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中
海星總是慵懶地趴在海底
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
可是連日來
曾經看上去人畜無害的“派大星”
在青島膠州灣海域成了
人人喊打的對象

原因就是數量太多
已泛濫成災
最重要的是還沖進養殖基地
和人類搶奪蛤蜊、海蛎子……
吃起來還特别在行
↓↓↓
不過,它們應該蹦跶不了幾天了。
接下來我們來回答幾個大家肯定關心的問題
01
為什麼突然出現這麼多海星?
專家介紹,
一般來講,海星自己會移動,
如果突然大量出現,
可能周圍有吸引它們的美食。
海星吃了鮑魚等食物後,
會在附近大肆繁殖,
如果不及時清除後果難以想象。
也有學者表示,
不排除海星群原有生活環境被破壞,
進而轉移到這裡的可能性。
海星有超強的繁殖能力,
一隻雌海星一次能抱卵兩千萬顆!
更可怕的是,
這個看上去萌萌的物種特别能吃!
隻要是水裡遊的,
體積比它小的生物,
什麼牡蛎、鮑魚、海參,
魚卵、螃蟹和扇貝一概通吃,
有時候狠起來,
連自己的同類都不放過…
一名養殖戶告訴記者,
這些海星的破壞性特别強,
就跟地上的蝗蟲一樣,
在海底所到之處,
養殖的蛤蜊、牡蛎所剩無幾。
“海星的數量控制不住,
我們就不敢再往海裡撒苗,
後面收入都成了問題!”
“我包了幾百畝就是為了養海蛎子掙點錢,這麼一弄幾乎全賠進去了!”養殖戶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前前後後投入了170多萬元,讓海星這麼一弄說不定血本無歸。“雇的船撈海星,一天一艘船就得1000元!”王先生無奈地說。
02
看着軟軟的海星如何吃掉帶殼的貝類?
一名養殖戶告訴記者
海星進食的時候
會分泌出一種黏液
然後覆寫在海底的泥沙上
這就導緻栖息在這片沙地的貝類無法呼吸
它們不得已隻能“冒出來”
而海星的黏液對貝類的殺傷性是非常大的
往往是殺死的貝類比吃掉的多
正是這樣的特性
很容易在養殖區出現蛤蜊成片成片的死亡
而真正進食時
海星也有一種獨特的處理獵物的方法
海星的嘴在它的下面
海星用手臂包裹獵物
并稍微打開外殼
然後,将食物從其嘴中推入外殼
食物完全消化後
海星會因為食物而後退
03
海星成災?是不是敞開吃就行了?
“海星雖然能吃,但是含的膽固醇比較高,也不能多吃。”現場一位養殖戶告訴記者,雖然海星能食用,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氨基酸等正常物質,但是膽固醇含量相對比較高,在他看來,吃多了也不是太好,本地人很少食用。
據了解,海星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每年春秋兩季産卵,它的天敵(一些魚類)隻攝食其幼體,海星成體後幾乎沒有天敵,一旦長大,将很難對付。海星還具有極強的再生能力,如果将其撕爛扔到海裡,其被撕成塊的肢體會在短時間内生出觸角,變成多隻海星。
海星吃起來有一股淡淡的鹹味和濃郁的鮮味,而且其中還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如:蛋白質、氨基酸以及多種微量元素等,海星比較常見的吃法有:清蒸、煮食、蒸蛋、煲湯等。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吃海星。海星富含異種蛋白成分,食用海鮮過敏者也應當慎吃海星,消化功能差者不宜過多食用,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症狀。
04
現在膠州灣的最新情況怎麼樣?
3月12日中午1時15分,随着潮水的上漲,出海捕撈海星的漁船陸續返航。“我這船上撈了兩三千斤,海星密集的地方,一個挨着一個,還有的地方一摞一摞的。”漁民林先生告訴記者。據介紹,每艘捕撈船上配備了1至4名潛水員,一般早上天一亮就出海,到達捕撈區域後,潛水員或背着氧氣瓶,或者利用氣泵氣管,潛入7米或者更深的海底,用手一個一個地撿海星。
盡管打撈上來的海星不少,但是記者從部分養殖戶那裡也聽到了好消息。“我們承包了300多畝,昨天我們找了潛水員下去看了看,發現海星少了,看來捕撈确實是管用了。但是我們也還有擔心 ,是不是海星在我們這邊吃得差不多了,轉移到别的區域了,過幾天又會回來。”養殖戶牛先生說,養殖海域出現海星,就像草原起火一樣,自家門口“火”滅了,但是說不定轉眼又着過來了。
在現場,記者也采訪到剛從海上回來的于先生,除了養殖牡蛎和蛤蜊,他最近還多了一個新的身份“潛水員”,當天他的船在海上捕撈的海星有幾千斤,不過對他來說,這并不是個好事。“海星打撈越多,就意味着我們的損失越大!”于先生說。采訪中參與捕撈的另外一位漁民告訴記者,有些地方海星數量十分驚人,鋪在蛤蜊上面厚厚的一層,放眼望去,像鋪在海中的地毯一樣。
此外,半島記者還注意到,有些海星的個頭已經很大,而且裡面出現了海星籽。“大約一周前,四五個海星才夠一斤,現在三個就到一斤了。主要是水溫高了,海星吃得多了,活動多了。個頭大的海星肚子裡的籽能占到六成,再過十天半個月,裡面的籽就能滿了。”
來源:半島網官微綜合自大衆報業·半島新聞
來源: 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