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大授銜前夕,當授上将軍銜的名單交到毛主席手裡後,主席看到名單上王建安的名字,直接把王建安給劃掉:
此人驕傲自滿,授中将為宜!
要知道授銜名單都是經過嚴格審查的,以王建安的資曆戰功授中将肯定是低。

而此時王建安也因為高血壓住在醫院,于是王建安授銜被擱置了,王建安到底做了什麼?毛主席為什麼會特意指出他容易驕傲,而且因為驕傲自滿就要降低王建安的軍銜呢?
毛主席這樣說是有原因,王建安性格有些火爆,而且向來直言不諱不喜歡藏着掖着,要不然他也不會跟許世友并稱山東雙雄了,許世友曾說王建安:
會上拍桌罵娘,但是會下老王從來不拆台!
确實王建安跟許世友一樣都是戰場猛将,俗話說慈不掌兵,他們常年在一線戰場,說話怎麼可能會和顔悅色,有什麼就是當面說清楚,說清楚之後執行指令時他們絕對不會偷奸耍滑,有一次會議上,王建安對于陳毅提出的建議不滿,兩人發生了争執,最後都還是說不通,王建安一氣之下拍桌子走了,本來這種争執是很正常的,但是這件事傳到了毛主席耳朵裡,那麼性質就不一樣了,毛主席給王建安打上了不服從指令的标簽。
而且在粟裕打完蘇中七戰七捷之後,王建安表示這場戰役并沒有代表性,是以不能把這場戰役的功勞擴大,粟裕是誰啊,在解放戰争中的功績不弱于林帥,這就讓人覺得王建安有些目中無人,毛主席也覺得王建安太過莽撞,其實王建安并不是目中無人,而是性格比較沖動,如果說王建安的目中無人,那麼為什麼他會甘願擔任許世友的副職?而且還是在兩人有沖突的時候。
那是在1948年豫東戰役結束之後,中央想要盡快拿下濟南,當毛主席把攻打濟南的任務交給王建安的時候,他不假思索的回到,服從軍委的決定,看到王建安不假思索的答應,毛主席心裡也是很開心的,但是随即解釋道:
“山東兵團山東人很多,許世友呢在膠東部隊很有威望,而你在魯中、魯南也頗有名氣,一旦也不比許世友差,你們倆是山東雙雄,别人都說雙雄難并立,而我則說孤掌難鳴,你們倆要擊得響同心協力。”
王建安聽出了毛主席話裡話外的意思都是團結,他知道主席是怕自己跟許世友因為沖突,進而耽誤了攻打濟南城。
王建安跟許世友的沖突要從紅軍時期說起了,紅軍時期,王建安跟許世友的關系本是非常好的,不過當張國焘犯錯之後,性格耿直的許世友大聲說出了自己的不滿,是以許世友也被批評了,不滿的情緒在許世友心中滋生,他做了一個打算帶槍離開延安,去其他地方打遊擊,以許世友的性格而言,他還真的能幹出這種事,自己一個人肯定不行,許世友還找了幾個将領陪自己一起走,這其中就有王建安。
而王建安雖然也很耿直,但是他認為這樣做不好,這是違反紀律的,最終王建安還舉報了許世友他們,事後雖然許世友也意識到自己是錯的,但他還是不肯原諒王建安,因為他認為王建安這是背叛,之後兩人的關系一直很僵,是以毛主席才會這樣問。
王建安沒有多想,直接站起來向毛主席表态,請主席放心,我一定協助許世友打好這一仗,毛主席聽後哈哈大笑,然後就安排王建安去找周總理商量戰略部署,王建安跟周總理秉燭夜談,直到第二天東方日出一片紅,王建安才告别周總理,走的時候王建安手裡多了一個公文包,而當王建安再次見到許世友的時候,兩人好好喝了一場酒,然後就盡釋前嫌,王建安心甘情願地做了許世友的副手,從這裡不難看出,王建安并不是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不然他也不會全心全意地協助許世友了。
在王建安許世友的通力合作下,僅用8個晝夜濟南被攻克了,當捷報傳來時毛主席非常開心,濟南戰役的勝利證明了,任何一個國民黨城市都無法抵禦解放軍的攻擊,濟南戰役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他揭開了國共雙方戰略決戰的序幕,随後王建安馬不停蹄地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在杭州被解放之後,王建安絲毫沒有停歇,就出任浙江軍區司令員。
抗美援朝爆發之後,王建安在國内的工作告于段落,于是他再次入朝參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在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王建安推廣小部隊行動的打法,集小勝至多勝為大勝,以此來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在北韓參加了兩年戰鬥,因為長期征戰的原因,王建安最終病倒了,他被送回國休養治療。
在王建安還在休養的這段時間,大授銜工作已經緊張地展開,當授銜小組把名單送到毛主席手中時,毛主席看到了王建安的名字,雖然在濟南戰役中王建安表現并不錯,但是毛主席對王建安的印象,更多的是目中無人,于是毛主席便把王建安的名字圈了起來,寫上了,此人驕傲自滿,授中将為宜,而平定小組也覺得十分為難,憑王建安的資曆跟功績,授上将軍銜是應該的,如果授了中将确實低了,但是如果直接反駁毛主席的決定,那更是萬萬不可的,正巧此時王建安因為身體不好,現在正住在醫院,于是評定小組就把這件事暫緩了,想要等王建安的身體好了再為他申請。
當1956年授銜過去一年之後,小組再次對毛主席提出了王建安的事情,并且把王建安為什麼能授上将說明,聽後毛主席恍然大悟,王建安不是驕傲自滿,隻是性格太過耿直脾氣有點火爆,毛主席意識到是自己一時大意了,沒想到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其實毛主席還是挺喜歡這種兵的,比如許世友将軍,毛主席對他就十分喜愛,這種将領雖然莽撞但是對毛主席是真的尊重,而且做事從來不偷奸耍滑,最後毛主席同意授予王建安上将軍銜,而也就是因為這,才有了開國上将到底是55位,還是57位的問題,王建安是開國上将,但是并不是在1955授的銜,而是在1956年。
另一個是李聚奎,他和王建安将軍的原因不同,李聚奎錯過授銜的原因是,他當時的職務是石油工業部部長,而不是在軍隊中擔任職務,按照軍銜評定的要求,不在軍隊中任職的是不能夠評定軍銜的,兩位将軍都沒能趕上1955年的大授銜,不過他們也都是開國上将,隻不過是後來補授的,上将軍銜也是他們應得的,1975年,王建安任中央軍委顧問,葉劍英元帥曾對王建安說,建國以來你不計較職務高低,任勞任怨很不容易啊,王建安一生清廉兩袖清風,在他彌留之際,他想效仿總理昔年把骨灰灑向山川大海,王建安希望,自己的骨能夠灰灑向生他養他的故鄉,并希望自己的葬禮不要大操大辦,子女們遵從了他的意願,王建安在北京病逝,也如他所願,他人生的最後一程簡簡單單的結束,在他去世後他的骨灰也灑在家鄉,很多老戰友都是在很久之後,才得知王建安的病逝的消息,詢問他的子女才知道,這位老戰友就這樣不聲不響的走了,他一生節儉緻死也沒有奢侈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