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篆刻操作中,如何拿刀這件事,總有人不斷來問,前一段寫過吳昌碩的執刀與用刀方法,錢松的執刀與用刀方法,似乎還隻是印人的感性認識,其實,在古人那裡,刀法也是有理論整理出來的,比如秦爨公的《印指》,徐堅的《印戋說》等。今天就分享一下清代汪維堂的《摹印秘論》中關于摹印拿刀一節的讀書筆記。汪維堂,似活動于清嘉慶、道光間,海陽人。生平事迹未詳。

原文:摹印拿刀,手臂空提,使臂用力,則畫文振動欲飛。瘦文用刀,多用單筆。秦文細媚,緩緩轉彎,不可一刀直透,若直透,不是軟弱,定是枯死,不似本文矣。有瘦文官印,時呼鐵線文,輕健鋒芒,隻須複槽用刀,使畫文勻淨。肥文用刀,就墨兩邊下刀,取去中間墨路,方有骨力,再向字畫中間行一刀,畫路正直,即應用到底,字亦端正,刻小鑄印亦用此法。
筆記:所謂的摹印拿刀,手臂是懸空的,并且将胳膊上的力量用到刀端,這其實跟錢松的“以筆事之”,“使刀如使筆”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的畫文振動欲飛,當指,臂膀懸空,方能使手臂運力自如,篆刻用刀,當認真思考懸腕懸肘的用筆之法。
(漢朱文印)
瘦文用刀,多用單筆句,指較細的筆畫,應當我用單刀,秦文(秦玺印白文)多細媚,刻的時候,應當緩緩轉彎,不能直不愣登的一刀到底,如果一刀直下,不是軟弱無力,就是枯燥呆闆,違背篆法。這是跟秦印的特征相關的,刻其他印式的白文印不能同樣的方法操作。
有瘦文官印,時呼鐵線文句,大緻指鐵線篆細文(并不單指朱文),刻的時候要淺健有力,隻需要在首刀的刀槽内複刀,使畫文勻淨即可,目前印壇有一部分印人在刻細朱文印時即先刻較粗細條,不斷複刀,即大緻用此方法,勻淨可喜,但較易闆滞。
所謂的肥文用刀這一句,大緻指白文粗壯類,此類印,刻制時,當在墨線兩側下刀,取出墨路,最後在字畫中間再行一刀,沿筆畫中鋒行刀,可細觀漢鑄印鑄造特征,形成端正有力的印面文字,同樣,刻小字鑄印也可以用此方,隻是行刀控刀加強即可。一個筆畫,以雙刀行墨迹兩側,以一刀刻畫墨線正中。
(漢印印面)
原文:大印刀法,漢人急就章多刀法蒼古,非刀刻也,多鑿為之。今人摹拟為大印,然蒼古中稍加風韻更妙,若太古則死,太媚則嫩,用刀意急,則有骨力。
筆記:所謂的大印刀法,是指印面較大的印的刀法,依漢印2.5CM為标準大小而言,則3CM以上可視為大印,但并不絕對。漢急就章(大部為将軍印)刀法蒼古,但并不是刻就,而是鑿制。現在人刻大印,需要在蒼古中稍加風韻,太過古老則顯得死闆,如果加風韻過頭,則會顯得刀法稚嫩,用刀要幹脆爽利,即所謂的“大膽奏刀”。
原文:刻小印刀法要風情,不可古拙,一古拙就不象前代私印,須風緻态度,出入精神,用刀意緩,方能豔冶。
(漢私印)
筆記:刻小印(即漢官印制式以下的私印印式的小印)刀法要風情,即小印的刀法要盡力表現韻味,不追求古拙,一古拙就失去了小印的私印風情,要風緻态度(注意趣味),用刀不用急,要緩行,出來的線條才可能韻味盡出。
以上兩段,大印與小印的行刀特征注意點均講清楚了。
原文:至于古文刀法,亦兩面下刀去墨,隻兩頭鋒芒尖利處,不必将刀别起頭刻,如别起頭刻,畫刻不尖矣。寫意刀法,須刀口純熟,猶如戲墨興筆,随意情趣,鋒芒草草,與急就刀法不同,别是一種狂肆,若非刀熟,不可學壞手。
(古玺印)
筆記:此處所言古文刀法,指古玺印結細朱文印的刀法,筆畫線條的兩端,不必在行刀過程中再行起刀重刻,如果重刻則筆畫不尖細。後面的寫意刀法則可多借草書筆法行刀,也急就章中鑿印刀法不同,用刀必須純熟,功夫要下足,不能控刀不熟。
原文:缪篆用刀,如刻瘦文,緩刀用去,不宜瘦,一瘦則不好看,刀不緩則軟弱,亦有印小文瘦者,在人活變,隻要好看。
筆記:是标準漢印缪篆的用刀,如刻細文,則需要緩刀,要有澀感,如果輕淺行刀,則瘦弱無力,也有印章個頭小而文字瘦弱的,則需要靈活多變,所謂的好看,則無可操作性,每個人眼中的“好看”并不一緻。
(漢鳥蟲印)
原文:龍章文,如鳥迹遊龍,刀法隻要相象,不是蒼古嬌媚之類,再兼缪篆用刀,方得入妙。
筆記:鳥蟲類文字,跟蒼古、柔媚兩種風格的刀法不盡相同,最重要是刻畫出來的圖像要像,要有豐姿,再配以缪篆刻法(上一段中的緩刀),方才巧妙。
多說兩句:
以上所謂的刀法論點,是清人的刀法論點,這不是法規,不是必須遵循的法則,我們要從中找到自己刀法的啟發點,活學活用。其實,刀法一旦用語言描述固定,就死闆了。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不能膠柱鼓瑟,生搬硬套。所謂的刀法,最終還是來自實踐摸索與印學理論素養的提高。
(【老李刻堂】之182,部分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