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越劇演員吳小樓是越劇“十姐妹”中年齡最小的一個,而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尹桂芳是“十姐妹”中年齡最大的,但是吳小樓卻常常演大姐的“父親”,這又是什麼“因緣”呢?

吳小樓肖像(1926——1998)
原來,吳小樓是個老生演員,1946年,她曾與尹桂芳、竺水招為芳華越劇團三大台柱,在台上經常飾演尹桂芳所演角色的父親或長輩,如在《浪蕩子》中,尹桂芳飾金育青,吳小樓就飾金育青之父;在《回頭想》中,尹桂芳飾主人公李德華,吳小樓就飾李德華之父……還在《沙漠王子》中飾叛臣安達、《秋海棠》中飾軍閥袁寶藩等許多“長一輩”的角色。
越劇十姐妹1947年合影(右一為吳小樓)
尹桂芳和竺水招都很喜歡吳小樓,把她當自己的小妹妹,對她的演技和唱腔也十分肯定。尹桂芳與竺水招總是演一對情侶,吳小樓則總扮演尹桂芳的父親。台上尹桂芳叫吳小樓“爹爹”;台下吳小樓卻總叫尹桂芳“大姐”,是以三人關系親密無間,合作非常愉快。
尹桂芳與竺水招《浪蕩子》劇照
1946年芳華越劇團姐妹漫畫
吳小樓為觀衆演唱
吳小樓的嗓音寬厚洪亮,中低音音質飽滿,唱腔蒼勁凝重,演唱充滿激情,聽來頗具男性的剛毅氣質。是以她與尹桂芳儒雅潇灑、韻味醇厚的唱腔互為烘托,相得益彰,許多戲堪稱“視聽盛宴”,連演連滿,給觀衆帶來極大的藝術享受,是以觀衆稱她們為最佳“父女檔”。越劇曆來是以小生、花旦為主的劇種,吳小樓憑自己的表演功力,以老生行當應工,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成為劇團的台柱之一,并有越劇“金少山”之稱,實屬難得。
吳小樓在《情探》中飾張行簡
尹桂芳曾這樣評價吳小樓:小樓老生、大花臉都演得好,人也蠻好,會演戲,正反面角色都能演,配置設定她演啥就演啥。在九星戲院(芳華劇團)演出時,她還年輕(21歲),膽子蠻大,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姐妹的感情是深厚的。
吳小樓在《打金枝》中飾唐皇
1947年6月25日出版的芳華劇刊也曾這樣評價吳小樓:的确,老生群中,嗓音響、扮相好、戲路寬,要首推我們的當家老生吳小樓,《回頭想》中的老父親,《葛嫩娘》中的鄭芝龍,《光緒皇帝》中的李蓮英,那惟妙惟肖的神情都是明顯的事實,演反派不作第二人想。此外,她還串過兩次老旦,《西廂記》和《天作之合》也有驚人的演技。
芳華演出劇目說明書
吳小樓在《窦娥冤》中飾張驢兒
由于時代和機緣的因素,吳小樓年輕時留下的影像資料很少。1948年吳小樓曾在越劇電影《祥林嫂》飾演賀老六,但至今未見當時的影像流傳。不過,1958年吳小樓在越劇電影《情探》中飾演的張行簡,雖然隻是一個配角,前後出現不過幾分鐘,但一段《狀元公不要太書呆》的唱段,采用尺調腔慢中闆處理,吐字清晰、圓潤舒展、旋律豐富,韻味濃郁,把一個為人圓滑、巧言善辨,在官場中八面玲珑的角色表現得活靈活現。正是這段唱,使許多觀衆對吳小樓“盛年”時的表演藝術甚為贊歎,越劇“金少山”,果然名不虛傳。
越劇《情探》劇照
吳小樓1926年6月18日,出生在美麗的西子湖畔一一杭州一個窮裁縫家裡。雖然家境貧寒,但疼愛她的父母在6歲那年還是咬牙送她上學,想改變沒文化受窮的命運。吳小樓從小聰明伶俐,記憶接受能力強,嗓音寬厚嘹亮,很快便成學校裡的文藝活躍分子。她也喜歡看戲,唱戲,尤其喜歡看越劇,是個十足的小戲迷。
吳小樓生活照
但在吳小樓十歲那年,家裡生活條件更加困難了,這時正好父親的一個朋友說起餘姚的越劇“雙鳳舞台”正在招女孩學戲,父親與母親便商量,決定将吳小樓和她的姐姐寶珍送去學戲。
吳小樓在《梅花魂》飾陳東初
窮人的孩子懂事早,小樓和姐姐完全能體諒父母的用心,便離開父母,走上了一條陌生的路一一到餘姚去學戲了。
