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皇帝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向來是以長為尊。如果有人想無視這一規則,勢必會遭到朝野上下的一緻反對。即便是像明朝萬曆皇帝這樣執拗的君主,最終也不得不屈服于大臣們的意見,違心地讓自己并不喜歡的長子即位。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春秋時期,楚國的君王總是讓自己最小的兒子來繼承王位。久而久之,在楚國,小兒子即位成為了理所應當的事情,長子即位反倒是犯上作亂的舉動。
公元前672年,楚成王繼承王位,成為了楚國曆史上的第二十位國君。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數不勝數。他們雖然在表面上推崇仁義,實際上卻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隻要能夠擴大地盤,任何有悖禮節仁義的事情都能夠做得出來。
楚成王深谙此理,早在少年之時便有攻打鄭國之心。在楚成王看來,鄭國土地肥沃,物産豐富,是南方與北方的紐帶。如果想要和北方的齊國、晉國等強國一較長短,就必須要控制鄭國。是以,楚成王躍躍欲試,不斷地在鄭國邊境制造摩擦,想要挑起戰争。
楚成王的所作所為,齊國的國君齊桓公一直都看在眼裡。與志向遠大的楚成王一樣,齊桓公也是一個不甘寂寞的君王。鄭國的戰略地位,他比楚成王看得更加透徹。還沒等楚成王吞并鄭國,齊桓公就說動魯、宋、陳、衛、鄭、許、曹七國一起對抗楚國。
看着氣勢洶洶的八國軍隊,楚成王隻能收起鋒芒。他裝出一副與世無争的樣子,說:“楚國與鄭國之間隻是鬧了一點小别扭,沒什麼大事。”齊桓公見好就收,也沒過分緊逼,隻是請楚成王一同定下盟約,以此來維持幾個強國之間的平衡。
楚成王本欲一口吞下鄭國,然後北上稱霸奠定基業,不料卻落得一個铩羽而歸的結局。城府極深的他一邊掩飾自己的不滿,一邊談笑自若地和齊桓公會盟,表示自己會遵守約定。很快,楚軍後撤,齊桓公也給八國軍隊下達了班師回朝的指令。
撤軍之後,楚成王并未一蹶不振,而是轉換目标,将唐國和随國當作了自己的攻擊對象。唐國和随國是兩個與楚國緊密相連的小國家,一直都唯楚成王馬首是瞻,萬萬也沒有想到楚成王會拿自己開刀。
唐國和随國的國君本想效法鄭國,找齊國或者晉國撐腰,無奈離這兩個北方大國太遠,短時間内聯系不到。而相鄰的鄧國、江國、道國雖然有心相救,但自身也是彈丸之國,根本無法遏制楚成王的步伐。就這樣,楚成王以雷霆之勢拿下了随國和唐國,擴大了自己的版圖。
随國和唐國被滅後,楚成王的風頭一時無兩。周圍的小國家以随國和唐國為鑒,紛紛對楚國卑躬屈膝,任楚成王肆虐南方。楚成王趁熱打鐵,進一步擴充兵力,打造兵器,想要等時機成熟後再找齊桓公過過招。
可惜的是,楚成王稱霸的夢想沒有毀在齊桓公的手中,反倒在楚國的内亂中化為了烏有。
事情還要從楚成王與齊桓公的那一次會盟說起。
北上之舉,雖然沒有讓楚成王如願以償地滅掉鄭國,但卻使他眼界大開,接觸到了北方諸侯國各種先進的兵器和制度。當時,大多國家都已經實行了嫡長子繼承制,隻有楚國和其他少數國家還在堅持讓小兒子繼承王位。
其他小國家也就罷了,楚國可是南方首屈一指的強大諸侯國。會盟的時候,齊桓公和晉文公等國君談及此事,都說楚國人行事颠三倒四,還是一些不開化的蠻夷。楚成王在一旁聽着,也不好出言反駁,隻是緊緊地皺起了眉頭。
滅掉唐國和随國後,楚成王有心效法齊國和晉國,使用嫡長子繼承制,讓自己的長子商臣即位。消息一出,商臣喜出望外,但楚國的幾位老臣卻紛紛上書反對,說祖宗之法不可擅動。楚成王見狀,心中猶豫起來,不知道該不該繼續支援商臣。
