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動蕩年代裡、前仆後繼的英雄戰士,多數沒有留下姓名,或者他們的事迹鮮為人知,名字也不算很響亮,但他們面對國家與人民的利益,同樣舍棄了個人利益,拼盡全力地奉獻自己的力量,擁有高尚無私的胸懷。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01</h1>
李維漢是這支愛國隊伍中的一員,一生為祖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四度擔任過毛主席上級,曾迎娶鄧小平同志的前妻,新中國成立後,他的兒子官至副國級,當真“虎父無犬子”。
李維漢生于1896年6月2日,别名羅邁,是湖南省長沙縣蒪陽鄉人(今高橋鄉)。原本他祖父去世以前,他家中有100多畝田,家境很不錯,屬于當地的大戶人家。

不過,後來他家因做生意虧本,隻能賣掉大部分田地和房屋,一家人的生活越發貧寒。他出生時,家中的生活條件已經一落千丈,唯有父親微薄的教師薪水,艱難維持生計。
好在他父親是一位老師,他從小生活得雖苦,7歲後卻能跟着父親學習。他學習很認真,經過一番努力,在1910年,考進了清泰鄉作民學校,和任弼時等人是校友。
可惜,他在這所學校讀書沒多久,就因家庭經濟不支援,沒能完成學業。1912年,他考進了長沙湘軍工廠藝徒學校,半工半讀,但沒過多久,又因種種原因,沒能畢業。
盡管求學之路艱難,李維漢卻對知識十分渴望,就算吃不上飯,也去學校聽課,跟在父親身邊如饑似渴地學習,通過不懈的努力,他積累下了豐富的知識,于1916年,考進湖南省第一師範學校第二部。第二年,他順利畢業,并留校任職。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4">02</h1>
1916年,在一師學習的毛主席,經常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有為青年聚在一起,探讨救國方法,而李維漢也在這支愛國隊伍當中。
1918年4月14日,在毛主席和蔡和森的提議下,他們舉行了新民學會的成立會議,李維漢和李富春等人,被安排在保定育德中學,為留學法國努力積累文化知識。
五四運動爆發後,李維漢通過借錢、及老師朱炎等人的資助,如願赴法深造。在法國,他學習到了馬克思列甯主義等先進思想,學成回國後,他投身于革命事業,并在1922年,26歲的李維漢加入中國共産黨。
不久後,李維漢接替了毛主席原本的職務,成為了湘區委員會書記,負責宣揚革命新思想,組建活動,培養優秀革命骨幹。
不僅如此,他還以突出的貢獻,出衆的能力,獲得了上級的認可,一路晉升得很快,一度超過毛主席。
1925年,他被推選為中共中央執行委員,在崗期間,積極發揮自己最大的力量,為黨和祖國努力奮鬥。當時,因毛主席在湖南養病,沒有擔任任何職位。
1927年5月,李維漢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和中央書記長。這時候,毛主席剛病愈不久,隻是一個候補中央委員,職位不如他高。
同一年7月12日,李維漢成為臨時五個主要常設委員會之一,是那時候中央權力最大的五個人之一。到了8月,他當選為臨時中央局的三名成員之一,而毛主席是臨時政治局的臨時委員。
在1937年8月-1938年5月,他在一年之内,為國家培養了大約3000名優秀學子。即使是在抗日戰争時期,也全力為黨各個部門輸入新血液。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8">03</h1>
在感情方面,李維漢曾和鄧小平的前妻金維映,在長征期間結識。他們都有着堅定的革命信念,在情投意合中,結成了夫妻。
1936年,他們的兒子出生,取名李鐵映,夫妻倆因這個孩子的到來,情感變得更堅固了。可惜,在李鐵映不滿2歲時,金維映不幸犧牲。
李鐵映在艱苦的環境中長大,秉承了父母的愛國胸懷,為人樸實低調,在外面從不炫耀自己的身份,一直記得父親對他說過的一句話:“革命者需以身作則”。
帶着這個信念,他在1955年成為了一名黨員,并前往捷克斯洛伐克的卡理士大學深造,畢業後擔任進階工程師。1961年,他帶着一身本領回到祖國,為祖國建設事業積極做貢獻,加入人民解放軍。
2003年,李鐵映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官至副國級。此後,他一直在相應崗位上,以踏實肯幹的良好作風,從實際出發,任勞任怨地解決各項難題,總是将手中的任務,完成得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