科班的生活是艱苦的,學員每天四點鐘起床練功。吳小樓開始學演武戲,除了練基本功、毯子功、靶子功外,還要練甩髯口動作。後來,老師發現她嗓子好,就讓她學文戲。就這樣,吳小樓學了三個月之後,文武兼備,就開始“串紅台”,與姐妹們在杭嘉湖一帶整天餐風露宿,風雨奔波,跑馬頭賣藝。由于吳小樓出生于杭州,見多識廣,又念過書,自小還看了許多戲,記憶力又強,是以她學戲快,唱腔動聽,戲又演得好,很快便在杭嘉湖一帶小有名氣。
吳小樓與她的學生
但僅僅一年,抗戰爆發,“雙鳳舞台”解散,吳小樓和姐姐隻得随父母匆匆逃亡到父親的故鄉諸暨山村,艱難度日。
1939年夏,原“雙鳳舞台”管理生活的老伯突然随一個劇團來諸暨演出,聽說吳小樓無事閑在家裡,便熱情向劇團推薦了她。這時吳小樓姐姐已出嫁,為了全家的生活,吳小樓就一人手拿簡單行李,再次踏上江湖,又開始跑碼頭的演戲生涯,不久劇團被上海劇場老闆看中,她們就乘船到了上海。
吳小樓、尹桂芳與觀衆
經過幾年的“江湖生涯”,吳小樓演藝不斷進步,已經開始在團中擔任二肩老生,偶而也能頂替一下頭肩老生。
1942年,吳小樓在天潼大戲院演出《包公打銮駕》時,有一天頭肩小生突然在開演前“發飚”拒演。為了應急,在大家鼓勵下,吳小樓大着膽子,頂替上場演頭肩小生的戲。
由于吳小樓平時就是個有心人,常躲在背景偷看、偷學頭肩小生的戲,是以吳小樓手眼身法步到位,一個倒闆唱下來,就獲得“滿堂彩”。從此吳小樓便由二肩小生翟升為頭肩小生,聲名鵲起。
1943年到1945年,她受袁雪芬賞識,兩度參加了袁雪芬領銜的劇團,積極投身越劇改革,創造出演了不少成功的老生角色,同時刻苦鑽研老生藝術,多方學習吸收,唱出特色,唱出感情。1945年在《月光曲》劇中,吳小樓演袁雪芬的“叔叔”,隻有一場幕外戲中的十句唱,表現叔叔與侄女的分别之情。由于吳小樓對角色感情體驗得比較真切,每次演唱總是自己先動感情,進而激起觀衆的共鳴。袁雪芬也說:與小樓搭戲,交流及時,配合默契。
吳小樓在《萬古忠義》中飾洪秀全
1946年尹桂芳自組芳華越劇團時,獨缺一個當家老生,正好吳小樓合同期滿,便受邀來到芳華。這以後吳小樓在藝術上漸趨成熟,與越劇姐妹的聯系也更加廣泛。
如上所叙,吳小樓在“雪聲”時期便與袁雪芬結下深厚的舞台姐妹情,1947年8月,袁雪芬萌發通過義演籌集資金造劇場的想法,便先與吳小樓商量,吳小樓一向敬佩袁雪芬的人品,為人丈意豪爽,當即答應袁雪芬參加,并聯絡尹桂芳、竺水招等與袁雪芬見面,共同促成了在越劇史上垂名的“十姐妹”義演之舉。她也在《山河戀》中飾演了梁僖公一角。
吳小樓與丈夫
吳小樓雖是“十姐妹”中最小的一個,但她人小機靈,膽大心細,十分支援袁雪芬的行動,跟着袁雪芬一起四出奔走,到姐妹們家裡串門做聯絡工作。
當義演遭到當局勒令停演時,又是她協同袁雪芬、尹桂芳三人趕到社會局,據理力争,針鋒相對,終于迫使當局撤消禁令,赢得勝利。此後,吳小樓更是與“十姐妹”緊密團結,來往密切。
1947年10月,“十姐妹”之一的筱丹桂受戲霸張春帆迫害自殺,又是吳小樓與其他姐妹一起,沖在前面,為筱丹桂申張,揭發張春帆的惡行,直至1949年之後,将張春帆告上法庭伏法,替筱丹桂報了冤仇。
吳小樓在演唱
吳小樓經曆了這些風雨後,進一步了解了社會的錯綜複雜,得到鍛煉,思想和藝術都有了新的進步。1949年後,她聯合動員一批姐妹,第一個參加國營劇團,并擔任華東戲曲實驗越劇團演員隊長,她心胸開闊,善于團結同行,藝術上繼續探索,不斷進步。
吳小樓與越劇姐妹
1952年她在《白蛇傳》中飾演的法海一角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三等獎;1958年她參加電影《情探》的拍攝,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狀元公不要太書呆》的代表唱段,還在《天國風雲》、《則天皇帝》、《争兒記》等戲中有了藝術的創新和發展。1980年,越劇院黨組織根據吳小樓長期的優秀表現,吸收她為中共黨員,她的入黨介紹人就是袁雪芬和當年由她引薦進“雪聲”劇團的著名編劇徐進。
吳小樓雖然因病于1998年去逝,生前留下影像資料也不多,但她所創造的越劇老生藝術在觀衆中還是存有巨大影響,人們把她與張桂鳳、徐天紅、商芳臣并稱為“越劇四大老生”就是一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