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周峰
編輯丨白瑞
圖源丨Meta
10月29日淩晨的Connect大會上,Facebook創始人兼CEO紮克伯格在主題演講中宣布公司正式改名“Meta”,即元宇宙(MetaVerse)中的“元”字。改名原因很簡單:展現公司全面轉型元宇宙的戰略方向。
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改名不是新鮮事,谷歌在這方面算是紮克伯格的前輩之一。2015年,谷歌宣布更名Alphabet,将搜尋和Android以外的其他業務剝離出來,成為與谷歌并列的子公司。改名後,谷歌不僅精簡了業已臃腫的組織架構,旗下各條業務線的職責也得到明确。
從根本上講,小紮這邊給公司改名的操作和谷歌類似:社交媒體Facebook從此被降到了與WhatsApp、Instagram、Oculus等子公司相平的地位,母公司Meta則成為了統籌整體業務的總公司。
隻不過,這次的改名來得更加徹底。宣布更名後,Facebook不僅給總部園區換上了新Logo,還把美股交易代碼從“FB”變更成了“MVRS”——既可以看成是MetaVerse的縮寫,也可以被解讀成VR将會成為公司未來業務的核心。
至少從名字上看,做元宇宙,紮克伯格是真心的。
改姓“元”,就離元宇宙近了點?
自從多人線上遊戲建立平台Roblox今年3月挂牌紐交是以來,“元宇宙”就成了今年科技行業繞不開的話題。簡單來說,這一概念比描述早年網際網路的“賽博空間”更進一層,是在抽象資訊的基礎上,形成的可感覺、可互動的3D網際網路虛拟環境。
如果對上面文字沒有概念的話,你可以回想一下近兩年的好萊塢電影《頭号玩家》和《失控玩家》中描述的場景。更早之前的《黑客帝國》系列,也可以看成是元宇宙的“黑化”版。
實際上,Facebook所展現出的元宇宙願景,多少也和電影相似。在主旨演講中,小紮背後的場景從日常客廳切換到了虛拟的别墅、太空艙,像與真人打交道一樣,同其他接入到“未來網際網路”使用者的虛拟形象進行交流和互動,并将虛拟世界中的一切投射到現實中來。
其中大多數場景是遊戲,隻不過和傳統遊戲不同的是,玩家的體驗不再是将自身投射到固定的螢幕上,而是親身參與。此外,遠端會議、學習和健身也都因為虛拟世界的存在,抹除了地理限制。
不過,想要做到和展示中一樣的效果,離不開實時互動、高速傳輸等技術的支援,同時也需要豐富的内容生态支撐。但在眼下,實時互動和高速傳輸技術尚需要突破,生态内容也處于概念狀态。即便是Facebook此前推出的遠端會議應用Horizon Workrooms,也被小紮視作是元宇宙初期的探索性應用。
可能你也發現了,改姓“元”并不意味着元宇宙就能在短時間内成為現實。以現狀來看,元宇宙還是個遙遠的幻影。
改姓“元”,圖什麼?
雖然目标遙遠,但不意味着更名後的Facebook在“元宇宙”的大概念下無利可圖。
在今年9月份舉行的2021 DEMO CHINA創新中國峰會上,紅點創投中國基金創始人及主管合夥人袁文達認為,“元宇宙概念的興起源自于技術和需求的變化。從PC到網際網路,再到智能手機,過去20年中每一次新時代的開啟,背後都是人機互動方式的變革。”
而Facebook在元宇宙概念下如此激進的原因,也離不開一項人機互動方式的變革——VR。
自2014年,Facebook收購了Oculus VR之後,就一直将虛拟現實作為公司的重點研發方向看待。而在今年,長達7年的投入似乎真正看到了希望。
據創業邦不完全統計,2021年至今,全球AR/VR相關融資事件共58起,募資總規模達到約144億元人民币。2020年同一時期内,相關投融資事件共有49起,但募資總規模僅有目前的三分之一,約為49億元人民币。
新一輪投資熱的主要原因,便是Facebook去年釋出的Oculus Quest 2。這款頭戴式VR一體機在解決算力、顯示效果等早年VR裝置問題的同時,第一次把VR入門裝置的門檻降低到了300美元(約1917元人民币)以下。
體驗提升外加價格下降,裝置銷量是以爆發。Facebook在去年第三季度中曾經披露,Oculus Quest 2的同期出貨量,達到了上一代産品的五倍。該公司也預計,新裝置2021年的全球出貨量,将會超過1000萬台。而在業内人士看來,出貨量數字恐怕還會翻上一番。
