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演義中出場一次的小人物,後人卻為他拍了一部電視劇,他是誰一、曆史上真實的陸績是什麼樣子的?二、陸績堅持了一生的行為準則小結

說起《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我們都知道其中的英雄人物數不勝數,像是曹操、劉備、張飛、關羽、孫權等人,關于他們的故事都是為大衆所津津樂道。

不過,今天我們想要介紹的卻是一位在《三國演義》之中僅僅露過一次面的“小人物”。這個人的名字就叫做陸績,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官員。陸績在《三國演義》之中的亮相,正是諸葛亮來到東吳遊說、舌戰群儒的時候。而陸績正是與之辯論的群儒之一。

三國演義中出場一次的小人物,後人卻為他拍了一部電視劇,他是誰一、曆史上真實的陸績是什麼樣子的?二、陸績堅持了一生的行為準則小結

盡管在小說家眼中,陸績是被諸葛亮回怼得啞口無言,但那畢竟隻是為了襯托出諸葛亮的高大形象,和曆史原型的陸績并無關系。而根據陸績一生的功績,著名導演阚衛平還為他拍攝了一部名為《廉石傳奇》的電視劇,帶領人們了解這一位傳奇人物的一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3">一、曆史上真實的陸績是什麼樣子的?</h1>

說起陸績,我們就不得不提起一個叫做“陸績懷橘”的轶事典故。根據《三國志·陸績傳》記載:

三國演義中出場一次的小人物,後人卻為他拍了一部電視劇,他是誰一、曆史上真實的陸績是什麼樣子的?二、陸績堅持了一生的行為準則小結

“績年六歲,于九江見袁術。術出桔待之,績懷桔二枚。及歸,拜辭堕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原來是陸績在六歲的時候,随同長輩去拜見袁術。因為袁術用橘子招待客人,陸績嘗了之後覺得特别好吃,就想要帶幾個橘子回家給母親嘗一嘗。于是陸績便偷偷藏了兩個橘子在自己的袖子裡。哪知道,準備離開的時候,橘子卻是從袖子裡掉了出來。

三國演義中出場一次的小人物,後人卻為他拍了一部電視劇,他是誰一、曆史上真實的陸績是什麼樣子的?二、陸績堅持了一生的行為準則小結

不過,聽完了陸績解釋之後,袁術也是對陸績的孝順之心大感驚奇,于是就沒有再計較了。這個故事還被元朝的郭居敬選進了《二十四孝》中,流傳甚廣,其中有這麼一句詩稱贊陸績道:

“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桔,遺母報乳哺。”

三國演義中出場一次的小人物,後人卻為他拍了一部電視劇,他是誰一、曆史上真實的陸績是什麼樣子的?二、陸績堅持了一生的行為準則小結

後來,因為父親陸康的病故,失去頂梁柱的陸家不得不依附于江東的孫家。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一統江東之後,年僅十幾歲的陸績便成為了孫策的座上賓。陸績博學多才,見多識廣,性格亦是剛正不阿,曾經多次直言進谏,對張昭、張纮等東吳重臣都是毫不客氣。

不過,陸績這一種性格充滿了尖刺,同樣引起了後來掌控大權的孫權的不滿。一方面,孫權選擇了性格更加聽話順從的陸遜;另一方面,孫權則是暗暗打壓陸績,讓他調遣到偏遠的郁林當一名太守。

三國演義中出場一次的小人物,後人卻為他拍了一部電視劇,他是誰一、曆史上真實的陸績是什麼樣子的?二、陸績堅持了一生的行為準則小結

被如此貶谪,陸績卻是并不在意。實際上,他的志向并不在于做官做得有多大,而是在于學問做得有多深。原來陸績的志向并不是當官,而是成為一名學者。他曾經為《易經》做過注釋,又曾經自制了一個著名的天象圖——渾天圖,其中就利用了風水地理來占星算命的知識。

一直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年僅32歲的陸績不幸因病去世。值得注意的是,在彌留之際,陸績曾經預言道:

三國演義中出場一次的小人物,後人卻為他拍了一部電視劇,他是誰一、曆史上真實的陸績是什麼樣子的?二、陸績堅持了一生的行為準則小結

“從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車同軌,書同文,恨不及見也。”

原來陸績預言60年之後,分裂的天下将會再一次回歸于一統。果不其然,在鹹甯六年(公元280)年的時候,西晉滅了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這正與陸績的預言相吻合,不可不謂驚人。

三國演義中出場一次的小人物,後人卻為他拍了一部電視劇,他是誰一、曆史上真實的陸績是什麼樣子的?二、陸績堅持了一生的行為準則小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陸績堅持了一生的行為準則</h1>

陸績一生所踐行的行為準則,可以概括為“一匡天下,不以兵車”。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需要使用武力,而是憑借仁德來使人心悅誠服。曾經陸績就在東吳群臣商讨如何一統天下的會議上如是說道:

“昔管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候,一匡天下,不用兵車。孔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今論者不務道德懷取之術,而惟尚武,績雖童蒙,竊所未安也。”

三國演義中出場一次的小人物,後人卻為他拍了一部電視劇,他是誰一、曆史上真實的陸績是什麼樣子的?二、陸績堅持了一生的行為準則小結

當時年僅十幾歲的陸績,就深刻認識到,單憑武力想要使人臣服是遠遠不夠的。想要真正讓人心悅誠服,唯有通過國家的仁政與君王的仁德來感化群衆和敵人,才能夠取得長久的效果。

其實放到戰亂紛争的三國時期,陸績的這一觀念無疑是幼稚的,畢竟所謂槍杆子裡才能出政權。但是陸績本人一生卻都在踐行着這麼一個行為準則。在孫權任命他為郁林太守的時候,還特别給他配備了2000名士兵。

三國演義中出場一次的小人物,後人卻為他拍了一部電視劇,他是誰一、曆史上真實的陸績是什麼樣子的?二、陸績堅持了一生的行為準則小結

可是,陸績卻是嚴詞拒絕了,他并不願意帶兵打仗。不僅僅是因為當時他患有腿疾,行動不便,不能騎馬射箭;而且是因為陸績依舊秉持着仁德化人的觀念,是以才不願意做這一件事情。

<h1 class="pgc-h-arrow-right">小結</h1>

在英雄豪傑輩出的三國時期,陸績可能一生都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情來,其名聲和成就也遠遠比不過其他的人。但是陸績的身上依舊有閃耀的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與思考。

三國演義中出場一次的小人物,後人卻為他拍了一部電視劇,他是誰一、曆史上真實的陸績是什麼樣子的?二、陸績堅持了一生的行為準則小結

他一生都能夠堅守初心,牢記使命,并且兩袖清風,為人正直。或許,如果陸績出生在一個太平盛世的話,憑借自己的品性和能力,也能夠做出一番大事業。隻可惜在戰亂紛争不休的三國時期,他所秉持的觀念注定要飽受現實的摧殘,最終零落成泥碾作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