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蜀葵,你了解多少?
明代畫家唐寅有一幅扇面,叫做《蜀葵圖》,畫上有題詩:“端陽風物最清嘉,猩色戎葵亂着花。雄黃更擾菖蒲酒,杯裡分明一片霞。”
《蜀葵圖扇面》 唐寅 作(上海博物館藏)
戎葵即蜀葵,端陽降至,五月的成都,蜀葵花争相盛開,有紅、黃、紫、粉、黑等數不盡的顔色,花開成片,燦若雲霞,宛如身披霓裳的仙子。
鮮花山谷的蜀葵
蜀葵是唯一以蜀為名的花。清朝康熙年間,浙江人陳淏子在他77歲高齡時,在西湖邊著成《花鏡》一書。這部流傳甚廣的花木栽培著作介紹了蜀葵:“蜀葵,陽草也……來自西蜀,今皆有之”。
蜀葵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隸屬于錦葵科蜀葵屬。人們普遍認為,蜀葵的原産地為四川,名字中的“蜀”字,就證明了它的基因來源。
近年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成都市郫都區波羅村遺址的商周地層中發現了一枚錦葵屬的種子,錦葵屬和蜀葵蜀當屬近親,同屬于錦葵目之下的錦葵科,錦葵科之下的錦葵族,隻是分屬不同。很有可能早在商周時期,蜀葵就已大片地盛開在成都平原。
在中國最古老的辭書《爾雅》中,蜀葵被稱為“菺”和“戎葵”。《爾雅》雲:“菺,戎葵。”為什麼稱之為“戎葵”?古代稱西邊的民族為“西戎”,“戎葵”之名,是表明這種植物的産地是“西戎”。而古蜀國則地處中國西南。
晉代傅玄有一篇《蜀葵賦》:“蜀葵,其苗如瓜瓠,嘗種之,一名引苗而生華,經二年春乃發。”說明至少在晉代,蜀葵的名稱已經叫開了。
在民間,很多人對蜀葵這個名字有些陌生,但是對蜀葵這種花卻非常熟悉,她有很多“土名字”,叫得最多的是“棋盤花”“一丈紅”,她還被稱作戎葵、吳葵、胡葵、荊葵、唐葵、立葵、花葵、紅葵、大花、芘芣、一片紅、單片紅、梅雨葵、熟季花、蜀季花、蜀其花……蜀葵堪稱中國俗名、别稱最多的花卉之一。
蜀 葵
說起“衛足葵”這個名字,還有一個著名典故。《論語》載,樊遲問于孔子曰:“鮑君事齊君,執政不撓,可謂忠矣,而君刖之。其為至暗乎?”孔子曰:“古之士者,國有道則盡忠以輔之,無道則退身以避之。今鮑莊子食于淫亂之期,不量主之明暗,以受大刑,是智之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
《左傳·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鮑莊子之知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杜預注:“葵傾葉向日,以蔽其根。”
有人認為,典故中的葵是指向日葵,其實不然,向日葵是一種外來花卉,原産于南美洲,屬于菊科,而蜀葵等中國古老的植物其實也具有向陽的特性。
長于四川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根據這一典故,還寫過一首《流夜郎題葵葉》:“慚君能衛足,歎我遠移根。白日如分照,還歸守故園。”李白晚年被流放夜郎,以這首詩表達了對錦江邊蜀葵留守故園的羨慕之情。
鮮花山谷的蜀葵花海
其實,蜀葵是一種适應性很強的植物,既能耐住嚴寒,又能忍受酷暑,在我國廣袤的大地上,處處可見蜀葵的身影。蜀葵還曾出現在敦煌壁畫中,并通過北方、南方、海上三條絲綢之路被引種到南亞、中東、歐洲各國,是最早被引種到歐洲的中國花卉之一。如今,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園林中,都可看到蜀葵的身影。蜀葵還出現在在丢勒、卡巴喬、提香、魯本斯、布歇、布格羅、德拉克洛瓦、萊頓、柯羅、畢沙羅、塞尚、莫奈、雷諾阿、列賓、梵高等西方著名畫家的大作中。
