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蒙關系全靠這個女人,一生先後嫁給祖孫四人,在明蒙都備受尊重一、三娘子和俺答二、俺答封貢三、二嫁順義王四、三嫁順義王五、四嫁順義王文史君說參考文獻

作者:浩然文史
明蒙關系全靠這個女人,一生先後嫁給祖孫四人,在明蒙都備受尊重一、三娘子和俺答二、俺答封貢三、二嫁順義王四、三嫁順義王五、四嫁順義王文史君說參考文獻

蒙古

明朝建立後,國家安全威脅一直來自北方草原。到隆慶時期(1571年),俺答封貢,大明冊封草原首領俺答為順義王,名義上确立了明朝對蒙古諸部落的統治,明蒙關系基本穩定。但實際上明蒙簽署的條約僅僅是紙面文書,貫徹和平還需要人來執行。三娘子是俺答的妻子,就是她目光長遠,積極促成并忠實地履行了“封貢條約”。俺答死後,她秉持蒙古傳統繼續出嫁。三娘子一生共嫁給四任順義王,一直勸說順義王對明忠誠,維持了大明北部邊關的和平,使得明初以來的蒙古邊患徹底消除。

明蒙關系全靠這個女人,一生先後嫁給祖孫四人,在明蒙都備受尊重一、三娘子和俺答二、俺答封貢三、二嫁順義王四、三嫁順義王五、四嫁順義王文史君說參考文獻

蒙古部落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一、三娘子和俺答</h1>

土默特蒙古是明代中後期出現在草原的一個新興勢力。明代驅逐元朝後,元朝殘餘勢力北逃,在蒙古草原建立了北元政權,後來北元分裂為諸多部落。弘治時期,達延汗統一了草原,強化了對草原的統治,設定了“六萬戶制”,即六個大部落,蒙古大汗直接上司左翼三個萬戶,剩下右翼三個萬戶分封給親友。土默特部就是六大部落中右翼的一支。到了達延汗孫子俺答(1507年出生)時期,俺答上司土默特部崛起,俺答逐漸統一了右翼三個萬戶。1550年發生了庚戌之變,俺答率軍圍攻大明京師,一戰成名,是以土默特在明朝中後期成了蒙古的代名詞。

明蒙關系全靠這個女人,一生先後嫁給祖孫四人,在明蒙都備受尊重一、三娘子和俺答二、俺答封貢三、二嫁順義王四、三嫁順義王五、四嫁順義王文史君說參考文獻

蒙古大汗

三娘子,蒙古人,本姓奇喇古特,名鐘金,1550年出生,本是奇喇古特部首領之女,俺答汗收其為養女。三娘子9歲時嫁給俺答汗為妻。她弓馬娴熟,能歌善舞,聰明可愛,“幼穎捷,善番書,黠而媚,善騎射”,得到俺答喜愛,被俺答賞賜一萬騎兵作為私兵,号“娘子軍”。俺答對她言聽計從,“事無巨細,鹹聽取裁”,在俺答汗統治後期就确立了三娘子在蒙古諸部落中的地位。

明蒙關系全靠這個女人,一生先後嫁給祖孫四人,在明蒙都備受尊重一、三娘子和俺答二、俺答封貢三、二嫁順義王四、三嫁順義王五、四嫁順義王文史君說參考文獻

蒙古貴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二、俺答封貢</h1>

1568年,三娘子随俺答征伐瓦剌,頗有戰功。1570年,俺答的孫子把漢那吉脫離土默特投奔明朝,俺答大怒要攻明,大明邊患似要再起。但此時明朝正是穆宗隆慶帝時期,隆慶帝并非昏君,内閣成員是高拱、張居正等名臣,在第一線抵禦蒙古的宣大總督王崇古也是能臣幹吏。一番盤算下來,蒙古内部對明朝的态度逐漸産生分歧。