商臣是一個隻知道四處玩樂的公子哥,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有繼承王位的機會。為了使父親堅定變法,他一邊用重金來賄賂楚國的幾位老臣,一邊擺出一副勤奮好學的樣子,一改往日遊手好閑的模樣。
有錢能使鬼推磨,這是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在商臣的運作下,反對變法的聲音逐漸弱了下去。商臣見狀,隔三岔五地就去父親身邊探望,還說自己對王位毫無感覺,一切任憑父親決斷。楚成王心中高興,就喚來自己最為信任的老臣鬥勃,說起了變法一事。
鬥勃是楚國的令尹,行事向來老成持重。商臣賄賂朝臣的舉動,非但沒有成功收買鬥勃,反倒讓鬥勃對他更加反感。鬥勃本想勸楚成王提防商臣,但回頭一想,感覺自己不應介入楚國王室的紛争,于是靜默不言,隻是冷眼旁觀。
此時見楚成王提及此事,鬥勃避重就輕地說道:“大王現在年富力強,正是奠定萬世基業的時候,為何非要早早標明繼承人呢?”楚成王笑了笑,繼續說道:“太子一事關系重大,寡人也是想早點安定人心。商臣勤奮好學,寬厚孝順,定然能夠擔得起大任,成為一個明君。”
鬥勃聽了之後,臉上陰晴不定。片刻之後,他上前一步,對楚成王說道:“大王,我國向來是立幼不立長,立商臣為太子不合規矩。而且,而且......”鬥勃猶豫了一下,然後鼓起勇氣說道:“而且老臣認為商臣此人很是陰險,不能夠當楚國的王。”
聽了鬥勃的話,楚成王半信半疑,暫且擱置了立太子一事,打算再考察一下商臣再說。過了一段時間,楚成王見商臣仍然是好學敦厚,于是便放心地讓商臣住入東宮。東宮乃是太子的住所,楚成王此舉,等于直接立商臣為太子,就差一個儀式罷了。
搬入東宮後,商臣欣喜若狂。他拿出更多的财物來賄賂大臣,想要使自己的太子之位更加穩固。但是,兩袖清風的鬥勃仍然拒不接受,這讓商臣很是尴尬。這時,有人将鬥勃勸谏楚成王的事情告訴了商臣。商臣得知之後,對鬥勃是又恨又怕。他本想派刺客暗中殺害鬥勃,但鬥勃的家中防備森嚴,幾次下手都沒有成功。
不久之後,晉國的國君晉文公因病逝世,晉襄公繼承了王位。晉國是北方的老牌強國,其一舉一動都影響着天下的局勢。楚成王得知消息後,敏銳地察覺到了周邊的微妙變化。他不斷地對晉國的附屬國許國和蔡國施加壓力,想要将許、蔡兩國緊緊地握在手中。許國和蔡國的國君行事向來圓滑,他們趁晉襄公立足未穩,果斷脫離了晉國的控制,歸附了楚成王。
晉襄公雖然資曆尚淺,但也不願意被楚國欺壓。他整頓兵馬,向楚國發動攻擊,想要給楚成王一個教訓。而楚成王正是求之不得,他立即派鬥勃率軍迎戰,打算一舉擊敗晉國,繼續擴大楚國在諸侯國之間的聲望。
晉軍的統帥是久經沙場的老将陽處父,他率軍來到前線後,感覺很難在鬥勃的手上占到便宜,于是堅守不出,準備慢慢尋找楚軍的破綻。鬥勃知道此戰隻許勝不許敗,唯恐受到楚成王的責罰。見陽處父以防守為主,鬥勃也不敢擅自出擊。
晉、楚兩軍,就這樣在前線對峙了起來。
戰争是一件極度耗費錢财的事情,即便是不進行戰鬥,每日所用的糧草也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兩個月後,晉襄公見前線的戰事還沒有結果,心中焦急萬分。他不斷地催促前線的陽處父,讓陽處父快點出擊,不能再這樣不明不白地等下去了。
陽處父接到晉襄公的指令後,心中暗暗叫苦。晉襄公遠在朝堂,他不知道晉軍此時的情況,可自己知道。如今晉軍士氣低落,糧草匮乏,已經有不少人偷偷逃回了國内。好在敵軍沒有主動出擊,這才勉強維持到了現在。他本想勸晉襄公撤軍,隻是不知道該如何開口。現在他光是穩住軍心就很難做到了,何談交戰?但是,若不開戰,自己就落了個違抗王命之罪,同樣是個死。