在中國曆史上,蜀葵更是曆代皇家園林中的一個主角。從漢代漢武帝的上林苑、三國曹操的銅雀台、南北朝梁元帝的湘東苑、隋朝隋炀帝的洛陽西苑、唐朝唐太宗的東都苑、宋朝徽宗的華陽宮到清朝的圓明園,都有蜀葵的倩影。從五代花鳥畫家周文矩,到北宋的趙昌,南宋的李嵩、毛益、魯宗貴,元代的錢選、唐棣,明代的戴進、文嘉、呂紀、王淵、沈周、文征明,清代的王武、恽壽平、蔣廷錫、馬荃、餘樨、李鱓、奚岡、翟繼昌、張熊,以至近現代畫家沙馥、吳昌碩、齊白石、程瑤笙、陳半丁、陳師曾、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李苦禅、江寒汀、胡絜青、陳子莊、俞緻貞、程十發等,都創作了衆多展現蜀葵花美麗的繪畫作品。
從2013年起,成都人周小林創辦的鮮花山谷與成都市植物園緊密合作,在金堂縣栽培了300畝蜀葵,是目前世界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蜀葵花海,包含390個品種,還培育出詩韻、紅粉佳人、天竺少女等新品種。同時,成都市植物園和鮮花山谷在中國蜀葵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新品種培育、園藝應用、蜀葵文化研究等方面,在世界範圍内遙遙領先,并聯合成立了中國蜀葵研究中心,共同完成世界上第一本詳細介紹中國蜀葵的《中國蜀葵品種圖志》編撰工作。
蜀葵作為一種本土花卉,很早就出現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在詩經中,有一種花叫做“荍”,當是蜀葵的近親。《陳風·東門之枌》詠道:“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榖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績其麻,市也婆娑。榖旦于逝,越以鬷(音同宗)邁。視爾如荍,贻我握椒。”在這首詩中,“荍”顯然是人們心目中非常美好的一種花卉植物。
關于蜀葵的最著名的一首詩《蜀葵花歌》,出自唐代著名詩人岑參之手:“昨日一花開,今日一花開;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掃;人生不得長少年,莫惜床頭沽酒錢。請君有錢向酒家,君不見,蜀葵花。”這首詩,借蜀葵感歎年華的易逝,勸勉世人人生苦短,要珍惜光陰。
蜀葵極易栽培,即使播種在貧瘠的土地上都能生根、發芽、開花,大片大片的生長,她的這一特性也受到詩人的打趣,唐代詩人陳标詠《蜀葵》曰:
眼前無奈蜀葵何,淺紫深紅數百窠。
能共牡丹争幾許,得人嫌處隻緣多。
這首詩說,蜀葵顔色絢麗,能與牡丹争豔,隻是生長得太過繁茂了。
宋代的司馬光在《和昌言官舍十題·蜀葵》一詩中,也表達了這一層意思,他寫道:
白若缯初斷,紅如顔谷酡。
坐疑仙駕嚴,幢節紛骈羅。
物性有常妍,人情輕所多。
菖蒲傥日秀,棄擲不吾過。
蜀葵花像仙子一樣美麗,但是因為太過常見了,不被人們所珍視。
明代畫家唐伯虎在《川潑棹》曲中寫道:“海榴半吐綻,蜀葵如錦簇”,則形容了初夏蜀葵花開如錦簇的繁盛場景。
蜀葵的“高”也引起了詩人的關注,蜀葵可高達丈許,因其花多為紅色,在江浙一帶被稱為“一丈紅”。據《西墅雜記》記載,明成化年間,一日本使者來到中國,見欄前蜀葵花,不識,問人才明白,遂題詩雲:“花如木槿花相似,葉比芙蓉葉一般。五尺欄杆遮不盡,尚留一半與人看。”這首詩說,蜀葵的花與葉都沒有什麼特别,但其身量之高,令人稱奇。
《蜀葵》徐悲鴻 作
蜀葵,作為土生土長的成都花卉,從錦水之畔走進世界園林,走進了全世界藝術家的名畫。