明蒙關系全靠這個女人,一生先後嫁給祖孫四人,在明蒙都備受尊重一、三娘子和俺答二、俺答封貢三、二嫁順義王四、三嫁順義王五、四嫁順義王文史君說參考文獻

明朝宮廷

鑒于蒙古對明朝經濟、生活物資的依賴,蒙古内部的務實派主張不能硬攻,而是順從明朝,換取名分,通過談判得到所需,和平發展,其代表就是三娘子。經過三娘子等人的努力,在1571年終于促成了“俺答封貢”,大明封俺答為順義王,明蒙互市,而俺答實際承認了大明的宗主地位。随後三娘子申饬蒙古諸部要“申定盟約”,嚴格遵守明蒙約定,一時間“諸部皆受其限制”,秩序井然,明代立國以來的蒙古邊患一時似乎得到解決,九邊“延袤五千裡,無烽火警”。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三、二嫁順義王</h1>

俺答汗是第一代順義王,但他年齡較大,在1582年俺答死後,他的長子辛愛黃台吉繼承順義王稱号,名義上為蒙古諸部首領。但俺答的妻子三娘子年僅32歲,而且因為三娘子在俺答汗後期實際執政,是以蒙古各部都信服她,三娘子已成為蒙古政界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俺答汗原本是通過戰争統一蒙古的,現在俺答一死,蒙古内部的分裂勢力又蠢蠢欲動,想要擁立三娘子,分裂蒙古,三娘子也動了心思。

辛愛黃台吉也不傻,看出了蒙古各部蠢蠢欲動,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他就提出援引蒙古舊制,迎娶父汗的妻子三娘子為妻。三娘子本想有一番作為,就以“老病貌醜”為由拒絕了他。辛愛黃台吉無奈搬出背景,請求明朝調停。明朝認為辛愛黃台吉資曆不足,沒有三娘子鎮場子,他根本維持不了蒙古諸部落的團結, “若三娘子别屬,我(大明)封此黃台吉何用”,是以明朝馬上派總督北部軍務的鄭洛出使蒙古,威脅三娘子必須嫁給辛愛黃台吉,“汝歸王(辛愛黃台吉),天朝以夫人封汝,不歸,一婦耳”,明确告訴她,你要嫁黃台吉,明朝就封你為正牌的诰命夫人,要想脫離黃台吉單幹,明朝不會給你名分,甚至出兵鎮壓。三娘子無奈隻得下嫁黃台吉。

明蒙關系全靠這個女人,一生先後嫁給祖孫四人,在明蒙都備受尊重一、三娘子和俺答二、俺答封貢三、二嫁順義王四、三嫁順義王五、四嫁順義王文史君說參考文獻

但黃台吉年齡也大了,身體也不好,實際政務依舊由三娘子把持,憑此優勢,三娘子采取務實的态度,更加緊和明朝的聯絡。1582年二人成婚之時,經三娘子主導,蒙古主動向明朝進貢白馬、金制弓箭,以示恭順。1583年,明朝正式冊封黃台吉為順義王、三娘子為忠順夫人,三娘子為謝明朝恩典,特請求明朝給二人的居城青城(始建于俺答封貢之後,俺答死後城建成)賜名,明朝賜名歸化(今呼和哈特),此後該地成為蒙古的政治中心。

明蒙關系全靠這個女人,一生先後嫁給祖孫四人,在明蒙都備受尊重一、三娘子和俺答二、俺答封貢三、二嫁順義王四、三嫁順義王五、四嫁順義王文史君說參考文獻

今日的呼和浩特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四、三嫁順義王</h1>

1586年,黃台吉去世,此時具有多年執政經驗的三娘子權威達到頂峰,這一年明朝派人去黃台吉的祭奠儀式上悼念,明朝使者見證了這樣一幕:蒙古各部落去悼念黃台吉的人皆以三娘子為尊,全看三娘子臉色行事;蒙古人前往明朝貿易也需要攜帶三娘子簽發的印信才能出發。這讓明人深感三娘子在蒙地的權勢。