看着不遠處的泜水,陽處父陷入了沉思。最後,他咬了咬牙,打算死馬當活馬醫了。他派人來到楚軍營地,對鬥勃說道:“我們晉軍早就想和你們交戰了,隻是擔心兩軍隔着泜水,不能放開手腳。如今,我們願意後撤三十裡,等你們全軍度過泜水再開戰。如果你們不願渡河的話,就後撤三十裡,等我們渡河。無論你們如何選擇,我們晉軍都要痛痛快快地大幹一場。這些日子裡,真把我們憋壞了。”
面對晉軍的挑釁,鬥勃拍案而起,當即決定率軍渡河,擊敗晉軍。這時,副将成大心攔住鬥勃,說道:“晉軍說等我們渡河後再開戰,誰知道他們會不會這麼做。假如陽處父趁我們渡河的時候發動襲擊,那該如何是好?不如這樣,我們後撤三十裡,以逸待勞,讓晉軍渡河。”鬥勃聽了之後點點頭,感覺成大心的做法更為穩妥一點。他向晉國使者說了自己的決定,然後後撤三十裡等待晉軍。
陽處父根本沒有交戰的想法,隻是想給晉襄公一個交代。見到楚軍撤退後,他趕忙向晉襄公禀報:“楚軍被我軍的雄壯吓到了,還沒等我們沖鋒,他們就跑了。”晉襄公感覺這個結果也算可以接受,于是就令陽處父率軍回國。而泜水對面的鬥勃和成大心左等右等,晉軍還是沒有來到。鬥勃派人去偵察,這才明白自己中計。楚、晉相争,最終以楚軍和晉軍的各自撤退而告終。
商臣聽說鬥勃無功而返,就在楚成王的面前誣陷道:“孩兒聽說晉軍撤退後不久,鬥勃也随之退兵。父王仔細想想,天下哪有這樣巧合的事情。肯定是鬥勃和陽處父達成了某種秘密協定,這才相約撤軍。”說完之後,商臣又令人誣告鬥勃,說鬥勃收受了陽處父的賄賂。楚成王不辨是非,認為鬥勃有損自己顔面,就令鬥勃自盡,以示懲戒。
鬥勃見到楚成王的旨意後,知道是商臣做了手腳。他又急又氣,悲憤地說道:“我曾經說商臣陰險,現在看來,果真如此啊!”說完之後,鬥勃遵從楚成王的旨意,拔劍自刎而死。
鬥勃自盡後,有人将他臨死前說的話告訴了楚成王。楚成王感覺有些不對勁,就喚來成大心,仔細詢問鬥勃在前線的所作所為。待成大心将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後,楚成王這才意識到自己錯殺了忠臣。他回想起商臣之前的言語,不禁驚出了一身冷汗。
從此之後,楚成王開始遠離商臣,有了改立太子的想法。
商臣将楚成王身邊的侍從盡數收買,楚成王的一舉一動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此時的商臣,羽翼已經豐滿,沒必要再繼續僞裝下去了。心如豺狼的他,為了當上王上,越來越喪心病狂,竟然有了弑父奪位的想法。還沒等楚成王有所覺察,商臣就命幾十名全副武裝的死士闖入宮殿,殺氣騰騰地來到了楚成王的面前。
楚成王雖然鑄成大錯,但畢竟有着帝王的氣度。身臨絕境之下,楚成王鎮定自若地說道:“寡人非常喜歡吃熊掌,能不能再最後品嘗一次?”
刺客們明白楚成王是想等援兵趕到,想吃熊掌隻不過是緩兵之計罷了。領頭的刺客冷冷地說道:“熊掌太難做熟,恕難從命。”說完之後,他夥同衆人用束帶活活勒死了楚成王。
由于,楚成王已經将商臣立為太子,楚成王被殺後,援軍的到來已經毫無意義。商臣對外宣稱楚成王是因病而死,然後恬不知恥地繼承了王位。
可歎,楚成王英雄一世,最終卻落得個如此凄慘的下場。太子之事關乎國本,萬萬不能夠擅自更改。楚成王一意孤行,結果隻能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以至于,他的所作所為,給後人重重地敲響了一記警鐘。
參考資料:
【《左傳》僖公元年至文公元年、《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