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南疆脫貧攻堅成果如何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10月27日,來自新疆科技廳的消息稱,今年一項全面啟動的自治區區域協同創新專項(科技援疆計劃)“南疆複播谷子的品種引進、示範推廣及加工”項目,旨在通過實施該項目研究內建新的符合南疆的谷子種植模式,助力南疆鄉村振興。
自治區科技廳今年圍繞自治區“十大産業”“十二個産業叢集”、種業和民生改善等重大科技需求,在重點領域啟動實施重大專項7個和重點研發任務專項20個。自治區區域協同創新專項(科技援疆計劃)主要圍繞實作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标,堅持創新驅動,充分發揮科技援疆機制的綜合引領作用,積極引導全國科技力量向新疆集聚,面向市場需求,促進新技術、新資源、新成果在新疆轉化應用和産業化發展,打造新疆經濟高品質發展。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在國家、自治區各級黨委和政府、援疆機關和廣大人民群衆的共同努力下,南疆喀什地區疏勒縣成功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鞏固這來之不易的成果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為了能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2018年新疆農業科學院駐村工作隊和新疆豐谷一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合作,開始在疏勒縣試種谷子。2018年谷子播種面積800餘畝,當年試種成功;2019年播種面積擴大到6000餘畝,農民每畝增收500-800多元;2020年播種面積擴大到28000餘畝,種植區域涵蓋了喀什地區、克州及阿克蘇地區的4個縣。
新疆農業科學院駐村工作隊在推廣谷物種植的時候發現,南疆複播作物結構單一,多采取和延續“林果間套種冬麥+複播玉米”的種植模式。由于玉米植株高大,與其他作物生長互相制約,兩者産量品質均受影響,是以探索、研發和內建、推廣新的複播種植模式迫在眉睫。同時,受谷子品種單一影響,急需引進優良的早熟品種進行試種,以儲備更多的生産品種。
為解決這兩個難題,新疆農科院聯合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新疆豐谷一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機關成功申報自治區區域協同創新專項(科技援疆計劃)“南疆複播谷子的品種引進、示範推廣及加工”項目。
新疆農業科學研究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作為項目實施機關之一,該所研究員徐麟稱,該項目針對目前谷子生産品種單一的現狀,引進國家谷子産業技術體系的谷子品種3個至4個,進行示範種植,篩選産量、品質性狀好、适宜在南疆種植的品種,加大新品種谷子種植模式的推廣示範力度。同時延伸谷子生産加工鍊條,開發新的小米産品,提高小米的附加值,進一步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據測算每公斤谷子按3.8元收購價計算,畝效益1300元,除去350元成本,畝純收入950元左右,高于複播玉米種植效益,可以作為玉米的替代作物。項目實施後,對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建立美麗鄉村,實作鄉村振興有重要的作用。
據悉,該項目團隊計劃從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引進谷子品種,在南疆進行示範推廣,預計推廣種植5萬畝,年收獲谷子1萬噸,飼草3萬噸,帶動農戶5000戶,戶均增收可達5000元至8000元。同時,篩選出更多新的優良品種,建立谷子-麥子輪作生産技術體系,進一步夯實南疆産業發展的基礎。
文/科技日報記者 朱彤
編輯/範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