随後黃台吉的長子扯力克繼承順義王位,三娘子打算搬去别地。明人見到了三娘子的權勢,十分擔心三娘子出走會帶走大部分勢力,由此将明朝冊封的順義王架空,引發蒙古動亂、明蒙邊患,是以堅決反對。随後鄭洛再次出馬,向扯力克施壓,“汝能與之匹則王,不然則封别有屬也”,如果你能以武力打敗三娘子,你就能将繼續當王,你要不能打敗她,你的權勢就會分裂,而拿下她最好的辦法就是娶她。然後鄭洛又遊說三娘子,說三娘子若出走,明蒙貿易将無人主持,一旦發生動亂,明朝就會關閉貿易,到時候受損的還是兩方百姓。最後經明朝“親切撮合”,二人“自願”結婚。

明蒙關系全靠這個女人,一生先後嫁給祖孫四人,在明蒙都備受尊重一、三娘子和俺答二、俺答封貢三、二嫁順義王四、三嫁順義王五、四嫁順義王文史君說參考文獻

三娘子三度嫁人,有了明朝的支援,加上她多年的執政資曆,三娘子在蒙古的權勢俨然就是慈禧,“兵權在手,令無不行,禁無不止”,已經成為實際上的蒙古第一人。而三娘子也看出了明朝雖對自己有壓迫,但明朝的強勢對自己也是有利的,是以三娘子更加親近明朝,嚴格限制諸部落,一時間明蒙邊境秩序井然,“塞上士民,父老緩帶,稚子咽哺,胡馬不窺于長城,而羽檄無警于中國”,雙方取得了百年未有之和平。

明蒙關系全靠這個女人,一生先後嫁給祖孫四人,在明蒙都備受尊重一、三娘子和俺答二、俺答封貢三、二嫁順義王四、三嫁順義王五、四嫁順義王文史君說參考文獻

蒙古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5">五、四嫁順義王</h1>

1607年,扯力克去世,蒙古内讧終于發生。扯力克之孫(不是三娘子的後代)蔔石兔,與三娘子和俺答汗的後代素囊争奪王位,内讧持續了六年,明朝見蒙古混亂便關閉了互市管道,蒙古受到了極大的經濟損失。62歲的三娘子眼見蒙古又有分裂的趨勢,無奈隻能選擇和蔔石兔結婚。這次結婚是在沒有外界壓力下三娘子自主的選擇。

這一時期,在三娘子實際主導下,蒙古各部漢化程序加快,蒙古農業、畜牧業受到中原文明浸染得到進步,且因為邊境和平,互市貿易有序開展,蒙古經濟得到長足發展,蒙古群眾“飽酥酪而暖氈毳”,明朝蒙古邊患徹底消除。顧炎武回憶這一時期明蒙關系時大贊明朝政策正确,“和戎真利國,烽火罷邊防”!

明蒙關系全靠這個女人,一生先後嫁給祖孫四人,在明蒙都備受尊重一、三娘子和俺答二、俺答封貢三、二嫁順義王四、三嫁順義王五、四嫁順義王文史君說參考文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8">文史君說</h1>

三娘子并非單純受制于明朝的壓力而幾次三番嫁人,而是她本人目光長遠,對明朝認識準确,認為明蒙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她和明朝兵部尚書吳兌私交甚好,二人情同父女,三娘子二嫁之時,吳兌以私人身份贈送她嫁妝八寶冠、百鳳雲衣、紅骨朵裙,俨然是父親嫁女兒的嫁妝。吳兌巡查九邊之時,在大同設宴,特意邀請三娘子赴宴,三娘子應邀而至,為明蒙關系錦上添花。1613年,三娘子病逝,明蒙皆哀悼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0">參考文獻</h1>

《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明史紀事本末》,中華書局,1977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檔,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