石》雜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