Augmented World Expo亞太區執行董事胡霖日前在RTE 2021實時網際網路大會上表示,Facebook已經在VR裝置方面驗證了市場的可行性,今年的出貨量很有可能突破2000萬台。
投資界的觀點類似。在至臨資本投資副總裁陳粲然看來,Oculus Quest的增長曲線和早期的iPhone有諸多相似之處,而Facebook的出貨量預期,已經超過了iPhone 3G的市場表現。他認為這款産品的形态,已經真正達到了消費級産品的爆發臨界點。
不過,互動技術變革,和裝置出貨量激增,最多隻能算是天時地利。“元宇宙能否真正爆發,還是要看使用者能否得到新的體驗,需求能否真正得到滿足。”袁文達認為。
對于更名後的Meta而言,從VR中獲利的臨界點還沒有到來,公司仍然需要更多投入。
早前釋出第三季度财報時,紮克伯格在财報會議上透露,僅VR研發部門就有可能導緻公司年營運利潤減少100億美元,而公司明年未來還會在歐洲招聘1萬名研發元宇宙的工程師。
除此之外,公司從第四季度開始也将分開披露VR/AR研發部門Facebook Reality Labs和廣告業務部門的财務資料。與谷歌當年改名類似,此舉可以讓公司放心在VR技術上繼續投入,避免影響核心業務資料。
投資VR=探索太空?
2015年至2016年,VR領域曾經經曆過一次熱潮,起點同樣來自Oculus。當時這家公司尚未被Facebook收購,推出了一款名為Rift的消費級産品,作為台式電腦的互動外設推向市場。但在當時,主流PC性能無法帶動相關裝置和内容,顯示技術的不完善也使得使用者出現眩暈、疲勞等不良體驗,VR的風口期隻有一年,便銷聲匿迹落入低谷。
“上一輪熱潮中,行業沒有意識到當時的技術無法滿足對VR的想象。”經緯中國投資經理于曉轶曾對創業邦表示,當時大量底層模組和消費産品廠商都出現了融資困難,打擊了投資人的預期。
不過這些問題正在逐漸解決。和上次熱潮相比,3D化模組化、空間感覺和前沿顯示技術已經得到了極大地改善,VR裝置的體驗是以才進入到可接受的範圍。
從紮克伯格在Connect大會上的展示來看,大部分應用仍是遊戲。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暴露出了VR内容生态缺乏多樣性。
據業内人士介紹,目前VR内容最為豐富的,是遊戲銷售平台Steam。平台上有8000款獨占VR遊戲,支援VR的遊戲也多達25000款。而連結平台的VR硬體中,50%的裝置是Oculus Quest——這意味着Facebook大部分的裝置出貨,都給Steam平台做了嫁衣。
在遊戲場景之外,VR的應用仍然難有突破,有業内人士觀察到,Facebook在VR内容建設的投資回報率嚴重失衡:“投資了7.5億美元,但營收還不到1美元。”
但從另外一個層面看,VR技術的進步,也如同太空探索一樣,不再僅限于造福本行業。在狹義的VR行業外,技術的發展正在帶來溢出效應。
“今天很多技術是從VR技術演變出來的,比如虛拟制片、預覽、實時場景重建。”HTC Vive亞太區開發者關系總監袁東介紹,相關技術今天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影視劇行業中。以2019年播出的科幻美劇《曼達洛人》為例,其中有50%的畫面是通過虛拟拍攝實作的。
除此之外,醫療也有可能受益于VR技術,胡霖就來自這個行業。在對遠端醫療診斷相關技術深入探索之後,他意識到VR可能是這個行業的終極形态。
新冠疫情加速了遠端醫療同VR技術的結合。例如,今年6月,美國VR/AR遠端醫療提供商XRHealth宣布獲得900萬美元融資。這家公司将VR頭顯和沉浸式技術結合,讓患者可以在家中問診,僅在去年3月便獲得了1000%的增長。美國疫情有所控制後,公司業務資料也隻是略有下降。
國内的網際網路大廠也開始向VR下注,最近的案例是位元組跳動以90億元人民币收購國内VR裝置公司Pico。
“現在不隻是大廠入局,整個行業也注入了新的資源,得到發展。VR技術成熟之後,可以接入很多行業,商業應用價值很高。”胡霖表示。從這個角度上看,紮克伯格在元宇宙這個方向上的野心,或許也遠不止VR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